阿以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这是以埃及、叙利亚为首的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发动的又一次收复失地的战争,也是阿拉伯民族报仇雪耻、维护尊严的一场决战。用埃及总统纳赛尔的话说,就是“用武力夺走的,必须要用武力夺回”。
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惨败,使阿拉伯民族的骄傲、自尊和荣誉倍受耻辱,因此,战争一结束,埃及便着手研究以色列人胜利的原因。
1970年9月28日,埃及总统纳赛尔逝世。萨达特接替了他的职务。萨达特上台后,主张实行“有限战略”,即埃及通过一次有限战争的胜利,首先收复西奈半岛部分土地,造成有利态势,然后再通过政治谈判,求得西奈半岛全部领土的收复。叙利亚则是通过一次战争全部夺回戈兰高地。如此,埃及和叙利亚认真研究了前几次中东战争的经验和教训,针对以色列的实际情况(战略思想、作战指导、武器装备、兵力部署以及防御体系等),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充分准备,制订出详细的作战计划。
阿拉伯人民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于1973年10月6日午后2时,从西、北两线同时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进攻,就此开始了第四次中东战争。
战斗分两线进行。
戈兰高地战事。
戈兰高地属于叙利亚的领土。它的西部与加利利湖上游的约旦河谷相连,南部与雅穆克河谷接壤,东部与拉克德河交界,北部与赫尔蒙山脉相通,总面积为480平方英里。戈兰高地从南向北逐渐隆起,由600英尺上升到3000英尺。它的陡峭的悬崖俯瞰着西部和南部的约旦河谷。
以色列人的战略思想是建立在用较少的现役部队守住防线,依靠大规模的空军支援进行防御战,以赢得时间动员预备队。以色列人沿防线构筑了反坦克壕(宽4~6米,深4米),在反坦克壕后又构筑了支撑点防御工事,通过机动的装甲部队进行支援。这些防御工事构筑坚固,能抵挡住大规模的进攻。赫尔蒙山南麓就有17个这样的支撑点,平均每个支撑点里配有15名士兵把守。而且在主要接近路上的反坦克壕前后都敷设了反坦克地雷,使这些支撑点受到了雷场和铁丝网等障碍物的良好保护,并与步兵支援武器一起组成了环形的防御阵地。同时,为了便于装甲部队机动,以军还整修了戈兰高地内的道路网,包括赫尔蒙山在内的各支撑点的通信、监视系统都配备了新型器材,以便固守住戈兰高地北部地区。这也是以色列人防御的重点。
开战前,戈兰高地的守备任务由艾坦准将指挥的第1步兵旅和第188装甲旅担任,9个炮兵营进行火力支援。到了10月初,增派第7装甲旅防守库奈特拉——纳法赫公路北侧地域;第188装甲旅负责防守南侧地域。10月6日早晨,艾坦准将指挥下的兵力达到1.2万人,坦克195辆。
叙利亚军队在“紫色线”到大马士革一带也建立了一个高度集中的反坦克防御体系。叙军在前线以掩体内固定的T—34型坦克为中心构筑了阻挡以军渗透的牢固阵地。除此之外,还在全线集中了大量的57毫米和85毫米的反坦克火炮,在工事内配置了100毫米的两用火炮。所有的部队都配属有反坦克武器。叙利亚的军队在训练时也主要集中于垮越反坦克壕,排除障碍物和地雷场,以及实施重大突破等。
开战前,叙利亚军队沿“紫色线”正面部署了6万人,3个步兵师、1300辆坦克、600门火炮、400门防空火器和100个防空导弹(萨姆—2、萨姆—3、萨姆—6)分队。
