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

2018-03-06 可可诗词网-李白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此诗约作于天宝六载(747),时李白已遭赐金还山,游历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齐鲁(今山东济南、兖州)后,南下金陵(今江苏南京)。凤凰台在今南京城西南隅。相传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台,山称凤凰山。李白登台有感而作此诗。前人多谓此诗章法、风格拟崔颢《黄鹤楼》诗,工力悉敌,“格律气势,未易甲乙”。(方回《瀛奎律髓》)首联既重“凤凰”,又重“凤”、“台”两字,以凤去台空暗写怅然若失之情。颔联怀古,以朝代兴废暗寓对朝廷之隐忧。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景逼真,意境阔大,为历代传诵之名句。尾联暗寓天宝初在朝遭小人谗毁之隐恨,仍有忠君忧国之意,亦为历代传诵之名句。全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唐宋诗醇》卷七),抒发忧国情感,意旨深远。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登金陵凤凰台》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 dēnɡ jīn línɡ fènɡ huánɡ tái 》 
    《 登   金  陵   凤   凰    台  》 
    nián dài :  tánɡ   zuò zhě :  lǐ bái 
    年   代  :  唐     作  者  :  李 白  
    fènɡ huánɡ tái shànɡ fènɡ huánɡ yóu , fènɡ qù tái kōnɡ jiānɡ zì liú 。 
    凤   凰    台  上    凤   凰    游  , 凤   去 台  空   江    自 流  。 
    wú ɡōnɡ huā cǎo mái yōu jìnɡ , jìn dài yī ɡuàn chénɡ ɡǔ qiū 。 
    吴 宫   花  草  埋  幽  径   , 晋  代  衣 冠   成    古 丘  。 
    sān shān bàn luò qīnɡ tiān wài , èr shuǐ zhōnɡ fēn bái lù zhōu 。 
    三  山   半  落  青   天   外  , 二 水   中    分  白  鹭 洲   。 
    zǒnɡ wéi fú yún nénɡ bì rì , chánɡ ān bú jiàn shǐ rén chóu 。 
    总   为  浮 云  能   蔽 日 , 长    安 不 见   使  人  愁   。 
  • 《登金陵鳳凰臺》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古时候
    在这高高的凤凰台上
    曾有美丽的凤凰遨游;
    如今,
    凤凰高飞远去,
    只有凤台依旧
    只有江水空流。
    当年吴王宫中的花草呀,
    早已埋入深深的幽径,
    当年晋代的世族名人呀,
    也早已变成古丘。
    连绵排列的三座青山,
    在青霄云外时隐时现,飘荡浮游,
    浩荡的长江水呀,一分为二
    被那座落在江水中的白鹭洲。
    那遥远的帝京长安呵,
    望也望不见,
    太阳被浮云遮得
    风雨不透。
    唉!这怎能不使人
    平添忧愁。
  • ①吴宫:三国时吴国都城在金陵。

    ②此句意谓东晋时代的世族士绅都已变成了古坟。晋代:东晋都城也在金陵。衣冠:指名门贵族。

    ③三山:在今南京西南板桥镇长江边,以有三峰得名。长江从西南来,此山突出江中,当其冲要,六朝都城在今南京市,三山为其西南屏障,故又称护国山。半落青天外:形容三山遥远,看不清楚。陆游《入蜀记》云:“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馀里。”可为本句注脚。

    ④白鹭洲:原为长江中的小洲,后江流西移,洲与陆地连接,遗址在今南京江东门附近。

    ⑤此句用陆贾《新语· 慎微》:“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⑥此句胡震亨《李诗通》引旧注:“自伤谗废,望帝乡而不见,触景生愁。”长安:唐都城,今陕西西安。
  • 李白曾有过黄鹤楼因“崔颢有诗在上头”而罢手者,至金陵,作此诗以拟之。此诗与崔诗原作相较,应说是各有千秋,而太白此诗境界的开阔雄浑似又更胜之。

    前六句登临怀古,感慨雄浑,首联以“凤凰”的重复,“台上”与“台空”的变化,形成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之美,颔联发思古之幽情,颈联诗境阔远,目光渐远,为匠心独运之名句。结尾点出政治胸襟,遂使全篇情调更为深重浑厚。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七律当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被排挤而离开长安、漫游金陵时所作。

              诗中提到了许多地名。凤凰台,故址在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面的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十六年(439),有三只鸟飞集山间,它们的羽毛呈五色,状如孔雀,鸣声和谐,众鸟翔附,时人以为传说中的凤凰来临,便在山上修了凤凰台。山也因此得名。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建业(即唐金陵城),造有宫殿。这里指遗址。晋代,指东晋。东晋建都于建康(唐金陵城)。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岸,以有三峰得名。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正好把长江一分为二。在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后世江流西移,洲与陆地连接成一片。
     
