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巴列维王朝覆灭霍梅尼执政
在伊朗连续不断,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中,巴列维王朝的末日终于来临了。1979年1月16日,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国王伤感地被迫登上一架蓝白色的波音-727客机向西飞去。
次日,国王出走的消息震动了伊朗上下,报纸印出号外宣传这一消息,大街小巷站满了人,他们奔走相告,载歌载舞。群众推倒了街心公园里的巴列维父子的塑像……
消息传到巴黎,一向表情严肃的毛拉们忍不住开怀大笑,但霍梅尼仍然不动声色,他只是说道:“真主伟大”,“这是我们胜利的序幕”,“我们将很快回到伊朗”。
几天之后,伊朗人民企盼的精神领袖霍梅尼,结束了17年的流亡生活,乘飞机回到德黑兰。当时,几百万人聚在穆斯林公墓,听他慷慨激奋的演讲,讲多人热泪盈眶,激动万分,有的人甚至上台吻他的脚,高呼:“霍梅尼,我的父亲!”
在一个宗教势力根深蒂固的国家里,谁赢得了他们的支持,谁便赢得了这个国家。
霍梅尼的回国,使伊朗形势急转直下。2月5日,他在库姆宣布成立临时政府,与巴列维选中的反对派温和人物巴赫蒂亚尔组成的内阁分庭抗礼。2月11日,军队宣布中立,群众占领了电台、电视台、王宫、议会大厦、首相府、电报大楼等重要建筑物。巴赫蒂亚尔见势不妙,混乱中弄到一架直升飞机也逃往国外。这时,伊朗国家电台播音员激动地向人们宣告:“这是革命之声!”“独裁统治完蛋了!”街上到处是破烂砖瓦和燃烧着的汽车轮胎,浓烟滚滚。青年们用抢来的冲锋枪朝天鸣放,100多万辆汽车不停地鸣着喇叭。伊朗2500年的君主制,在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领导的“伊朗兰革命”运动冲击下,土崩瓦解了。
1919年10月26日,巴列维出生在德黑兰的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亲是波斯唯一的一支洋枪队哥萨克旅旅长。他盼望有一个儿子,可是临产的妻子偏偏给他生下了一对双胞胎:一男一女,好不令人喜欢。男孩第一个来到人间,父亲取名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女孩取名阿什么拉芙·巴列维。
1921年,巴列维的父亲礼萨·汗率兵进入首都德里兰,控制了恺加王朝的国王艾哈迈德,自任陆军司令兼国防大臣。两年后,他甩开傀儡首相,自己做了首相。他逐渐削平了称霸各方的部族势力和地主武装,统一了河山。
1925年12月17日,礼萨·汗被拥戴做国王,宣布废除恺加王朝,建立巴列维王朝,改国名为伊朗。“巴列维”是他家乡一个历史悠久的部族名字。此时的巴列维仅6岁,一夜间小少爷变成王储。
礼萨·汗非常疼爱自己的子女,但对他们的要求也相当严格,巴列维6岁时被送到一所特设的初级军事学校读书。老国王下令,对待他的儿子不仅要象对待其他子弟一样,甚至还要更严厉些。
1931年5月,12岁的巴列维结束初等教育,被送欧洲深造。他和弟弟阿里·礼萨进入瑞士的一所私立学校——勒·鲁塞中学。他在该校读书5年,然而成绩不怎么样。1936年,在毕业前3周,他被召回国,因没参加毕业考试,连文凭也没拿到手。回国后,老国王对儿子有些失望:孩子过于内向,与政治格格不入。于是,礼萨国王引导儿子走上从政之路。为了培养巴列维的意志,礼萨国王把巴列维送进德黑兰的一所高级军事学校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巴列维大有进步,老国王感到满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41年8月25日,英军和苏军从南北西三个方向开进伊朗,对德黑兰狂轰滥炸,伊朗15个师不战而降,盟军占领伊朗后,逼迫礼萨国王退位。9月16日,把他的儿子巴列维扶上了王位。
巴列维登上了王位,但却时时感到不安稳,他要找一个靠山。1943年秋,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秘密来到德黑兰,召开了著名的德黑兰会议。巴列维抓住这一机会,与罗斯福谈了几个小时。罗斯福答应支持伊朗。从此,伊朗成了冷战年代美国遏制苏联的前哨阵地。有了美国的支持,巴列维终于平定了内部,坐稳了王位。
