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泉

2019-01-01 可可诗词网-白居易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天平山,位于市西部,灵岩山北。唐宋时已为风景 游览区,海拔221米。山顶正平,故名。又因山麓有 北宋范仲淹的祖坟,又名范坟山。以天然景色取胜, 怪石、名泉、古枫并称三绝。东麓山腰有白云泉,以白 居易题诗“天平山上白云泉,云本无心水自闲”得名, 色白如乳,水味甘冽,被陆羽评为“吴中第一泉”。旁 筑小屋,名白云精舍。西行数十步,两崖对立如门,中 有小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称“一线天”,又称龙门。 奇峰怪石,“如扦如插,似卧似立,若搏若噬,蟠拏撑 拄,不可名状”。飞来峰高二丈许,上尖下圆。卓笔峰 高三丈许,卓立于双石之上。笔架峰后岩石回环,成 “万笏朝天”之势。头陀崖、五丈石、卧龙峰、中子峰 等,各有异趣。天平多枫,三百余株参天古枫年逾 400载,相传为明代范允临所植,秋阳映照,层林尽 染,有“万丈红霞”之誉。山顶望湖台有一圆石,西向 太湖,称照湖镜,可观水天相接之美景。杨基《照湖 镜》诗云:“团团山上石,下照太湖影。如何一槛中,三 万六千顷。”现山麓建有范仲淹纪念馆。历代诗人多 有题咏传世。宋苏舜钦《天平山》咏:“吴会括众山,戢 戢不可数。其间号天平,峻绝为之王。”陆师道《登天 平山》云:“吴门多好山,天平为峻极。旦暮赏白云,表 里皆珍石。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白云泉》
    .[唐].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 《 bái yún quán 》 
    《 白  云  泉   》 
    .[ tánɡ ]. bái jū yì.
    .[ 唐   ]. 白  居 易.
    tiān pínɡ shān shànɡ bái yún quán , yún zì wú xīn shuǐ zì xián 。 
    天   平   山   上    白  云  泉   , 云  自 无 心  水   自 闲   。 
    hé bì bēn chōnɡ shān xià qu , ɡènɡ tiān bō lànɡ xiànɡ rén jiān 。 
    何 必 奔  冲    山   下  去 , 更   添   波 浪   向    人  间   。 
  • 《白云泉》
    .[唐].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
    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天平山上白云泉,天平山腰泠泠流淌着白云泉,

    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无意舒卷泉水自流悠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你又何必奔流飞泻到山下去,
     
    更添波浪向人间! 推波助澜滋事生非搅扰人间!
  • 【注释】

    ①白云泉:在苏州市西二十里之天平山。宋范成大《吴郡志》卷十五称其为 “吴中第一水”,泉水清冽而晶莹,“自乐天题以绝句”“名遂显于世”。

    ②天平山:《吴郡 志·卷十五》言“此山在吴中最为崷崪高耸,一峰端正特立”,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 卷中《山》言其“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葱葱。白云泉在天平 山腰,依崖建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诗写于苏州刺史任上,大约是在宝历元年至宝历二年(825~826)间。白云泉,位于苏州市西南20里的天平山上,为天平山上一胜景。
     
    起句即点明白云泉的地理位置,虽是平淡道来,然而,山、云、泉所特有的境界,已给人以清新闲静的感觉,仿佛进入到了世外桃园的仙境。第二句“云自无心水自闲”,给诗人印象最佳、最投合他心意的还是白云泉,因为白云泉周围的白云是那样的悠闲自在,无牵无挂;而泉中的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闲静从容,自得其乐。所谓“无心”,意为无成心,事出自然,初本无意,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的句子。这一句中的两个“自”字,很好地把云水那种闲逸自得的神韵传达了出来。不过,与其说这句是对云水形态的传神描写,倒不如说是白居易此时此刻自身心灵的坦露,是一种移情作用的结果,是一次物我契合的撞击。我们知道,白居易除苏州刺史时,已经54岁了。此时的他由于在仕途上的坎坷,严酷的政治斗争,使得他心气与意志逐渐地消沉起来,在杭州与苏州刺史任上,实际是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虽说他在任上非常关心人民的生活,但前期那种“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 (《李都尉古剑》)的气概几乎看不见了。所以在目睹了白云泉的美景后,才会引发出后面两句的议论: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表面上看,这是在诘问泉水,实际上也可看作白居易自己这一时期心态的一种反映,也就是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但白居易又比陶渊明多了一层痛苦,就是他无法痛下决心,离开官场,于是只得挣扎在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政治斗争、俗务缠身这二者之间。这种心态在他任职杭州、苏州时所写的诗作中多有流露。这里的“何必”、“更添”,足见诗人的感慨有多深。
     
