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

2018-10-11 可可诗词网-白居易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开头看似只是写流水,实则暗寓离人行踪。瓜洲古渡,正是他经过的地方。在思妇眼里,点点山愁,悠悠水恨,全因离人的远行不归而引起。此恨何时了?答曰“归时方始休”,可见其情深、情真。夜深了,她还独倚高楼,宛然一尊雕像,其心之诚自见。而人仍未归,恨亦无法休矣。

 此词传统的理解为女子思念远行的爱人之情,未便苟 同。因古代的女子不大可能“由汴而泗而江”、“直至天末吴山”漫游经历。拙见以为是两地相思。上片是男子站在瓜洲渡头,见到由北而来的运河之水,想象它是从家乡汴水汇合泗水而来的,河水似乎捎来了家书,让他回去,可他明天还得到江南去,所以望望吴山,兴起无限的思乡愁情。下片四句是倒装式。写女子在家中月夜倚楼相思,由思转恨。但其恨非真,只是要他回家来团圆而已。下片也可以理解为男子在瓜洲渡替女方设想,象杜甫《月夜》的创作手法。以上两种解析,都比全部是女子之情要合理,否则,上片是说不过去的。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 《 zhǎnɡ xiànɡ sī 》 
    《 长    相    思 》 
    .[ tánɡ ]. bái jū yì.
    .[ 唐   ]. 白  居 易.
    biàn shuǐ liú , sì shuǐ liú , liú dào ɡuā zhōu ɡǔ dù tóu , wú shān diǎn diǎn chóu 。 
    汴   水   流  , 泗 水   流  , 流  到  瓜  洲   古 渡 头  , 吴 山   点   点   愁   。 
    sī yōu yōu , hèn yōu yōu , hèn dào ɡuī shí fānɡ shǐ xiū , yuè mínɡ rén yǐ lóu 。 
    思 悠  悠  , 恨  悠  悠  , 恨  到  归  时  方   始  休  , 月  明   人  倚 楼  。 
     
     
  • 《長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今译】
     
    汴河水呵,日夜不停地流,
     
    泗河水呵,日夜不停地流。
     
    流到了瓜洲那古老的渡口。
     
    吴山点点,几多忧愁。
     
    思悠悠呵,恨悠悠!
     
    恨到那心上人归来时方罢休。
     
    此时已是月儿明、人倚楼。
     
  • 【注释】
    汴水:亦曰汴河,又称汴渠。今在商丘县南,东南流,经安徽宿县,泗县等地入淮。

    泗水:即泗河,源出山东泗水县东陪尾山,四源并发,故名。旧时流境甚长,经曲阜、济宁入江苏经沛县等至淮阴入淮河。

    瓜洲:镇名,在江苏省江都县南,长江北岸,当运河之口,自唐开元以来,为南北襟喉之处。
     
  • 【集评】 宋·黄升:“此词上四句皆谈钱塘景。”(《花庵词选》 卷一)
     
    明·胡震亨;“《长相思》,古曲。梁·张率始以‘长相思’三字为句发端。陈后主及徐陵、江总辈袭其调,益工之。唐·李白诸家都有作。”(《唐音癸签》卷十三)
     
    明·沈际飞:“‘点点’字俊。又:太白开山后,乃至元和又见此二阕,不易得也。”(清·黄苏《蓼园词选》引)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词大约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前后,诗人任苏州刺史期间。诗人在苏州任上,除了处理日常公务、游览名胜古迹外,还很喜欢邀妓设宴,和同僚好友们一道欣赏吴地的民间词曲。这首词很可能是受吴地词曲影响,模拟歌妓情词或代为歌妓而写作的。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寄托情怀,同时为下阕的抒情渲染背景,烘托气氛。用流水比拟忧愁是我国古代传统的象征手法,而诗人在此除了表现这一层含义外,还别有所指,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身处江南,盼望着北游的亲人归来,心中自会有一种汴水、泗水都在南流入江,而北去的游子却不能归来的悲伤和感慨。因而感到满眼青山皆是愁,触景生情,感伤难已。
     
    词的下阕承接上阕,抒发了主人公难言的怀念、期待之情。思绪绵绵,懊恨不止,何时方能停止这种痛苦的心情呢?那只有等到亲人归来,重温旧情的时候了。诗人用直率明白的语言,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作品主人公迫切盼望亲人归来的焦急不安的心情,使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
     