10月6日下午2时,叙利亚军队的600门火炮对戈兰高地进行了55分钟的火力准备后,第一线的3个步兵师分兵三路同时向戈兰高地实施突击。担任主攻任务的是叙利亚军队的第5步兵师,从拉菲德南侧实施突击;担任助攻任务的是叙利亚军队的第7步兵师,向库奈特拉以北地区实施突击,在第5师和第7师中间的是第9师,也向库奈特拉以北地区实施突击。它担任箝制以军和切断阵地内横向道路的任务。叙利亚军队是想通过两翼包围来突破以军的防线,消灭约旦河东岸戈兰高地上的以军,并占领该高地。另外,如果埃军在西奈战线进展顺利,他们便可以渡过约旦河,占领东加利利地区。
叙军的第7步兵师和第9步兵师均以2个旅为第一梯队。叙军的每个师都由两个步兵旅、一个坦克旅和一个机械化旅编成。每个步兵旅都编有一个有30辆坦克的营,而每个机械化旅则编有一个坦克营和两个装甲步兵营。在前进突击的这3个师共有540辆坦克,紧跟在这3个师后面的是第1和第3装甲师担任的第二梯队,共有460辆坦克。此外,在前线还部署有两个坦克旅和约200辆的固定坦克。
叙利亚军队就是按照这样的部署兵分3路,开始了他们对戈兰高地的军事行动。
北路。叙军的第7步兵师从北路向戈兰高地进军。第82突击营首先向赫尔蒙山顶实施空降,空降兵袭击并夺取了以军设在赫尔蒙山的哨所。接着,第7师开始向萨马达方向进攻。但是,以军预设的反坦克壕,使进攻的叙军坦克受阻,以致从头到尾有数英里长的队形发生混乱。同时,以军的反坦克武器也开始发挥作用,叙军受到了以军顽强地抵抗。第7师由于缺乏有力的排障措施和火力支援,大批的坦克只好停滞在反坦克壕前,不断接受以军射来的炮火,进攻受挫。到了6日晚上,叙利亚军队的第7师第78旅开始全力进攻。叙军坦克越过以军的反坦克壕,展开成宽大的正面,但遭到了以军第7装甲旅的拚死抵抗。叙军炮火轰击着以军重兵坚守的地域。激烈地战斗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直到10月7日凌晨3时,叙军才退出战斗。
第7装甲旅是以色列国防军最出色的队伍之一。它的顽强抵抗,阻止了叙军到达横向的库奈特拉—马萨达公路。但是,更加残酷的战斗还在后面。
10月7日上午8时,叙军第7师第78装甲旅对以军第7装甲旅又发起了第二次进攻。战斗在“布斯特尔”和赫尔蒙尼特山之间的2.5英里宽的被称为“眼泪谷”的山谷里进行。在长达4天3昼夜的激烈战斗中,以军第7装甲旅的官兵,以悬殊的兵力,打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牵制叙军的防御战,有效地阻止了叙军的进攻。
中路。叙军在中路的进攻比较顺利。10月7日晨,叙军的第9步兵师便突破了以军188装甲旅的防线,攻占了艾哈迈里亚,并包围了库奈特拉,向以阵地纵深推进8公里。以军第188装甲旅装备90辆坦克,防御正面为40公里。10月6日日没前,曾在全线几个地段进行了顽强的反击。然而它的损失非常惨重,被叙军击毁80辆坦克,只剩下10余辆。
南路。叙军在北路遭到以军极为猛烈的抵抗,但在南路却获得了全面地突破。当天晚上,叙军第5步兵师第46坦克旅便突破了以军的防线,进入到拉菲德地区。该师第132旅利用这一突破口,沿着与拉卡德悬崖并行的拉菲德—阿勒公路成扇形展开。10月7日拂晓,第5师的部队到达了拉马特马格西米姆,与第132机械化旅会合。叙军的第47坦克旅此时也与拉菲德—阿勒公路平行地向北推进。此外,第1装甲师已通过了拉菲德的开阔地,第3装甲师的一个机械化旅也奉命通过库得奈—拉菲德的开阔地。
然后,叙军第5师为夺取约旦河上的亚科夫桥,从戈兰高地南部地段实施突击,但在距目标数公里的地方进攻受挫。随后,以军后续部队开始投入战斗,战场形势发生了变化,以军逐渐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叙军的进攻遭到了牵制。9日,以军夺回“紫色防线”。10日,戈兰高地上的3个以军师在向“紫色防线”推进的同时已着手进行反攻准备了。
