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咏物送别诗,以物托情,以物言志,情景交融,历来为人称道。尤三、四句成为脍灸人口的名联佳句流传至今。诗人巧妙地把无形的送别友人之深情,用不被人注意、繁荣绵延的有形野草来比喻、形容,并生动地描绘了野草的青翠芳香,从而把咏物和言志、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草言别情,自古有之,如“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之萋萋”(《楚辞·招隐士》),而白居易是以古原野草之特色衬托别离之情深厚,以野草生命力的顽强,抒发豪情壮志之远大,立意新而含意深。
这首诗是白居易16岁时的习作,也是广为传诵的名篇。凡按事先规定、限定的诗题作诗,照例要在诗题前加“赋得”二字。此诗指定的题目是“古原草”,所以冠以“赋得”。“送别”是此诗的副题。全诗通过对古原野草的描绘,表达出送别友人时的留恋情绪,反映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首句扣题“古原草”,以“离离” (纷披繁盛的样子)形容原上草旺盛的生命力,为后文做好了铺垫。二联是“枯荣”二字的生发,出句写枯,对句写荣,歌咏了野草生命力的顽强,富有哲理,卓绝千古。三联以“古道”、“荒城”点出“古原”,“侵”、“接”二字用得巧妙,给古原野草灌注了丰富的感情,进一步渲染出野草的勃勃生机。尾联中的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泛指离家远游的人。萋萋(qi),草茂盛的样子。这二句语出《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点明“送别”的题旨,意境悠远,韵味无穷。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 fù dé ɡǔ yuán cǎo sònɡ bié 》《 赋 得 古 原 草 送 别 》.[ tánɡ ]. bái jū yì.[ 唐 ]. 白 居 易lí lí yuán shànɡ cǎo , yí suì yì kū rónɡ 。离 离 原 上 草 , 一 岁 一 枯 荣 。yé huǒ shāo bú jìn , chūn fēnɡ chuī yòu shēnɡ 。野 火 烧 不 尽 , 春 风 吹 又 生 。yuǎn fānɡ qīn ɡǔ dào , qínɡ cuì jiē huānɡ chénɡ 。远 芳 侵 古 道 , 晴 翠 接 荒 城 。yòu sònɡ wánɡ sūn qù , qī qī mǎn bié qínɡ 。又 送 王 孙 去 , 萋 萋 满 别 情 。
-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翻译1】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翻译2】
古原上的芳草,生长得茂盛,每年它都有一次枯谢,每年它都有一次繁荣。野火能烧尽它的躯体,却烧不死它的生命,当春风吹来的时候,它就顽强地新生。那无边的芳草连续遮盖了古道,那青青的翠色延伸联接着荒城。又一次为友人送行,那萋萋的芳草呀,也意蕴着别离的深情。
- 【注释1】
①离离:繁茂貌。原:郊野平原。②一岁:一年。荣:开花。③“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二句极写春草茂盛,意谓很远闻到香气的花草铺满了古道,被晴日阳光照得碧绿的春草蔓延到荒城。“侵”、“接”二字极为生动准确。④“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二句写送别,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意。王孙:犹言公子,此处借指友人。萋萋:草茂盛貌。【注释2】①离离:草繁茂的样子。②原:原野。③远芳:蔓延的春草,一直伸向远方的古道。④晴翠句:阳光照耀下的广阔绿野连接着荒城。⑤王孙:贵族。这里借指被送的友人。⑥萋萋:繁盛的样子。 - 诗歌篇名。唐白居易作。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 ‘离离原上草,……’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名声大振。”宋尤袤《全唐诗话》:“乐天未冠,以文谒顾况,况睹姓名,熟视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乃披卷,读其芳草诗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叹曰:‘我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前言戏之耳。’”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白乐天以诗谒顾况,况喜其咸阳原上草诗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余以为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之句,语简而意尽。”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刘商柳诗:‘几回离别折欲尽,一夜春风吹又长。’不如乐天草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语简而意畅。”今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此诗借草取喻,虚实兼写。起句实赋草字,三四承上枯荣而言。