    这首诗歌情与景结合得相当好,写景深得自然山水之神韵,却又能做到景中寓志;抒情议论中,也能够做到意在象外,富有理趣。
     
  • 诗作描写天平山上白云泉水的悠闲自在,一种恬淡闲适的情 怀溢于笔端。天平山在苏州市西二十里,“此山在吴中最为崷崪高耸,一 峰端正特立”(宋范成大《吴郡志》卷十五)。“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山崖 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 中《山》)。但诗人并不是写天平山的耸峙特出,写白云泉的清冽晶莹,而 是以独到的眼光观照白云泉水,写其“云自无心水自闲”的情态,并借之抒 发作者独特的感受。
     
    “云自无心水自闲”是陶渊明笔下的“云无心以出岫”(《归去来兮 辞》),是王维笔下自在开落的辛夷花——“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 夷坞》)。耸峙的天平山峰,白云似乎触手可及,它们随风飘荡,舒卷自由, 无所挂碍;甚至风也不是它们的凭依,它们是自在的,“无待”的;亭畔泉水 清冽可爱,自由地在山涧奔驰,发出欢快的呼声,尽享这自然的美好。两 个“自”字的连用,写尽了云水的自在与逍遥。以我观物,一切皆着我之色 彩,若诗人没有一份“闲看花开花落,坐望云卷云舒”的自然闲适心境,哪 得如此诗句!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深谙“云自无心水自闲”的意 味,诗人更加直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自在自乐的白云泉水,从容地 奔驰在山间,是逍遥而惬意的,又何必向山下奔冲而去,给本已纷扰多事 的尘世增添新的波澜呢!
     
    其实,这是诗人处世态度的诗意言说。
     
    白居易自称以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态度处世,但实 际上,他对“兼济”和“独善”的取舍是随时变化的。他贬官江州前,仕途较 顺利,又正值元和年间宪宗较为振作的时期,“兼济”思想占主导地位。四 十四岁政治上受打击后,面对朝政日非的现实,思想便从“兼济”急剧转向 “独善”。“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无情水任方圆 器,不系舟随去住风”(《偶吟》)。诗人晚年虽宦途显达,却再无“兼济”之 志,而是开始了一番新的精神之旅。
     
    这首小诗用清淡的笔墨诗意地描摹白云与泉水的神态,“乐天诗极清 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古欢堂集》)同时,诗 作言浅意深,颇有寄托,云水的逍遥写尽了诗人恬淡的情怀,泉水奔驰的 波浪象征着社会风浪。
     
  • 【鉴赏】这是一首写景寄托情志的诗。作于宝庆元年(825)至二年苏州刺史任上。 首句写吴中山水之奇丽,风景之佳美。次句描写白云的飘荡随意,舒卷自如;泉流的奔 泻自由,得意从容,达到了“无心”的境界,表现了白云坦荡淡泊的情志和泉水娴静雅致 的神态。这里运用象征的手法,使白云和泉水人格化,以喻自己恬淡闲适的心境,见出 诗人追求自由自在、逍遥快乐的思想。三、四句采用同样的手法,言泉流不必奔腾飞泻, 去到人间,兴风作浪,见出诗人“知足保和”、独善其身的思想,虽在官场,但心境已达到 了一种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境界。真是“以眼前事为见道语”“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 言近旨远,意在言外,寄托遥深,理趣盎然。清田雯《古欢堂集》卷二云:“乐天诗极清浅 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道语,皆他人所未发”,如“山峙云行,水流花开,似以作绝句为 乐事者”。亦可知此七绝风格平淡,浑朴自然,意境超然也。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