10月10日,是戈兰战线的关键时刻。这一天,伊拉克军队参战,约旦军队下达了动员令,黎巴嫩的巴勒斯坦游击队炮击以军。10日夜,以色列总参谋部召开会议,就巩固“紫色防线”一线的阵地,还是继续进军叙利亚进行决定。经反复权衡,以总参谋部决定从戈兰高地北部地区,沿直通大马士革的公路,向大马士革方向进攻,直接威胁叙利亚的首都。只有这样,才能使叙利亚在战斗中失去作用,使埃及独自承担压力。
以色列总参谋部的战略决策,一直是把戈兰高地置于优先地位。这是因为这一地区根本没有战略纵深,几乎没有机动的余地,叙军任何局部的突破,都足以危及加利利北部以色列人的中心。因此,只有尽快地将叙军赶出该地区,才能消除以色列北部地区的军事威胁,才能调动兵力以解西奈之围。
为此,以色列总参谋部决定10月11日开始反攻。
10月11日11时,以军第7装甲旅首先从马萨达北侧发起进攻。紧接着以军的兰纳师也从库奈特拉—大马士革公路发起进攻。12日拂晓,以军第188旅对特勒萨姆高地发起进攻。同一天,叙军第1装甲师在一个伊拉克旅的支援下进行反击,但没有成功,叙军继续后辙。13日夜,以军第31伞兵旅占领了特勒沙姆高地。同一天,伊拉克第3装甲师从纳赛吉南侧地区北上,对兰纳师发动进攻。但被兰纳师击溃。14日至15日,兰纳师在同伊拉克军经过激烈的战斗后,占领了纳赛吉以东的制高点。随后,以军开始在萨纳对面挖掘战壕,转入防御。
10月16日~19日,叙利亚、伊拉克、约旦和沙特阿拉伯4支军队,在纳赛吉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但因阿拉伯人之间的协调不好及以军的拚命抵抗,没有成功。10月22日10时,以军夺回了赫尔蒙山哨所,并占领了赫尔蒙山叙利亚一侧。10月22日晚,叙利亚人接受了联合国安理会提出的停火建议。
西奈半岛战事。
西奈半岛是位于东亚喀巴湾和苏伊士湾之间的一块巨大的三角地,面积约37200平方英里。它是连接亚、非大陆和地中海与红海的桥梁。三角地的西北侧,与长达110英里的苏伊士运河接界。运河宽180~240码,深50~60英尺。
从运河开始,是连绵不断的延续5英里左右的沙漠。从坎塔腊到塞得港的北部地区主要是盐碱滩,这里,以军修建了数条纵横交叉的道路,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巨大公路网。
开战前,埃军在苏伊士前线已部署了5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3个机械化师、7个独立装甲旅、2个空降旅和2个突击旅,共计31万人。埃军把它编成3个集团军。第2集团军负责运河北半部,第3集团军负责运河南半部。第1集团军则驻守开罗周围地区,作为总参谋部的战略预备队。在开战前,这些兵力就已沿运河120公里长的地带展开。在运河两岸40~50公里的纵深地域,还建立了130个萨姆地空导弹基地(其中萨姆—6导弹基地就占30个),修建了机场,构筑了炮兵阵地,开设了野战医院。
10月6日午后2时,埃军部署在运河两岸的约2000门火炮同时开火,对以军前沿阵地实施了53分钟的火力准备。与此同时,240架埃及飞机飞临运河上空,对西奈半岛的以军炮兵阵地、“霍克”地空导弹阵地、指挥所、雷达站、后勤设施以及机场等地进行了猛烈的轰炸。
埃军收复西奈半岛的战斗已经开始。
埃军还分别在地中海、红海向以军舰艇实施导弹攻击,控制了蒂朗、曼德海峡,封锁了亚喀巴湾和红海出口。除此之外,埃军还在沙姆沙伊赫地区进行了小型登陆作战,以此策应和配合陆军强渡运河。
飞机完成轰炸任务返回后,第一波800名步兵突击队开始渡越运河。
渡河时,埃军尽量避开以军沿运河设置的支撑点。他们的任务是夺取和坚守沙滩。15分钟后,第二波埃及步兵突击队开始渡河。渡河后,担任增强第一波建立的仓促防御阵地的任务。紧接着,一波又一波的埃及士兵渡过了运河。
渡过运河的埃及工兵,在突击队的掩护下,使用高压水枪冲刷沙堤,以便为坦克装甲部队开辟道路。