唐人咏物,每有仅于末句见本意者,此作亦同之。……五六句古道荒城,言草所丛生之地;远芳晴翠,写草之状态;而以‘侵’字‘接’字,绘其虚神。善于体物,琢句尤工。末句由草关合人事,远送王孙;与南浦春来,同一魂销黯黯。作咏物诗者,宜知所取格矣。”武汉大学中文系《新选唐诗三百首》:“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是一首送别诗。“赋得”,指定、限定的诗题,就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此诗可能是作者应考的习作。 它出色地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深厚情意, 热情地赞美了野草的顽强生命力,抒发了作者年少气壮的豪迈精神,表现了他希望奋斗不止、有所作为的坚定信念。构思精巧,格律工整,结构严谨;眼前景,离别情,二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诗味隽永。“野火”、“春风” 一联,清新而雄远,自然而深沉,寓意深刻,富于哲理, 尤为时人与后来者激赏。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此乃白居易少作,据《唐摭言》、《幽闲鼓吹》等记载,白居易青年时代曾携此诗赴长安谒名士顾况,顾睹姓名打趣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及读此诗,乃改口郑重道:“有句如此,居亦何难。”因为之延誉。唐人于限题作诗,题目前加“赋得”二字。《古原草送别》即所拟诗题。此诗重点放在咏“古原草”,最后带出送别之意。首联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点明不是一块草地,而是大草原,“离离”迭字,状出草色之茂密、景象开阔;“一”字重出,形成咏叹,先道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次联紧承上“枯荣”,歌咏野草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别致处在于不是一般地写草原的秋枯春荣,而是写野火燎原,把野草烧得精光,——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了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草置根大地,具有顽强生命力,草灰化着肥料,来年春草长势更旺。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自然天成,写出了一种在烈火中再生的典型,寓于哲理意味。故为名句。紧接“又生”,转写古原景色。“古道”、“荒城”紧扣“古原”字面。虽然道古城荒,青草却给古原带来了生气。前四句写草是白描,此二句“远芳”、“晴翠”更以藻绘染色;“侵”、“接”二字继“又生”写出迅猛扩展之势。这两句还安排了一个送别的环境。末联巧用《楚辞·招隐士》名句“王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翻出新意,不是面对草色怀远,而是在草色中送别,用刘长卿的话说即“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用李后主的话来说即“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缴清“送别”的题意。从命题作诗的角度看,全诗将“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神完意足;而且能融入深刻的生活感受,包含相当的哲理意味,故为佳作。
- 这首诗是作者应考的习作。按科举考试的规矩以指定、限定的诗题写作的应试诗,题目之前必加“赋得”二字。据唐人张固《幽闲鼓吹》记载:白居易于唐德宗贞元三年(787) 16岁时初至京师,曾携诗拜见名士顾况,顾况开始看不起这位年轻人,便随口打趣地说:“京师米贵,居亦不易。”等到他读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大为赞赏,忙说:“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命题为“古原草送别”,即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同时要兼关送别之意。草与别情结缘,大概始于淮南小山的《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二句。因此,首句即紧扣题面“古原草”三字,以“离离”写原上草的茂盛,再继之以第二句的两个“一”字,有意造成一种生生不已的韵味。这就为第三、四句做了铺垫。古原草的特点是生命力极其顽强,即使遇到野火,似乎被烧得精光;但是一遇到春风化雨,野草便会迅速复苏。诗中在“火”字之前冠以“野”字,一方面紧扣题面的“古原草”三字,另外,也是有意强调辽原大火的威猛,为“原上草”的毁灭涂以悲壮之色。但是,渲染毁灭的痛苦,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再生的力量与欢乐。诗篇以“烧不尽”和“吹又生”对举,写尽了“原上草”旺盛的生命力。这首诗历久不衰,广为传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作者在诗中用朴素有力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歌颂并赞美了生命的力量。每当后人读及此诗之时,一种生命的冲动便会充溢于读者的胸膛。所以,它是生命的赞歌。第三联则由第二联的重在写“草”转入重在写“古原”。其中, “远芳”、 “晴翠”都是在写草,但是更形象了。而且,芳曰“远”,翠曰“晴”,则草之清香、秀色可嗅、可见。而“侵”、“接”二字又上承“吹又生”三字,再次突出了野草生命力的顽强、坚韧。尾联点明“送别”。“王孙”乃借用《楚辞》成辞,指代行者。在这春意浓郁的氛围里,送别行者,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时代总是要赋于历史以新的内容,这正是历史研究的生命力所在,文学是历史的积淀之一。因此,后人也总是要给前代文学以崭新的解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赞美生命、赞美活力的警句,今天已成为赞美正义力量不可战胜的名言。它所蕴含的理性力量,成了鼓舞人们坚持斗争的信条。