          诗的前两联借登凤凰台吊古而生发感慨,指出历代的繁华胜景和王公贵族的富贵荣华都已无影无踪。后两联在描绘登高所见的开阔景象时,想到皇帝不明、奸佞当道,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忧愤心情,表示了对“浮云蔽日”的权奸的痛恨。诗中“吴宫花草埋幽径”二句,现在常被引用,说明封建旧王朝已被历史埋葬、成为陈迹的情形。“三山半落青天外”二句,描写登高远眺金陵西郊时所见的壮丽图景。“半落”将三山被白云遮蔽、若隐若现的情形刻画得恰到好处。这二句对仗工整,气象壮丽,是难得的佳句。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潇洒清丽,情景交融,饶有余味;今昔对比,不胜感慨,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佳句。
  •      约在天宝三载(公元744)以后,被排挤出长安的李白南游来到金陵,写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宋元嘉年间有凤凰翔集于此,乃筑台以凤凰命名。此诗首联即从传说落笔,连用三个“凤”字,一唱三叹,情韵悠扬。凤凰从游到去,再到“台空江自流”,分明寓有好景难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从而为下文的怀古作好了气氛的渲染。

           三、四两句紧承上意,由凤凰台所在地联想到曾建都于金陵的东吴和东晋两个朝代,借“花草埋幽径”、“衣冠成古丘”形象地表明:往古的繁华、兴盛已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去不返了,眼前所能看到的,只有荒芜的幽径和垒垒的古丘。这里,诗人巧妙地把历史的变迁和凤凰台的变化联在一起,使得景中有事,事中含理,读来令人百感丛生。

          五、六两句突作转折,气氛骤变。诗人把目光从眼前的“幽径”、“古丘”移向座落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的三山和位于金陵之西、把长江分为两半的白鹭洲,极写登台所见景色之壮丽。“半落”,有虚有实,半隐半现,见出山势之高大;“中分”,将沙洲兀立江中,使江水一分为二的壮观显露无遗。两句诗对仗工丽,境界雄阔,确是难得的佳联。

           最后二句写登台所感,气氛又趋低沉。“浮云蔽日”,暗示君主(日)为奸邪小人(浮云)所欺蒙,从中透露出诗人不见容于朝的政治遭遇和有志难展的苦闷情怀。“长安不见”,如果只是由于地理上的距离遥远,那是可以克服的;如今却主要是由于“浮云蔽日”,非主观努力所能改变,故以“使人愁”三字作结,言尽意远,耐人寻味。


             这首诗从凤凰台的传说写起,即景生情,或怀古,或写景,或抒怀,其间有起有落,有放有收,任情而写,工丽之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兼有律诗和古诗的长处。前人多以为此诗是仿崔颢《黄鹤楼》诗而作,每有贬词。实际上,崔诗李诗各有佳处,“崔诗直举胸情,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论者不举其高情远意而沾沾吹索于字句之间,固已蔽矣!”(《唐宋诗醇》)这种评论是比较公允的。
  •       李白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写的七律。诗人登上凤凰台,纵览壮丽河山,抒发怀古情思,表现忧国伤时的深沉感慨。

          李白律诗很少,这一首却是唐代七律中的杰作。此诗结构谨严,音调谐婉,语言圆转流畅,仍然保持着豪放飘逸的风格。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诗人登台即浮想联翩,仿佛看到羽毛缤纷的凤凰在台上翱翔。它们曾象征着昔日王朝的兴盛。但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也一去不返,只有长江仍然滚滚奔流着。这一联写了一盛一衰,以深沉感慨笼罩全诗。两句连用三个“凤”字,并不显得重复,反以流转明快的音节加强了凤去台空的凭吊感伤气氛。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吴宫花草”和“幽径”,“晋代衣冠”和“古丘”相对照,突出地表现了昔日的豪华和今日的荒凉,在吊古中抒发出盛衰兴亡的无穷感喟。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由凭吊转入写眼前实景。金陵山水在诗人笔下显得那么雄伟秀丽,高远开阔。这画卷上回响着诗人赞美祖国山河的心声。然而,诗人又从眼前景色中触发伤今之感:“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由写实境转为以象征手法曲折地抒情。这里的“浮云蔽日”隐喻奸邪当道,蒙蔽皇帝,使贤才被斥,国事日蹙。这一联亦虚亦实,比兴结合,写景、抒情与议论融为一体,语调悲愤,意旨深远。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