东岸沙堤上的道路一经打开,埃及的坦克和装甲车辆立即开始渡河,以担任加强东岸阻击阵地的任务。随后,埃军包围了巴列夫防线上的主要支撑点。
埃军5个步兵师先行渡河后,就开始了夺取西奈半岛上的要冲作战。他们在7日午后2时左右,一举攻破了巴列夫防线,攻克了以军15个据点,在运河东岸建立起5个桥头堡,并向东推进了3~4英里,占领了坎塔拉和夏特。到了9日,埃军在西奈半岛的兵力已增加到6个师,控制了运河东岸10~15英里的狭长地区。
以色列在遭到突然袭击后仓促应战。
在沿苏伊士运河110英里长的战线上,以色列仅有间隔7~8公里的一系列支撑点内的436名士兵。运河前线实际上只有3辆坦克。只是到了下午2时,才有7个炮兵连在前线展开。在计划防守前线的坦克中,有270辆正在开往前沿。埃及的突然袭击,使以色列措手不及。以色列出动战斗轰炸机,企图阻滞埃军的渡河,但是,以军的飞机还未接近目标,就遭到了埃军以“萨姆”系列导弹为主的防空火力的毁灭性打击,以致使以空军司令不得不下令禁止以飞机进入距运河20英里的空域。
到了10月9日,埃及到达运河东岸的兵力,仅第2集团军就有9万人,坦克800辆。桥头阵地纵深已达7~9英里,最深处达15英里。在运河西岸,还有900辆坦克待机渡河。埃军的第19步兵师向以军发动进攻,占领了陶菲克港的榴炮阵地。在埃军第3集团军的正面,以军的一些支撑点相继陷落。
10月10日左右,以军在戈兰战线开始反击,使叙利亚军队陷入困境。叙军再三要求埃军在西奈战线继续进攻,以减轻自己在戈兰高地上所受到的压力。为此,埃及国防部长伊斯梅尔接受了叙军的强烈要求,答应向吉迪、米特拉山口一线发起进攻。10月14日上午6时,埃军在使用80架作战飞机、200门火炮对以军第二线阵地进行了90多分钟的火力准备后,集中1000辆坦克和5000名步兵,对以军阵地开始了大规模地进攻。埃军进攻目标是夺取哈特米亚、吉迪和米特拉三个山隘。
10月14日上午的进攻,埃军的进展非常顺利,向前推进了20英里,到达了三个山隘附近山区。但到了夜里,形势却发生了变化。以军在有准备的情况下,集中了3个师的兵力利用山垭口两侧的有利地形进行步、坦、炮协同作战,并使用武装直升机发射空地导弹。另外,以军还出动大批飞机对前出埃军防空导弹网有效射程外的埃军进行轰炸。埃军的进攻受挫,伊斯梅尔命令所有部队停止前进,返回原来的桥头阵地。在这次进攻中,埃军损失了260辆坦克。
埃军14日总攻的失败,成了西奈战线的转折点。15日以军重新控制戈兰高地后,立即转兵西线,向西奈方向的埃军实施反攻。此时,以军在西奈半岛的兵力已由10个旅增加至23个旅。他们在运河中段和南段发起攻击,同埃军展开了激烈的坦克战和炮战。15日下午5时,以军穿过埃军第2和第3集团军的间隙,开始了渡河作战。到了18日,以军开始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接着,以军转移到运河西岸作战,并向苏伊士方向扩张战果。21日以军击败埃军“王牌师”——第4装甲师,完成了对埃军第3集团军的包围。22日,以军攻占吉奈法。至此,埃军已完全丧失了战场上的主动地位,不得不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的停火建议。埃、以双方决定于22日18时55分宣布停火。
但是以色列并没有遵守停火协议,而是继续在运河西岸进攻埃军。23日以军攻占阿代比耶港,包围了苏伊士城并切断了该城与埃及首都开罗的联系,对埃及第3集团军形成了合围态势。以军已完全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叙同以分别于1974年1月和5月签署了双方脱离军事接触协议。1982年4月,以色列根据1978年签署的戴维营协议及1979年的埃以和平条约,从西奈半岛撤军,结束了两国长期以来的军事对峙。但以色列仍占领着戈兰高地,它只是撤到了1967年停火线以西。