1953年,伊朗发生政治风暴,与他对立的首相摩萨台宣布石油国有化,并把巴列维逼到国外。美国不能袖手旁观,发动西方石油公司联合抵制伊朗石油,这一手使伊朗断了财源。这时,巴列维乘机派人到德黑兰,罢免摩萨台,企料摩萨台扣留了来人,并派人去逮捕巴列维,罪名是阴谋政变。吓得丧魂落魄的巴列维立即驾机逃往巴格达,又转到罗马。
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策划下,1953年8月19日,当过警察首脑,被巴列维指定为首相的扎希迪将军率部进攻首都,倒王派与保王派发生激烈巷战,次日晨摩萨台的住宅被攻破,他本人越墙逃走未成。22日,巴列维返因伊朗。这次事变,是巴列维的第二次“生机”,重新执政以后,则变本加利残害人民和奢侈享乐。
1957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和以色列情报组织摩萨德帮助巴列维成立了“国家情报与安全组织”情报局,代号萨瓦克。与此同时,巴列维还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没有他的命令,将军们都不得见面。
伊朗盛产石油,巴列维靠卖油使国家财力大增,于是他便扩充军备。1976年,F—14战斗轰炸机刚刚研制成功,伊朗率先购买80架;1979年,F—16还在计划研制阶段,伊朗便预交机款购16架……这样,巴列维用世界一流的武器装备,武装起一支40万人的军队。
在全盘依赖美国的同时,巴列维为了平息民怨,在财大气粗以后也开始考虑本民族利益。首先是对西方提高油价,一提再提,并收回石油资源开勘主权。
靠石油输出,伊朗财源茂盛,人人惊喜不知所措。伊朗由债务国一举就成债权国。巴列维开始发展他的国家计划。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大小工程一涌而上。在巴列维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中,油港、油厂、钢铁厂、地下铁路、竟相发展,而且不惜花钱。在大发展之中,行贿受贿、以权谋私、腐败奢靡泛滥成灾。人人都追求高消费,达官显贵更是骄奢淫逸。
在这种风气下,作为一国之王的巴列维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合法与非法收入难以统计,在国外许多游览胜地都建有别墅。他的餐桌上摆满了产自世界各地的珍贵佳馔。巴列维还别出心裁,在全国推行王历,为自己兴建地下陵墓,用进口花岗岩做碑,地宫四通八达,拟花费14亿美元,他还狂妄地声称今后世界将出现5强:美国、苏联、西德、日本、伊朗……
巴列维所作为所为,使美国人很感不快。美国在重新考虑。而在巴列维自我陶醉的时候,国内的宗教界也在酝酿着一场革命。
伊朗是伊斯兰教非常盛行的国家,全国有1万多处清真寺,而清真寺的毛拉们拥戴的是自己宗教领袖霍梅尼。
1963年,巴列维推行“白色革命”,其中有两条是土地改革和妇女解放,这遭到霍梅尼的反对。而巴列维不能容忍。一天夜半,萨瓦克特工人员从睡梦中把霍梅尼拖出,架往机场,驱逐出国,先是土耳其,后到伊拉克。这位宗教领袖流放后,教士们不服,纷纷进行地下活动。
1978年1月7日,新闻部长在报上撰文谈妇女问题,指各道姓批评霍梅尼反对妇女解放,这下子出了事。库姆的毛拉们在街上匆匆奔走,互相串联。9日,6千人上街游行与警察发生冲突,骚乱蔓延全国,声势越来越大。巴列维一筹莫展,而霍梅尼却从巴格达遥控指挥,号召人民“打倒国王”。
四面楚歌。1979年1月3日,巴列维终于在反对派民族阵线中选出一位比较温和的人物巴赫蒂亚尔出任首相,组成联合政府。巴列维答应,新政府成立后,他将出国度假。但霍梅尼不答应,他指示继续斗争。同时,美国同霍梅尼建立了联系,在这种大势所趋下,巴列维只好逊位出走。
1979年2月1日,霍梅尼结束了17年的流亡生活,乘一架专机返回德黑兰……