    这首词在写法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写景中有抒情,抒情中有写景。上阕本是写景,却以“吴山点点愁”收结,以有形有影的山写无形无影的愁,生动形象,使读者悟到所有的景色描写不过是感情的流动。下阙本是抒情,卒章却突起“月明人倚楼”一句,以静的画面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不平静的心态,写出了一种凄清哀惋的韵致。这种写法,富于变化,波澜迭起,景因情生,情由景出,回环往复,动静交错,形成了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的情调及表现手法受当时民间词曲的影响较大,是唐代中期文人模拟民间词曲的代表作。而它的基本结构和艺术特征又为后来的词人继承和发展,特别是为婉约派词人继承和发展,以致于这首词的作者究竟是谁还引起了一些讨论。从而可见这首词在早期词的发展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
     
  •  
    长相思, 系词牌名, 用 《古诗·孟冬寒气至》中 “上言长相思, 下言久离别” 以为名, 又名 《双红豆》、《忆多娇》。此词见于 《花庵词选》, 后收入 《全唐诗》 附词中。
     
    这是一首韵味深厚的抒情小词,表现一种月夜怀远、绵绵相思之情。抒情主人公究竟是谁?至今莫衷一是。王汝弼先生 《白居易选集》云: “此诗当系开成四年 (839) 春, 即柳枝回南, 白氏惜别之作。” 在对此词结句“月明人倚楼”一句注释说:“此言白氏倚楼而望”。而现在一些评析者则通常认为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思妇”,这位思妇在月明之夜,独倚危楼,眺望远逝的汴泗流水, 思念远方的爱人。我以为,此二说皆通。从词所表现出的氛围来说,的确令人感到情思缠绵,仿佛一位女子倚楼低吟。但是,若从王说,即“白氏倚楼而望”,却又使人忆及白居易的一首《杨柳枝词》:“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苏小小本南齐时钱塘名妓, 有墓在西湖侧。白氏于此借以暗喻其妾柳枝(樊素)。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 曾与柳枝邂逅,两人情意深切。后柳枝离白氏而去。诗人曾数有所作, 以示思念。如此看来, 这首 《长相思》当作诗人望远怀人, 发抒别愁离绪之作, 亦未尝不可。
     
    “汴水流, 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上阙以若干地名组成, 历来释析者无不首先考证汴、泗水之流向。一说汴水即汴渠, 亦即蒗荡渠。自荥阳与黄河分流, 向东南以通于淮泗。一说词中所云汴水即古汴水, 由汴州开封经宋城(今河南商丘)而到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在城东北隅与源于山东、流经徐州彭城的泗水汇合。且以韩愈诗 “汴泗交流郡城角”佐证。其实,这两种考证结果对于阐释和理解本诗都不会产生歧义。因为汴水连绵流逝, 必与泗水交汇, 且必东流入淮, 最后“流到瓜洲古渡头。”我以为,诗人以汴泗水流发端,并非写实,我们可以设想诗人位于任何一处, 通过想象之辞, 抒发悠悠情思。
     
    汴水、泗水昼夜不舍,奔流不止,诗人宛如临水静观,随着水的流动,一段段思绪亦在胸中流泻。人是静止状态,而心在波澜起伏,所以,诗以汴泗长流开篇, 既有 “比”的成分, 又含有 “兴”的味道。由汴水 “流到瓜洲古渡头”,完成了一动态过程,实则是抒情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形象化再现。瓜洲古渡, 在今江苏扬州市南,长江北岸。据 《舆地纪胜》中 《淮南东路·扬州 ·景物》上载:“江都县南四十里江滨,相传即祖逖击楫之所也。昔为瓜洲村,盖扬子江中之砂碛也。砂渐涨出,其状如瓜,接连扬子渡口,民居其上,唐立为镇,今有石城三面”。古渡其名似本于此。由汴泗之水到瓜洲古渡,时空跳跃极大,可见诗人想象力的非凡。这奔流不息的江河运载了诗人几多离别情思;水流愈远,情思愈长,愁绪愈深。许多读者直至读到“吴山点点愁”时,才感到诗人的愁绪在隐约如点的吴山被凝聚住了。殊不知,“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的长河之中,有哪一处不蕴藏着诗人无尽的愁思。不知何时,也不知是什么人,使流水成为某种情系之物, 第一个把流水与别情离绪溶于一体, 加以表现。到南唐李后主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到宋代秦观的“梆江幸自绕郴州”,又到宋代李清照的 “花自漂零水自流”, 这种表现手法更加明朗化了。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在诗人心中,水亦愁, 山亦愁, 不过因由近而远的缘故,终于这愁思被载往彼处, 由流泻涌动状化作点点停滞状。然而, 月明之夜,抒情主人公危楼独倚,遥望南天,思之愈深,爱之愈切, 由 “吴山点点愁”郁积为怨恨之情,悠悠绵远,不绝如缕。这种由动态转为静态,复变为动态的描写,都是以抒情主人公的内心感受为焦点而移动变化着的, 自然山水通过抒情主人公的视觉、听觉、触觉乃至整个心灵而变成有情之物,情与景合,意与境会。下阙与上阙正好相逆,由远而近,由彼及此。诗人的思绪在月空之下,循环往复,表现出一种极度的噪动情绪。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多少个月夜,诗人辗转反侧,难以成寐,起坐披衣,倚楼远眺,抚栏成叹。所以, “月明人倚楼”可以视作点染出全诗境界的点睛之笔。
     