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惨败,使阿拉伯民族的骄傲、自尊和荣誉倍受耻辱,因此,战争一结束,埃及便着手研究以色列人胜利的原因。
1970年9月28日,埃及总统纳赛尔逝世。萨达特接替了他的职务。萨达特上台后,主张实行“有限战略”,即埃及通过一次有限战争的胜利,首先收复西奈半岛部分土地,造成有利态势,然后再通过政治谈判,求得西奈半岛全部领土的收复。叙利亚则是通过一次战争全部夺回戈兰高地。如此,埃及和叙利亚认真研究了前几次中东战争的经验和教训,针对以色列的实际情况(战略思想、作战指导、武器装备、兵力部署以及防御体系等),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充分准备,制订出详细的作战计划。
阿拉伯人民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于1973年10月6日午后2时,从西、北两线同时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进攻,就此开始了第四次中东战争。
战斗分两线进行。
戈兰高地战事。
戈兰高地属于叙利亚的领土。它的西部与加利利湖上游的约旦河谷相连,南部与雅穆克河谷接壤,东部与拉克德河交界,北部与赫尔蒙山脉相通,总面积为480平方英里。戈兰高地从南向北逐渐隆起,由600英尺上升到3000英尺。它的陡峭的悬崖俯瞰着西部和南部的约旦河谷。
以色列人的战略思想是建立在用较少的现役部队守住防线,依靠大规模的空军支援进行防御战,以赢得时间动员预备队。以色列人沿防线构筑了反坦克壕(宽4~6米,深4米),在反坦克壕后又构筑了支撑点防御工事,通过机动的装甲部队进行支援。这些防御工事构筑坚固,能抵挡住大规模的进攻。赫尔蒙山南麓就有17个这样的支撑点,平均每个支撑点里配有15名士兵把守。而且在主要接近路上的反坦克壕前后都敷设了反坦克地雷,使这些支撑点受到了雷场和铁丝网等障碍物的良好保护,并与步兵支援武器一起组成了环形的防御阵地。同时,为了便于装甲部队机动,以军还整修了戈兰高地内的道路网,包括赫尔蒙山在内的各支撑点的通信、监视系统都配备了新型器材,以便固守住戈兰高地北部地区。这也是以色列人防御的重点。
开战前,戈兰高地的守备任务由艾坦准将指挥的第1步兵旅和第188装甲旅担任,9个炮兵营进行火力支援。到了10月初,增派第7装甲旅防守库奈特拉——纳法赫公路北侧地域;第188装甲旅负责防守南侧地域。10月6日早晨,艾坦准将指挥下的兵力达到1.2万人,坦克195辆。
叙利亚军队在“紫色线”到大马士革一带也建立了一个高度集中的反坦克防御体系。叙军在前线以掩体内固定的T—34型坦克为中心构筑了阻挡以军渗透的牢固阵地。除此之外,还在全线集中了大量的57毫米和85毫米的反坦克火炮,在工事内配置了100毫米的两用火炮。所有的部队都配属有反坦克武器。叙利亚的军队在训练时也主要集中于垮越反坦克壕,排除障碍物和地雷场,以及实施重大突破等。
开战前,叙利亚军队沿“紫色线”正面部署了6万人,3个步兵师、1300辆坦克、600门火炮、400门防空火器和100个防空导弹(萨姆—2、萨姆—3、萨姆—6)分队。
10月6日下午2时,叙利亚军队的600门火炮对戈兰高地进行了55分钟的火力准备后,第一线的3个步兵师分兵三路同时向戈兰高地实施突击。担任主攻任务的是叙利亚军队的第5步兵师,从拉菲德南侧实施突击;担任助攻任务的是叙利亚军队的第7步兵师,向库奈特拉以北地区实施突击,在第5师和第7师中间的是第9师,也向库奈特拉以北地区实施突击。它担任箝制以军和切断阵地内横向道路的任务。叙利亚军队是想通过两翼包围来突破以军的防线,消灭约旦河东岸戈兰高地上的以军,并占领该高地。另外,如果埃军在西奈战线进展顺利,他们便可以渡过约旦河,占领东加利利地区。
