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

2018-03-06 可可诗词网-李白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从写出之日起即为代代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诗。中华民族习用阴历,对月具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它是一份活的日历,活的月份牌,居人看,行人看,元宵看了中秋看,从而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而李白就在月的意象上大做文章,写下包括本篇在内的不少名篇。前二句从“月光”与“霜”的类比,使人感到其境的清寒与朦胧,逗漏出客居异乡的不适应之感。后二句通过一“举头”、一“低头”,传出游子思乡的神情与心态,万种乡愁,俱在不言中。也就是沈德潜所说:“百千旅情,虽说明却不说尽”,而在语言上则明白如话,故为千古传诵。


      此诗作年不详。静夜思:李白自制乐府诗题,《乐府诗集》卷九○列入《新乐府辞》。其实李白此类诗仍保持旧题乐府的传统特质,与后来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不同。诗中于朦胧飘忽中写出羁旅异乡之苦,在“举头”“低头”间传出游子思乡的神情与心态。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九评此诗曰:“百千旅情,虽说明却不说尽。”全诗语言平易,意境含蓄深远,成为千古思乡名曲。

        这首诗没有奇特的想象,没有华丽的辞藻,短短四句,信口吟来,由见“月”而疑“霜”,由“举头望”而“低头思”,具体而灵活地记录了一个人的内心活动流程,从而鲜明而真切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一、二句实写物,虚写人。一个他乡游子静夜难眠,才睡又醒,看到透过窗户泄在地上的月光却疑为秋霜。待他完全清醒过来,“疑”不复存,目光便自然而然被明月牵去了。睹月怀乡怀人,他一定想了许多许多,但他什么都没有说——终于沉沉地低下头去,陷入无可排解的思念中去了。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静夜思》
    年代: 唐,作者: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 jìnɡ yè sī 》 
    《 静   夜 思 》 
    nián dài :  tánɡ   zuò zhě :  lǐ bái 
    年   代  :  唐     作  者  :  李 白  
    chuánɡ qián mínɡ yuè ɡuānɡ , yí shì dì shànɡ shuānɡ 。 
    床     前   明   月  光    , 疑 是  地 上    霜     。 
    jǔ tóu wànɡ mínɡ yuè , dī tóu sī ɡù xiānɡ 。 
    举 头  望   明   月  , 低 头  思 故 乡    。 
  • 《靜夜思》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床前洒满皎洁的月光,疑心是地上落下的寒霜。抬头望见窗外挂在天上的月亮,低头不禁思念起久别的故乡。
  • 【注释】

    ①明月光: 明亮的月光。一作“看月光”。“地上霜”,语袭梁简文帝诗: “夜月似秋霜。”

    ②举头: 抬头。望明月: 一作“望山月”。晋乐府“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似以 “明月”为佳。低头: 形容沉思的神态。

    ③明月光:宋本作“看月光”。

    ④此句化用梁简文帝《玄圃纳凉》诗“夜月似秋霜”。

    ⑤望明月:宋本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 子夜四时歌·秋歌》第十八首:“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静夜思:李白自制乐府诗题,《乐府诗集》卷九○列入《新乐府辞》。其实李白此类诗仍保持旧题乐府的传统特质,与后来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不同。诗中于朦胧飘忽中写出羁旅异乡之苦,在“举头”“低头”间传出游子思乡的神情与心态。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九评此诗曰:“百千旅情,虽说明却不说尽。”全诗语言平易,意境含蓄深远,成为千古思乡名曲。


    【集评】

    明·胡应麟:“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等,妙绝古今,然亦齐梁体格。” (《诗薮》)
    清·爱新觉罗弘历: “ 《诗薮》谓古今专门大家得三人焉: 陈思之古,拾遗之律,翰林之绝,皆天授,非人力也。要是确论。至所云唐五言绝多法齐梁,体制自别,此

    则气骨甚高,神韵甚穆,过齐梁远矣!”(《唐宋诗醇》)

    清·沈德潜: “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 (《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清·黄叔灿:“即景即情,忽离忽合,极质直,却自情至。”(《唐诗笺注》)

    清·俞樾: “李太白诗 ‘床前明月光’,王昌龄诗 ‘闺中少妇不知愁’:此两诗体格不伦而意实相准。夫闺中少妇本不知愁,方且凝妆而上翠楼,乃忽见陌头杨柳色,则悔教夫婿觅封侯矣: 此以见春色之感人者深也。床前明月光,初以为地上之霜耳,乃举头而见明月,则低头而思故乡矣: 以此见月色之感人者深也。盖欲言其感人之深而但言如何相感,则虽深仍浅矣。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意则意真。知此者可以言诗乎!” ( 《湖楼笔谈》)