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于1902年5月17日生于霍梅恩小镇,距宗教圣地库姆56公里。霍梅尼的父亲是一名教士,由于爱到家庭的熏陶,尔后随毛拉苦学4年,在霍梅尼心灵中激发了为真主而生活的渴望。20岁时,他随老师到圣城库姆深造。1963年1月,国王号召人民对他提出实行以土地改革为核心的“白色革命”投票,霍梅尼认为,剥夺清真寺的土地是违反伊斯兰教教义的政治暴行,发动群众抵制。巴列维派兵镇压袭出清真寺,造成流血事件,霍梅尼被逮捕。为了缓和矛盾,巴列维释放了霍梅尼,但让他迁居,遭霍梅尼拒绝。这年6月4日,是什叶派重要的举哀日,霍梅尼利用这一天,对巴列维进行猛烈攻击。巴列维大怒,下令再次逮捕了霍梅尼。
1964年11月,霍梅尼被释放,返回库姆公开露面,仍坚持不懈斗争,最后被强行流亡国外。
在土耳其度过了1个月的流亡生活以后,霍梅尼获准于1965年11月进入伊拉克。当时,正值两伊战争,伊拉克需要霍梅尼这位巴列维的政敌。10年过后,两伊关系缓解,霍梅尼迫于时势,于1978年10月迁往第三个流亡地——巴黎郊区。
在巴黎,霍梅尼的身边集合了伊朗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声势日益壮大。霍梅尼的每一次讲话,都被传到国内,传到9000个清真寺,导致伊朗不断出现罢工、罢课、罢市风潮。正是这汹涌澎湃的群众运动,结束了巴列维王朝半个多世纪的统治。
1979年1月16日,出逃的巴列维国王飞抵埃及,小住数日后,于1月22日飞抵北非摩洛哥。但是,伊朗临时政府外交部吊销了巴列维及其家属和随行人员的护照。2月23日,摩洛哥承认了伊朗政府,不到一个月,哈桑国王通知他24小时内离境。无奈,巴列维求救美国朋友,在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住了下来。
然而,霍梅尼不会忘掉他巴列维。
1979年5月13日,伊朗伊斯兰革命法庭判处巴列维及其家属死刑,并派杀手刺杀巴列维。6月10日,巴列维逃到墨西哥城,在距首都90公里的一个所在住下。
巴列维的身体每况愈下。经检查,患有恶性淋巴肿瘤。此后,巴列维去美国治病,伊朗大学生占领美国大使馆,胁迫美国政府引渡巴列维。
1979年12月15日,巴列维被送到巴哈马的一个小岛上。
1980年1月12日,伊朗政府要求巴哈马政府引渡巴列维。3月23日,巴列维被抬上飞往开罗的飞机。7月27日经医治无效死去。
次日,国王出走的消息震动了伊朗上下,报纸印出号外宣传这一消息,大街小巷站满了人,他们奔走相告,载歌载舞。群众推倒了街心公园里的巴列维父子的塑像……
消息传到巴黎,一向表情严肃的毛拉们忍不住开怀大笑,但霍梅尼仍然不动声色,他只是说道:“真主伟大”,“这是我们胜利的序幕”,“我们将很快回到伊朗”。
几天之后,伊朗人民企盼的精神领袖霍梅尼,结束了17年的流亡生活,乘飞机回到德黑兰。当时,几百万人聚在穆斯林公墓,听他慷慨激奋的演讲,讲多人热泪盈眶,激动万分,有的人甚至上台吻他的脚,高呼:“霍梅尼,我的父亲!”
在一个宗教势力根深蒂固的国家里,谁赢得了他们的支持,谁便赢得了这个国家。
霍梅尼的回国,使伊朗形势急转直下。2月5日,他在库姆宣布成立临时政府,与巴列维选中的反对派温和人物巴赫蒂亚尔组成的内阁分庭抗礼。2月11日,军队宣布中立,群众占领了电台、电视台、王宫、议会大厦、首相府、电报大楼等重要建筑物。巴赫蒂亚尔见势不妙,混乱中弄到一架直升飞机也逃往国外。这时,伊朗国家电台播音员激动地向人们宣告:“这是革命之声!”“独裁统治完蛋了!”街上到处是破烂砖瓦和燃烧着的汽车轮胎,浓烟滚滚。青年们用抢来的冲锋枪朝天鸣放,100多万辆汽车不停地鸣着喇叭。伊朗2500年的君主制,在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领导的“伊朗兰革命”运动冲击下,土崩瓦解了。
1919年10月26日,巴列维出生在德黑兰的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亲是波斯唯一的一支洋枪队哥萨克旅旅长。他盼望有一个儿子,可是临产的妻子偏偏给他生下了一对双胞胎:一男一女,好不令人喜欢。男孩第一个来到人间,父亲取名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女孩取名阿什么拉芙·巴列维。
1921年,巴列维的父亲礼萨·汗率兵进入首都德里兰,控制了恺加王朝的国王艾哈迈德,自任陆军司令兼国防大臣。两年后,他甩开傀儡首相,自己做了首相。他逐渐削平了称霸各方的部族势力和地主武装,统一了河山。