叙军的第7步兵师和第9步兵师均以2个旅为第一梯队。叙军的每个师都由两个步兵旅、一个坦克旅和一个机械化旅编成。每个步兵旅都编有一个有30辆坦克的营,而每个机械化旅则编有一个坦克营和两个装甲步兵营。在前进突击的这3个师共有540辆坦克,紧跟在这3个师后面的是第1和第3装甲师担任的第二梯队,共有460辆坦克。此外,在前线还部署有两个坦克旅和约200辆的固定坦克。
叙利亚军队就是按照这样的部署兵分3路,开始了他们对戈兰高地的军事行动。
北路。叙军的第7步兵师从北路向戈兰高地进军。第82突击营首先向赫尔蒙山顶实施空降,空降兵袭击并夺取了以军设在赫尔蒙山的哨所。接着,第7师开始向萨马达方向进攻。但是,以军预设的反坦克壕,使进攻的叙军坦克受阻,以致从头到尾有数英里长的队形发生混乱。同时,以军的反坦克武器也开始发挥作用,叙军受到了以军顽强地抵抗。第7师由于缺乏有力的排障措施和火力支援,大批的坦克只好停滞在反坦克壕前,不断接受以军射来的炮火,进攻受挫。到了6日晚上,叙利亚军队的第7师第78旅开始全力进攻。叙军坦克越过以军的反坦克壕,展开成宽大的正面,但遭到了以军第7装甲旅的拚死抵抗。叙军炮火轰击着以军重兵坚守的地域。激烈地战斗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直到10月7日凌晨3时,叙军才退出战斗。
第7装甲旅是以色列国防军最出色的队伍之一。它的顽强抵抗,阻止了叙军到达横向的库奈特拉—马萨达公路。但是,更加残酷的战斗还在后面。
10月7日上午8时,叙军第7师第78装甲旅对以军第7装甲旅又发起了第二次进攻。战斗在“布斯特尔”和赫尔蒙尼特山之间的2.5英里宽的被称为“眼泪谷”的山谷里进行。在长达4天3昼夜的激烈战斗中,以军第7装甲旅的官兵,以悬殊的兵力,打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牵制叙军的防御战,有效地阻止了叙军的进攻。
中路。叙军在中路的进攻比较顺利。10月7日晨,叙军的第9步兵师便突破了以军188装甲旅的防线,攻占了艾哈迈里亚,并包围了库奈特拉,向以阵地纵深推进8公里。以军第188装甲旅装备90辆坦克,防御正面为40公里。10月6日日没前,曾在全线几个地段进行了顽强的反击。然而它的损失非常惨重,被叙军击毁80辆坦克,只剩下10余辆。
南路。叙军在北路遭到以军极为猛烈的抵抗,但在南路却获得了全面地突破。当天晚上,叙军第5步兵师第46坦克旅便突破了以军的防线,进入到拉菲德地区。该师第132旅利用这一突破口,沿着与拉卡德悬崖并行的拉菲德—阿勒公路成扇形展开。10月7日拂晓,第5师的部队到达了拉马特马格西米姆,与第132机械化旅会合。叙军的第47坦克旅此时也与拉菲德—阿勒公路平行地向北推进。此外,第1装甲师已通过了拉菲德的开阔地,第3装甲师的一个机械化旅也奉命通过库得奈—拉菲德的开阔地。
然后,叙军第5师为夺取约旦河上的亚科夫桥,从戈兰高地南部地段实施突击,但在距目标数公里的地方进攻受挫。随后,以军后续部队开始投入战斗,战场形势发生了变化,以军逐渐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叙军的进攻遭到了牵制。9日,以军夺回“紫色防线”。10日,戈兰高地上的3个以军师在向“紫色防线”推进的同时已着手进行反攻准备了。
10月10日,是戈兰战线的关键时刻。这一天,伊拉克军队参战,约旦军队下达了动员令,黎巴嫩的巴勒斯坦游击队炮击以军。10日夜,以色列总参谋部召开会议,就巩固“紫色防线”一线的阵地,还是继续进军叙利亚进行决定。经反复权衡,以总参谋部决定从戈兰高地北部地区,沿直通大马士革的公路,向大马士革方向进攻,直接威胁叙利亚的首都。只有这样,才能使叙利亚在战斗中失去作用,使埃及独自承担压力。
以色列总参谋部的战略决策,一直是把戈兰高地置于优先地位。这是因为这一地区根本没有战略纵深,几乎没有机动的余地,叙军任何局部的突破,都足以危及加利利北部以色列人的中心。因此,只有尽快地将叙军赶出该地区,才能消除以色列北部地区的军事威胁,才能调动兵力以解西奈之围。