- 这是一首人所共知的诗。尤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更是千古传颂。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故事。据说白居易写这首诗时仅十六岁,那时他从江南远道来到长安,带了他的诗文去谒见当时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他的名刺后,开玩笑地对他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及翻阅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不禁大加赞赏,连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不过这故事大概是好事者的编造,因为白居易十一岁至十八岁都在江南,而等他离开江南,顾况已贬官饶州,不久又转至苏州,他二人不大可能在长安相见。但是这样的故事在唐代就已流传(见唐张固《幽闲鼓吹》),至少说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在当时已为人们所喜爱了。这应该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咏物,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深厚感情。这首诗咏的是“古原草”,而这题目是指定或限定的,所以叫“赋得”。通过限定的诗题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而且有一定的深度,这还是很难做到的吧!诗一共八句。前面六句都是写草的,最后两句才点到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起句很平实,遒劲。“离离”,长貌。这时应该是春天了,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但是作者想到,今天长得如此茂盛的草,在去年冬天却是一点也没有,都枯萎了。每一年,它都有一个荣和枯的过程。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啊!由这“枯荣”两字,便引出了下面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显示了春草极强的生命力。表面上看来,经过野火的焚烧,草烧光了。可是不!野火是烧不尽它的,它的根在地下,它在顽强地斗争;一旦天气复苏,春风骀荡的时候,它,又倔强地破土而出,长成这“离离”的一片了。这是在歌颂草吗?当然是。但作者的寓意却远不止此。“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富于哲理意味的句子,向我们揭示了一条真理:尽管受到的打击是严重的,但是我们应该象春草那样,倔强地同恶势力斗争,一旦当条件成熟,我们就会欣欣向荣起来。在环境恶劣,条件困苦的条件下,这两句话曾鼓励过多少志士仁人!在这里,我们不知道白居易送别的朋友是什么人,看来也许他受到某种迫害或打击才离开诗人,而诗人也在用这两句诗来激励他呢。当然这只是一种臆测,但恐怕也不是一点根据也没有罢。“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进一步描写草的生长和状态。俞陛云在《诗境浅说》里说:“五六句古道荒城,言草所丛生之地;远芳晴翠,写草之状态,而以‘侵’字‘接’字,绘其虚神。善于体物,琢句尤工。”这话是不错的,但说得还不够。“远芳”、“晴翠”不仅写草茂盛的状态,而且兼言原野的阔远和春日的和煦;“古道”、“荒城”不仅言草所丛生之地,而且扣紧了题中“古原”两字。在这里还有以自然界的光景常新和人事代谢衰落的现象作对比的意思,暗寓有一种伤感的情调。“侵”、“接”两个动词,用来刻划春草蔓延,到处生长,绿野广阔的景象,确是十分传神之笔。“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两句点出了“送别”的本意。王孙,是贵族,这里用来借指作者的朋友。“萋萋满别情”是说自己的送别之情,就象那萋萋的春草一样的丰满。萋萋,草盛的样子。至此,作者将“赋草”和“送别”有机的统一起来了。原来,作者写草,其目的都是为送别作铺垫的。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也象“野火烧不尽”的春草一样,绝不中断的,只要朋友你走的古道、荒城有青青的春草的话(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你就一定会想起我对你的情意了吧!整首诗就是这样,看起来很通俗、浅显,可是仔细一想,却又含义十分深刻。清代薛雪说:“元、白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一瓢诗话》)是一点也不错的。这首诗能在人民中间流传,并且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