1925年12月17日,礼萨·汗被拥戴做国王,宣布废除恺加王朝,建立巴列维王朝,改国名为伊朗。“巴列维”是他家乡一个历史悠久的部族名字。此时的巴列维仅6岁,一夜间小少爷变成王储。
礼萨·汗非常疼爱自己的子女,但对他们的要求也相当严格,巴列维6岁时被送到一所特设的初级军事学校读书。老国王下令,对待他的儿子不仅要象对待其他子弟一样,甚至还要更严厉些。
1931年5月,12岁的巴列维结束初等教育,被送欧洲深造。他和弟弟阿里·礼萨进入瑞士的一所私立学校——勒·鲁塞中学。他在该校读书5年,然而成绩不怎么样。1936年,在毕业前3周,他被召回国,因没参加毕业考试,连文凭也没拿到手。回国后,老国王对儿子有些失望:孩子过于内向,与政治格格不入。于是,礼萨国王引导儿子走上从政之路。为了培养巴列维的意志,礼萨国王把巴列维送进德黑兰的一所高级军事学校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巴列维大有进步,老国王感到满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41年8月25日,英军和苏军从南北西三个方向开进伊朗,对德黑兰狂轰滥炸,伊朗15个师不战而降,盟军占领伊朗后,逼迫礼萨国王退位。9月16日,把他的儿子巴列维扶上了王位。
巴列维登上了王位,但却时时感到不安稳,他要找一个靠山。1943年秋,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秘密来到德黑兰,召开了著名的德黑兰会议。巴列维抓住这一机会,与罗斯福谈了几个小时。罗斯福答应支持伊朗。从此,伊朗成了冷战年代美国遏制苏联的前哨阵地。有了美国的支持,巴列维终于平定了内部,坐稳了王位。
1953年,伊朗发生政治风暴,与他对立的首相摩萨台宣布石油国有化,并把巴列维逼到国外。美国不能袖手旁观,发动西方石油公司联合抵制伊朗石油,这一手使伊朗断了财源。这时,巴列维乘机派人到德黑兰,罢免摩萨台,企料摩萨台扣留了来人,并派人去逮捕巴列维,罪名是阴谋政变。吓得丧魂落魄的巴列维立即驾机逃往巴格达,又转到罗马。
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策划下,1953年8月19日,当过警察首脑,被巴列维指定为首相的扎希迪将军率部进攻首都,倒王派与保王派发生激烈巷战,次日晨摩萨台的住宅被攻破,他本人越墙逃走未成。22日,巴列维返因伊朗。这次事变,是巴列维的第二次“生机”,重新执政以后,则变本加利残害人民和奢侈享乐。
1957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和以色列情报组织摩萨德帮助巴列维成立了“国家情报与安全组织”情报局,代号萨瓦克。与此同时,巴列维还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没有他的命令,将军们都不得见面。
伊朗盛产石油,巴列维靠卖油使国家财力大增,于是他便扩充军备。1976年,F—14战斗轰炸机刚刚研制成功,伊朗率先购买80架;1979年,F—16还在计划研制阶段,伊朗便预交机款购16架……这样,巴列维用世界一流的武器装备,武装起一支40万人的军队。
在全盘依赖美国的同时,巴列维为了平息民怨,在财大气粗以后也开始考虑本民族利益。首先是对西方提高油价,一提再提,并收回石油资源开勘主权。
靠石油输出,伊朗财源茂盛,人人惊喜不知所措。伊朗由债务国一举就成债权国。巴列维开始发展他的国家计划。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大小工程一涌而上。在巴列维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中,油港、油厂、钢铁厂、地下铁路、竟相发展,而且不惜花钱。在大发展之中,行贿受贿、以权谋私、腐败奢靡泛滥成灾。人人都追求高消费,达官显贵更是骄奢淫逸。
在这种风气下,作为一国之王的巴列维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合法与非法收入难以统计,在国外许多游览胜地都建有别墅。他的餐桌上摆满了产自世界各地的珍贵佳馔。巴列维还别出心裁,在全国推行王历,为自己兴建地下陵墓,用进口花岗岩做碑,地宫四通八达,拟花费14亿美元,他还狂妄地声称今后世界将出现5强:美国、苏联、西德、日本、伊朗……