    近·刘永济: “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谓五言绝发源《子夜歌》,别无巧妙,取其天然二十字,如弹丸脱手为妙。李白此诗绝去雕采,纯出天真,犹是《子夜》民歌本色。故虽非用乐府古题,而古意盎然。”(《唐人绝句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9月版)


    【总案】 这是一首借月写旅中思乡之感的五言绝句。客中静夜不寐,忽见床前月光如霜,遂有天寒客久之感。而抬头望见窗外明月高挂,家乡和客中本是一月共照,因之望月顿生思乡之情。诗人善于捕捉住由眼前景物而触发的瞬息之间的“诗心”和灵感,出之以传神之笔,所以能成为古今绝唱。诗言在“举头”、“低头”的俯仰之间顿生乡思,盖以旅人心中早有思乡之念,偶见床前月光一触即发耳。于此可见其乡心之切。

    【点评】
     
    唐诗篇名。五绝。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六。为诗人自制乐府诗题,《乐府诗集·新乐府辞》亦收录此作。全诗共四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一个典型的生活细节,生动入微地刻画游子的思乡之情。信口而成,不工而工,清新隽永,妙造自然,充分体现出李白诗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味。明人钟惺评曰:“忽然妙境,目中口中凑泊不得,所谓不用意得之者。”(《唐诗归》)清代沈德潜亦云:“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唐诗别裁》卷一九)是妙绝古今、广传人口的思乡名作。

    【点评2】
    李白作。这首小诗写望月思乡之情。全诗二十字,没有新奇的想象,也没有华美的辞藻,诗人纯用白描,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前二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客中深夜,短梦初回,忽见床前皎洁月光,在恍惚中疑是地上皑皑浓霜。“疑”字写出诗人的实感,十分传神。“霜”字,写出月色之白,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三四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自己清醒过来,举头望月,触动旅思愁怀,不禁低下头来,黯然沉思。诗人把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这一系列动作白描出来,逼真地揭示出自己内心的活动。诗末点出了“思乡”的主题,而“思乡”的具体内容却不说出,留给读者自己去体味、想象和补充。
    全诗内容极单纯,意蕴却丰富含蓄;构思细致深曲,而又浑然天成。它说出了人们想说又说不出的话。凡是作客异乡的人见月吟朗此诗,思乡之情更烈。这就是此诗的艺术魅力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是诗人羁泊异地的思乡之作。寂静的秋夜,月华如水,穿过窗口斜斜地铺洒到床前的地面,白皑皑仿佛象凝霜一样。此时难以入眠的诗人抬头望着明朗皎洁的秋月出神,慢慢地又低下头去,陷入了深深的思乡愁绪之中。


            第二句诗中的“疑”字,一般理解为 “怀疑”, 即看到月光疑为凝霜。字面上仍可说得通,但从诗的整体意境来理解,却有些不妥。首先诗人此时并未入睡, 也并未上床, (不然躺在床上就不可能有 “举头”和 “低头”的动作了) 人在清醒时, 是难以产生把月光当作霜的错觉的。


                  其次,诗人在清醒时,看见的又是屋内“床前”的月光,这种错觉尤为不可能产生。我们认为,“疑”在这里解释为“似”更为合理。《增韵》云:“疑,似也。”《汉书·司马相如传》:“过虞舜于九疑”,师古注云:“疑,似也。山有九峰, 其形相似,故曰九疑”。诗中的“疑是”意为 “似是”“好象是”,这是一种比喻,一种自觉的修辞方式,而不是心理上的错觉。李白《望庐山瀑布》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同样也是一种夸张性的比喻。
    望月兴怀,是古典诗歌的传统题材。月亮普照大地, 客子们由于与亲人“隔千里兮共明月”,所以睹月容易产生思乡怀人之感。《古诗》云: “明月何皎皎, 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 揽衣起徘徊。” 《子夜四时歌·秋歌》云:“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我们不难看出,李白的《静夜思》在艺术的构思和表达上都受到汉代古诗和南朝乐府的启发,但他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再创作, 写得更为凝炼含蓄,也更为婉曲动人。


                 《静夜思》是用乐府诗体写的绝句,它不讲究平仄粘对,很象 一首朴素的民歌。胡应麟称赞 “太白诸绝句, 信口天成, 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确为的评。这首诗写得清新自然, 浑然天成,没有奇特的想象,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用口头语把眼前景平易地叙述出来。然而, 其内容是单纯的。其意蕴却是丰富的; 其形式是朴素的,给人的美感却是体味不尽的。
  •         这首抒情小诗,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它列入《新乐府辞·乐府杂题》,清人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也把它归在乐府类。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上说得更为具体:“思归之辞也,太白自制名。”也有一些注本认为此诗是五绝,其实它并不合近体的格律。