    (田军)
     
  • 《长相思》又名《双红豆》。唐教坊曲,双调小令。调名发端于梁张率“长相思”的诗句。
     
    此词描写一个女子对出游不归的爱人的思念和怨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抒情都是从一个女子凭楼远眺的角度写,直到下片结句才点破。
     
    汴水流呵流,泗水流呵流,直流到瓜洲的古渡口,江南的群山都是愁。站在楼上眺望,能看那么远和广吗? 显然是倚楼人的心绪所致。词中的景语亦是情语。寂然凝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万里,流水之长,吴山之广,都是她的想象。古代汴水,经河南东至江苏,转入泗水,然后注入淮河,流进长江。如此曲折的长流,分明是她想象中与爱人距离之遥远。流水之长,又寓含思念之久。思念的尽头在瓜洲渡口。古代瓜洲,在江苏省邗江县南边,位于长江北岸。唐开元以后,瓜洲一直是长江南北水陆交通要冲,可近达扬州。瓜洲是她想象中爱人的去向,又是归返的必经之路,所以瓜洲渡口吸引着她的思绪。“古渡口”的“古”字也不等闲,从渡口之古远,可以感受到她思念之深切。“吴山”泛指江南的群山。古时吴国的疆域,包括江苏大部分和浙江、安徽的一部分。江南群山点点都是愁,既是流水引发的愁绪,又极言愁痕之多;在她眼中,山山水水都是愁,真是愁结满腹了。
     
    下片承接上片,直接抒情。由长久的思念,满腹的愁绪,转而生出怨恨。“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无穷尽地思念,无穷尽地怨恨,都因为爱人长久不归,恨他没有情义;“恨到归时方始休”,怨恨还是有止境的,表明她对爱人怀有痴情。结句“月明人倚楼”,乃点睛之笔。其一,点破所见之景是倚楼女子的远眺;其二,说明倚楼女子月夜的孤寂;其三,表露独自月夜倚楼的心境。月明之夜,当是清空月圆,必然引起与爱人共同赏月的回忆,今天又是共赏之时,然而他长久不归,自己孤身影单,空对明月,承受寂寞之苦,怎不愈增思念,愈结愁肠,进而产生怨恨呢?
     
    白居易词作不多,但他的词和诗一样,出手不凡。就这首来说,不仅音调动宕入古,而且精于构思。如先写远眺之景,景中寓情,最后才点破远眺之人,耐人回味。写远眺之景,景情交融,“由汴而泗而江,心逐流波,愈行愈远,直至天末吴山,仍是愁痕点点”,“不着迹象而含情无际。”(俞陛云《唐词选释》)上片水长山愁,景中寓情;下片倚楼望月,愁而生怨,情中有景,起伏跌宕,富于变化。尤工于结句,上片“吴山点点愁”初结,山山水水皆化愁痕;下片“月明人倚楼”终结,令人回肠荡气,全篇皆活。如此娴熟手段,堪称词家里手,无怪历代传为佳唱。词调《长相思》与词的主题相吻合,浑然一体,又加深了词篇的蕴含,也值得一提。
     
    (彭黎明)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