为此,以色列总参谋部决定10月11日开始反攻。
10月11日11时,以军第7装甲旅首先从马萨达北侧发起进攻。紧接着以军的兰纳师也从库奈特拉—大马士革公路发起进攻。12日拂晓,以军第188旅对特勒萨姆高地发起进攻。同一天,叙军第1装甲师在一个伊拉克旅的支援下进行反击,但没有成功,叙军继续后辙。13日夜,以军第31伞兵旅占领了特勒沙姆高地。同一天,伊拉克第3装甲师从纳赛吉南侧地区北上,对兰纳师发动进攻。但被兰纳师击溃。14日至15日,兰纳师在同伊拉克军经过激烈的战斗后,占领了纳赛吉以东的制高点。随后,以军开始在萨纳对面挖掘战壕,转入防御。
10月16日~19日,叙利亚、伊拉克、约旦和沙特阿拉伯4支军队,在纳赛吉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但因阿拉伯人之间的协调不好及以军的拚命抵抗,没有成功。10月22日10时,以军夺回了赫尔蒙山哨所,并占领了赫尔蒙山叙利亚一侧。10月22日晚,叙利亚人接受了联合国安理会提出的停火建议。
西奈半岛战事。
西奈半岛是位于东亚喀巴湾和苏伊士湾之间的一块巨大的三角地,面积约37200平方英里。它是连接亚、非大陆和地中海与红海的桥梁。三角地的西北侧,与长达110英里的苏伊士运河接界。运河宽180~240码,深50~60英尺。
从运河开始,是连绵不断的延续5英里左右的沙漠。从坎塔腊到塞得港的北部地区主要是盐碱滩,这里,以军修建了数条纵横交叉的道路,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巨大公路网。
开战前,埃军在苏伊士前线已部署了5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3个机械化师、7个独立装甲旅、2个空降旅和2个突击旅,共计31万人。埃军把它编成3个集团军。第2集团军负责运河北半部,第3集团军负责运河南半部。第1集团军则驻守开罗周围地区,作为总参谋部的战略预备队。在开战前,这些兵力就已沿运河120公里长的地带展开。在运河两岸40~50公里的纵深地域,还建立了130个萨姆地空导弹基地(其中萨姆—6导弹基地就占30个),修建了机场,构筑了炮兵阵地,开设了野战医院。
10月6日午后2时,埃军部署在运河两岸的约2000门火炮同时开火,对以军前沿阵地实施了53分钟的火力准备。与此同时,240架埃及飞机飞临运河上空,对西奈半岛的以军炮兵阵地、“霍克”地空导弹阵地、指挥所、雷达站、后勤设施以及机场等地进行了猛烈的轰炸。
埃军收复西奈半岛的战斗已经开始。
埃军还分别在地中海、红海向以军舰艇实施导弹攻击,控制了蒂朗、曼德海峡,封锁了亚喀巴湾和红海出口。除此之外,埃军还在沙姆沙伊赫地区进行了小型登陆作战,以此策应和配合陆军强渡运河。
飞机完成轰炸任务返回后,第一波800名步兵突击队开始渡越运河。
渡河时,埃军尽量避开以军沿运河设置的支撑点。他们的任务是夺取和坚守沙滩。15分钟后,第二波埃及步兵突击队开始渡河。渡河后,担任增强第一波建立的仓促防御阵地的任务。紧接着,一波又一波的埃及士兵渡过了运河。
渡过运河的埃及工兵,在突击队的掩护下,使用高压水枪冲刷沙堤,以便为坦克装甲部队开辟道路。
东岸沙堤上的道路一经打开,埃及的坦克和装甲车辆立即开始渡河,以担任加强东岸阻击阵地的任务。随后,埃军包围了巴列夫防线上的主要支撑点。
埃军5个步兵师先行渡河后,就开始了夺取西奈半岛上的要冲作战。他们在7日午后2时左右,一举攻破了巴列夫防线,攻克了以军15个据点,在运河东岸建立起5个桥头堡,并向东推进了3~4英里,占领了坎塔拉和夏特。到了9日,埃军在西奈半岛的兵力已增加到6个师,控制了运河东岸10~15英里的狭长地区。
以色列在遭到突然袭击后仓促应战。