          这首仅有20字的小诗,如果付之于丹青,它是一幅绝妙的“游子秋夜思乡图”; 如果制成乐谱,它又是一首动听的 “游子秋夜思乡曲”。


              思乡,是人们普遍的感情。故乡的风物是值得留恋的,故乡的亲友是值得怀想的,故乡所留下的个人的影像和足迹也会唤起美好的回忆。正因为如此,“思乡”便成为诗人常写的主题。然而人类这种健康的情感毕竟比较抽象,如何运用艺术手段,把它完满而形象地表达出来,如何在同类题材佳作如林的情况下突破创新,一扫前人窠臼,是一个难题。李白的这首 《静夜思》,既体现了诗人小诗的独特风格,也展示了诗人的卓越才华。


           诗人旅居异乡馆舍,在一个凄清的秋夜,万籁俱寂,明月的光辉斜照入室,射到床前,使他无法成眠。本来月亮就容易引起人们的遐想,更何况团的秋月, 怎能不撩拨诗人浓重的思乡之情!


            “疑是地上霜”,诗人把皎洁的月色误认为是满地繁霜,这正是他小睡初醒、朦胧心态所导致的一时的错觉。以霜华喻月色,古典诗歌不乏其例。梁简文帝萧纲就有“夜月似秋霜”的诗句 (《玄圃纳凉》),盛唐初期张若虚也有 “空里流霜不觉飞”的佳句 (《春江花月夜》)。不过,这些都是作为修辞方式出现的,而李白却用来直抒心情,所以新颖不凡。


    诗人从恍惚中一下清醒过来,不由得抬头仰望,但见清辉遥泻,于是下意识地低下头来,陷入了对故乡深沉的冥想。
    诗文以 “抬头” 形容 “望”,用低头修饰 “思”,这一 “望”一 “思”,逼真而传神地状写了诗人那种思乡的情状,再加上前面的一个“疑”字,准确而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刹那间内心活动的全过程。


          此诗语言平浅,纯用白描,信手写来,似不经意,而深情摇曳,意境全出,正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胡应麟《诗薮》评语)。
  • 赏析1:

           这是一首清新隽永、意味深长的佳作。
       
            首句写破窗而入、辉洒床前的月光,次句写诗人心中幻觉的月光,第三句写斜挂高天的一轮明月,末句写对故乡的思念,但在这思念之中,诗人又何尝没有联想到那“峨眉山月半轮秋”的情景呢?

          这是一片月的海洋!它令人始觉清新,继生迷惘,转感亲切,而终归依恋。就是在这明亮月光的沐浴下,浪迹天涯的游子生发了他对故乡深深怀念的炽热情怀。然而,他的这种怀念并非有意为之,他是在睡眼朦胧之际,看到了月光,将光与霜连在了一起,但心中又不确信,故而举头远望,

           就在这望的刹那,一轮明月勾起了他对故乡永恒的怀念,就在他那一举首、一低头之中,一颗深深颤抖而又无所归着的赤子之心便突现在人们面前。心为人人共有之心,情为人人共有之情,被太白于不经意间妙手拈出,遂令人千古共鸣。

              愈樾评此诗谓:“月色之感人者深也。盖欲言其感人之深而但言如何相感,则虽深仍浅矣;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意则意真。知此者可以言诗乎!”(《湖楼笔谈》)此诗全用白描,无一情语,正所谓以无情言情,从无意写意,看似脱口而成,却令人味之不尽。

    赏析2:

           这首小诗只用寻常口语,以叙述的语气,直抒怀念家乡的感情。虽然词意浅近,却形象好记,所以成为李白诗歌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此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词藻。而是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不加雕琢,随手写来,却很有感染力。


           以霜色形容清秋月光,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然而这诗的“疑是地上霜”,却是叙述,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客居他乡,庭院寂寥,夜不能寐,短梦初回。迷离恍惚中乍一望那透过窗户的冷森森的皎洁月光,当然会“疑”为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


           接下来的“举头”、“低头”两个动作更形象地展示了诗人的思乡心理。他在朦胧的错觉中定神细看,发现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从而又被月色牵引着抬头观看。遥望太空,明月圆圆,怎能不触发羁旅思乡之情呢?家庭的温馨与眼前月光的清凉构成的对比,又怎能不增添诗人对故乡亲人的牵挂惦念呢?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到沉思之中。

           短短四句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而又细致、深曲、丰富,达到“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思考题

        前人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请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和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较,谈谈自己的体会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