巴列维所作为所为,使美国人很感不快。美国在重新考虑。而在巴列维自我陶醉的时候,国内的宗教界也在酝酿着一场革命。
伊朗是伊斯兰教非常盛行的国家,全国有1万多处清真寺,而清真寺的毛拉们拥戴的是自己宗教领袖霍梅尼。
1963年,巴列维推行“白色革命”,其中有两条是土地改革和妇女解放,这遭到霍梅尼的反对。而巴列维不能容忍。一天夜半,萨瓦克特工人员从睡梦中把霍梅尼拖出,架往机场,驱逐出国,先是土耳其,后到伊拉克。这位宗教领袖流放后,教士们不服,纷纷进行地下活动。
1978年1月7日,新闻部长在报上撰文谈妇女问题,指各道姓批评霍梅尼反对妇女解放,这下子出了事。库姆的毛拉们在街上匆匆奔走,互相串联。9日,6千人上街游行与警察发生冲突,骚乱蔓延全国,声势越来越大。巴列维一筹莫展,而霍梅尼却从巴格达遥控指挥,号召人民“打倒国王”。
四面楚歌。1979年1月3日,巴列维终于在反对派民族阵线中选出一位比较温和的人物巴赫蒂亚尔出任首相,组成联合政府。巴列维答应,新政府成立后,他将出国度假。但霍梅尼不答应,他指示继续斗争。同时,美国同霍梅尼建立了联系,在这种大势所趋下,巴列维只好逊位出走。
1979年2月1日,霍梅尼结束了17年的流亡生活,乘一架专机返回德黑兰……
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于1902年5月17日生于霍梅恩小镇,距宗教圣地库姆56公里。霍梅尼的父亲是一名教士,由于爱到家庭的熏陶,尔后随毛拉苦学4年,在霍梅尼心灵中激发了为真主而生活的渴望。20岁时,他随老师到圣城库姆深造。1963年1月,国王号召人民对他提出实行以土地改革为核心的“白色革命”投票,霍梅尼认为,剥夺清真寺的土地是违反伊斯兰教教义的政治暴行,发动群众抵制。巴列维派兵镇压袭出清真寺,造成流血事件,霍梅尼被逮捕。为了缓和矛盾,巴列维释放了霍梅尼,但让他迁居,遭霍梅尼拒绝。这年6月4日,是什叶派重要的举哀日,霍梅尼利用这一天,对巴列维进行猛烈攻击。巴列维大怒,下令再次逮捕了霍梅尼。
1964年11月,霍梅尼被释放,返回库姆公开露面,仍坚持不懈斗争,最后被强行流亡国外。
在土耳其度过了1个月的流亡生活以后,霍梅尼获准于1965年11月进入伊拉克。当时,正值两伊战争,伊拉克需要霍梅尼这位巴列维的政敌。10年过后,两伊关系缓解,霍梅尼迫于时势,于1978年10月迁往第三个流亡地——巴黎郊区。
在巴黎,霍梅尼的身边集合了伊朗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声势日益壮大。霍梅尼的每一次讲话,都被传到国内,传到9000个清真寺,导致伊朗不断出现罢工、罢课、罢市风潮。正是这汹涌澎湃的群众运动,结束了巴列维王朝半个多世纪的统治。
1979年1月16日,出逃的巴列维国王飞抵埃及,小住数日后,于1月22日飞抵北非摩洛哥。但是,伊朗临时政府外交部吊销了巴列维及其家属和随行人员的护照。2月23日,摩洛哥承认了伊朗政府,不到一个月,哈桑国王通知他24小时内离境。无奈,巴列维求救美国朋友,在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住了下来。
然而,霍梅尼不会忘掉他巴列维。
1979年5月13日,伊朗伊斯兰革命法庭判处巴列维及其家属死刑,并派杀手刺杀巴列维。6月10日,巴列维逃到墨西哥城,在距首都90公里的一个所在住下。
巴列维的身体每况愈下。经检查,患有恶性淋巴肿瘤。此后,巴列维去美国治病,伊朗大学生占领美国大使馆,胁迫美国政府引渡巴列维。
1979年12月15日,巴列维被送到巴哈马的一个小岛上。
1980年1月12日,伊朗政府要求巴哈马政府引渡巴列维。3月23日,巴列维被抬上飞往开罗的飞机。7月27日经医治无效死去。
今日更新
-
意大利西西里黑手党魁首落网
[2019-06-01]
-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在巴黎举行签约会议
[2019-06-01]
-
捷克和斯洛伐克分手
[2019-06-01]
-
英国查尔斯王子与黛安娜王妃正式分居
[2019-06-01]
-
多国出兵索马里
[2019-06-01]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