在沿苏伊士运河110英里长的战线上,以色列仅有间隔7~8公里的一系列支撑点内的436名士兵。运河前线实际上只有3辆坦克。只是到了下午2时,才有7个炮兵连在前线展开。在计划防守前线的坦克中,有270辆正在开往前沿。埃及的突然袭击,使以色列措手不及。以色列出动战斗轰炸机,企图阻滞埃军的渡河,但是,以军的飞机还未接近目标,就遭到了埃军以“萨姆”系列导弹为主的防空火力的毁灭性打击,以致使以空军司令不得不下令禁止以飞机进入距运河20英里的空域。
到了10月9日,埃及到达运河东岸的兵力,仅第2集团军就有9万人,坦克800辆。桥头阵地纵深已达7~9英里,最深处达15英里。在运河西岸,还有900辆坦克待机渡河。埃军的第19步兵师向以军发动进攻,占领了陶菲克港的榴炮阵地。在埃军第3集团军的正面,以军的一些支撑点相继陷落。
10月10日左右,以军在戈兰战线开始反击,使叙利亚军队陷入困境。叙军再三要求埃军在西奈战线继续进攻,以减轻自己在戈兰高地上所受到的压力。为此,埃及国防部长伊斯梅尔接受了叙军的强烈要求,答应向吉迪、米特拉山口一线发起进攻。10月14日上午6时,埃军在使用80架作战飞机、200门火炮对以军第二线阵地进行了90多分钟的火力准备后,集中1000辆坦克和5000名步兵,对以军阵地开始了大规模地进攻。埃军进攻目标是夺取哈特米亚、吉迪和米特拉三个山隘。
10月14日上午的进攻,埃军的进展非常顺利,向前推进了20英里,到达了三个山隘附近山区。但到了夜里,形势却发生了变化。以军在有准备的情况下,集中了3个师的兵力利用山垭口两侧的有利地形进行步、坦、炮协同作战,并使用武装直升机发射空地导弹。另外,以军还出动大批飞机对前出埃军防空导弹网有效射程外的埃军进行轰炸。埃军的进攻受挫,伊斯梅尔命令所有部队停止前进,返回原来的桥头阵地。在这次进攻中,埃军损失了260辆坦克。
埃军14日总攻的失败,成了西奈战线的转折点。15日以军重新控制戈兰高地后,立即转兵西线,向西奈方向的埃军实施反攻。此时,以军在西奈半岛的兵力已由10个旅增加至23个旅。他们在运河中段和南段发起攻击,同埃军展开了激烈的坦克战和炮战。15日下午5时,以军穿过埃军第2和第3集团军的间隙,开始了渡河作战。到了18日,以军开始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接着,以军转移到运河西岸作战,并向苏伊士方向扩张战果。21日以军击败埃军“王牌师”——第4装甲师,完成了对埃军第3集团军的包围。22日,以军攻占吉奈法。至此,埃军已完全丧失了战场上的主动地位,不得不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的停火建议。埃、以双方决定于22日18时55分宣布停火。
但是以色列并没有遵守停火协议,而是继续在运河西岸进攻埃军。23日以军攻占阿代比耶港,包围了苏伊士城并切断了该城与埃及首都开罗的联系,对埃及第3集团军形成了合围态势。以军已完全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叙同以分别于1974年1月和5月签署了双方脱离军事接触协议。1982年4月,以色列根据1978年签署的戴维营协议及1979年的埃以和平条约,从西奈半岛撤军,结束了两国长期以来的军事对峙。但以色列仍占领着戈兰高地,它只是撤到了1967年停火线以西。
今日更新
-
意大利西西里黑手党魁首落网
[2019-06-01]
-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在巴黎举行签约会议
[2019-06-01]
-
捷克和斯洛伐克分手
[2019-06-01]
-
英国查尔斯王子与黛安娜王妃正式分居
[2019-06-01]
-
多国出兵索马里
[2019-06-01]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