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台览古

2018-09-11 可可诗词网-李白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怀古诗。此诗用重笔描绘今日之荒凉,暗示昔日之繁华,寓有人 间荣乐之变幻无常与自然景物之常新永恒之意,更见出今昔盛衰之感。首句写诗人登 台之所见:所见者,吴苑破败,苏台荒凉,但杨柳青青,年年依旧,岁岁更新。此用两种 事物对比,已写出古今盛衰之感。次句写所闻:所闻者,菱歌清亮,其美妙旋律回荡在 无限春光之中。此进一步写景,言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美,春意盎然;而吴宫娇娃, 早已化为粉尘矣。后二句用“只今惟有”一转,点出西江之明月永照人间,乃是永恒不 变的,只有她才是吴宫盛衰兴亡历史的见证人。此诗由今之杨柳菱歌,归之西江明月 照吴宫,乃由今溯古而吊古伤今也。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苏台览古》
    .[唐].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 《 sū tái lǎn ɡǔ 》 
    《 苏 台  览  古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jiù yuàn huānɡ tái yánɡ liǔ xīn , línɡ ɡē qīnɡ chànɡ bú shènɡ chūn 。 
    旧  苑   荒    台  杨   柳  新  , 菱   歌 清   唱    不 胜    春   。 
    zhǐ jīn wéi yǒu xī jiānɡ yuè , cénɡ zhào wú wánɡ ɡōnɡ lǐ rén 。 
    只  今  惟  有  西 江    月  , 曾   照   吴 王   宫   里 人  。 
  • 《蘇臺覽古》
    .[唐].李白.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逐句翻译】

    旧苑荒台杨柳新,苏台荒芜园林的杨柳逢春更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采菱女清亮的歌喉唱不尽荣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如今只有那长江上的一轮明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曾照耀过吴王宫中的歌舞美人。
  • 【注释】

    ①苏台:即姑苏台,为吴王夫差与西施之游乐处,故址在今江苏苏州市姑苏 山上。

    ②菱歌:采菱之歌。南朝梁简文帝《棹歌行》:“妾家住湘川,菱歌本自便。风生 解刺浪,水深能捉船。”

    ③西江:指长江。因长江自西来,故称。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苏台,即姑苏台。相传是吴王夫差特意扩建来和西施嬉戏作乐为长夜之饮的地方。李白为此写过一首《乌栖曲》,诗中有云: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贺知章初读其诗,叹赏苦吟曰: “此诗可以泣鬼神矣!”这首绝诗取材与之相同,但是在情感体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的处理上,却呈现出另一种韵味,同样是一首可以泣鬼神的绝唱。
     
         兴由“苏台览古”而起,则今日所见之苑囿台榭,已非昔日之苑囿台榭;今日苑囿台榭的杨柳青青,无边春色,不仅令人想起它曾有过的繁华,更令人想起它曾经历过的落寞。起句的“旧苑荒台”,以极衰飒之景象,逗引起极感伤的心境;而“杨柳新”,又以极清丽的物色,逗引起极愉悦的兴会。前者包含着属于历史的巨大伤痛,让人情不自禁地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显示出大自然无私无尽的赐予,召唤着人们去追求、去享受、及时行乐。种种错综复杂的情感体验,一下子在诗人的心中纠结在一块儿了。第二句,继续对这种情感体验作进一步烘托。由柳岸湖中传来一曲曲悠扬悦耳,和媚心肠的江南小调,更为这人世间不尽的春花春月增添了无限的春情春意。不胜,犹不尽。“不胜春”三字,似乎把人们的欢乐推向了极致。但此时此刻,正是这些歌声,又总是勾引起诗人由于对历史的回忆带来的无限怅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欢,馆娃宫中的长夜之饮,都不断在诗人的脑海中盘旋浮动,使诗人躁动不安。由此,逼出了三四两句。这是经由“旧苑荒台”逗引起的情感体验的进一步升华。人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江山依旧,昔日苏台堂皇富丽,歌舞升平,今天只有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可以作证了。这两句景色凄清,情感古今,以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读者的情感体验产生了新的飞跃。这里,永恒的西江明月和薄命的宫中美人,作为一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语境,旨意遥深,感人肺腑!
     
            说这首诗为读者指出一切封建君王的荣华富贵只是暂时的现象,自然不错。但是,这首诗带给读者的情感体验,似乎还不止于此。它所表述的不仅有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而且有执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因为,人是作为与历史、自然、社会、宇宙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是在不断追求着自由自在,追求着超越解脱。但是,这种渴望与追求又常常难以实现,人也就常常难免陷入一种痛苦绝望的境地。古今贤愚,莫不如此,英雄美人,无一例外。乐极生悲,祸福相倚,成功伴着失败,生命的尽头是死亡。李白在游姑苏台时之所以情横古今,面对着眼前兴致勃勃的游人,想到了古代的吴王与西子,不能不有一种“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的无限感喟。
     
     
  •        李白在入长安之前,漫游过吴越之地,遍访名胜古迹,曾写出一些怀古诗篇。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中触景生情,借当年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历史事件,抒发了深沉的历史之思、兴亡之叹。
     
          从诗的首两句看,正值春季。诗人站在姑苏台上,满目春光,正是杨柳新色、“菱歌清唱”。诗人仅仅点染了 “杨柳” 与 “菱歌”,就鲜明地刻画了姑苏台畔的一片盎然春意。虽然春色怡和,赏心悦目,但是诗人不是刻意描绘春色的,而是借盎然的春景来映衬“旧苑荒台”的。历史的风雨荡涤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流人物。昔日辉煌的皇宫禁苑,空余“旧苑荒台”,只有往昔供主人观赏的奇杨怪柳,依然年年新绿;昔日只有君王美姬游玩的湖塘,早已成为普通采菱人的天地;昔日丝竹笛管的吴歌楚舞,已变为民间的“菱歌清唱”。强烈地对照,巨大的变化,勾起了人们对历史教训的警省。这样,“旧苑荒台”、“杨柳”、“菱歌”,在诗人的笔下,融入了历史之思、兴亡之叹,具有了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寓意。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紧承一二两句,推出一个新的更深的意境。一切都曾存在过,昔日的君王美姬,昔日的楼台亭阁;然而一切也都成为过去,历史无情地埋葬了那温柔富贵乡里的所有的人和物,唯有那“曾照吴王宫里人”的弯月,依旧笼罩着姑苏台,挥洒着它的清冷的寒辉。人去月在,景物全非,“西江月”再也照不见“吴王宫里人”了,只能与那破败的“旧苑荒台”为伴。在这里,过去与现实全都汇入这月光之中,“西江月”成为冷眼俯视人世的证人。至此,“旧苑荒台”,“杨柳”、“菱歌,”冷冷月夜,吊古幽情不仅涌出了诗人的心胸,也塞满了读者的情怀。
     
            在这首诗中,诗人所抒发的历史之思、兴亡之叹,是不难体会的。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苏州西南姑苏山上)始建于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成于吴王夫差。夫差几次兴兵讨伐越国,俘获了越王勾践,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然而在胜利面前他骄奢起来,不理朝政,整日在姑苏台上与西施等嫔妃美女们沉迷在吴歌楚舞的荒淫生活之中,最后夫差被忍辱复兴的越王勾践所击败,被迫自杀身亡。显赫一时的夫差,落得如此惨痛的下场。诗人借新旧景物的对比,抒发了兴亡的慨叹;借历史事件,给现实以警省与启示。
     
             在写这首诗的前后,诗人曾写一首 《乌栖曲》,也是吟咏凭吊这个历史事件的:“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前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从这两首诗的内容看,有着共同的思想寓意,可谓异曲同工。此时诗人还没有进长安,也没有亲眼目睹李家王朝的宫廷生活。诗人反复吟咏一个历史题材,抒发兴亡之叹,这不可能是一时的闲情逸致,诗人可能凭着自已的历史敏感性,已悟到了唐王朝的某种命运。
     
         以景寓意、借景抒情,是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点。王夫之说:“点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姜斋诗话》 卷上) 又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同上卷下)这首诗将情与景的关系处理得极好,句句写景,处处言情。景物的描摹寄寓着诗人的历史之思、兴亡之叹;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景物的描摹中得到了充分的抒发。对此手法的运用,也是这首诗的一个特点。诗人将“杨柳”“菱歌”的盎然新春与“旧苑荒台”的破败冷寂两种情境相对比,在强烈的对比中,反映历史的变化,抒发诗人的感受,吊古幽情,油然而生。
     
            李白向来以浪漫主义诗人著称,他的诗作大多激情横溢磅礴,想象瑰丽奇特。但这首诗却写得十分质朴纯然,从中我们看到了伟大诗人的另一种艺术气质。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