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十七首·其二
诗词简介: 县名,唐置,以秋浦水得名。即今安徽池州市。据《贵池县志》载:秋浦水长八十余里,阔三十里。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一)有“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其二)有“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其三)有“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其五)有“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其六)有“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其八)有“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其十)有“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其十六)有“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赠秋浦柳少府》有“秋浦旧萧索,公庭人吏稀”。《赠崔秋浦三首》(其一)有“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其三)有“河阳花作县,秋浦玉为人”。《赠柳圆》有“竹实满秋浦,凤来何苦饥”。《闻谢杨儿吟猛虎词因有此赠》有“同州隔秋浦,闻吟《猛虎词》”。《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因赠之》有“组练明秋浦,楼船入郢都”。《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有“千峰夹水向秋浦,五松名山当夏寒”。《与周刚青溪玉镜潭宴别》有“我来游秋浦,三入桃陂源”。《青溪半夜闻笛》有“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秋浦寄内》有“我自入秋浦,三年北信疏”。《自代内赠》有“估客发大楼,知君在秋浦”。另有《秋浦清溪雪夜对酒客有唱鹧鸪者》、《游秋浦白笴陂》、《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秋浦歌十七首·其二》.[唐].李白.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 《 qiū pǔ ɡē shí qī shǒu · qí èr 》《 秋 浦 歌 十 七 首 · 其 二 》.[ tánɡ ]. lǐ bái..[ 唐 ]. 李 白 .qiū pǔ yuán yè chóu , huánɡ shān kān bái tóu 。秋 浦 猿 夜 愁 , 黄 山 堪 白 头 。qīnɡ xī fēi lǒnɡ shuǐ , fān zuò duàn chánɡ liú 。清 溪 非 陇 水 , 翻 作 断 肠 流 。yù qù bù dé qù , báo yóu chénɡ jiǔ yóu 。欲 去 不 得 去 , 薄 游 成 久 游 。hé nián shì ɡuī rì , yǔ lèi xià ɡū zhōu 。何 年 是 归 日 , 雨 泪 下 孤 舟 。
- 《秋浦歌十七首·其二》.[唐].李白.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清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歸日,雨淚下孤舟。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夜猿在秋浦水上哀鸣,连附近的小黄山也愁白了头。青溪虽非是陇水,但也发出像陇水一样的悲咽之声。我想离开这里,但却因故而去不得;本来打算暂游此地,但却滞留此地而成了久游。何年何月才能回家乡啊,想至此不觉在孤舟上潜然泪流。
- ⑴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即个安徽贵池县。县境内有秋浦水,县因以得名。⑵黄山:此指池州市城南七十里的黄山岭。为区别黄山市之黄山,当地俗称小黄山。白头:山顶积雪之谓。⑶青溪:即清溪,源出今安徽池州市南九华山,流经贵池县境,至清溪口注入大江。陇水:河流名。源出陇山 ,因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一》:“渭水又东与新阳崖水合,即陇水也。东北出陇山,其水西流。”汉乐府有《陇头歌》云:“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⑷薄游:漫游,随意游览。唐李嘉祐《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诗:“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⑸雨泪:谓泪如雨下。晋陆云《吊陈永长书》之四:“东望贵舍,雨泪沾襟。”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李白在 《秋浦歌十七首》 中,有四首都写到秋浦的猿。“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其四)。“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其十)。而以“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其五)专咏白猿最为生动活泼,栩栩如见。这只“夜愁”的猿,似应也是白猿。诗首二句由猿的白,联想到人的白头。据《江南通志》: “黄山在池州府城南九十里,高百余丈”。“猿愁”以至于使人“白头”,这自然是夸张写法。稍后白居易诗云:“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白鹭诗》)。后来辛弃疾词云:“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菩萨蛮》)。他们都反说白发并不总是和愁有关的。而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偏用一“堪” 字,语气肯定,和“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一样,其含意与白诗辛词都恰相反,李白似是堪信不疑的。次二句“青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用翻进一层写法。青溪即清溪,在池州府城北五里,源出考溪,与上路岭水合流,经郡城至大江。因为诗人先有“黄山堪白头”之愁情,故觉美好的青溪反而如肝肠断绝的陇水了!当李白流夜郎途中,行经夔州白帝城,遇赦得还,舟行三峡,他听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此刻的 “猿声”,在遇赦的李白听来,虽身在三峡,想来也不会感到“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而 “猿鸣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江水》)吧。“精神飞越”,“神气俊逸”,何曾有一点 “凄异”、“哀转”,更不用说“泪沾裳”、“堪白头”了。明乎此,则对本诗前四句的了解会更深一层。接以“薄游成久游”来述“断肠”之情。“薄”者,少也,短也。这里有短暂意。连上句似说: 欲离开池州而不得,原只想暂住,结果却住久了。上首曾讲李白有过两次长期漫游: 一次,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二十五岁的时候,离开“峨眉山月半轮秋”的蜀地,游历了长江中下游一带及长安、洛阳、太原、东鲁等地,约有十年之久。第二次在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后,东游梁宋,齐鲁,南下剡中;北还往来于长江中下游一带,然后北上东鲁省家。后又北上游燕蓟。安史之乱爆发前三四年,他往来于宣城、金陵、广陵等地。这前后又有十年之久。他的长期漫游,虽有“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秋下荆门》)热爱大自然的一面;但早期他四处“遍干诸侯”,或隐逸学道,都抱有走所谓“终南捷径” 的入仕目的。可是现在恰恰倒了过来:“道”未成,“义”未毕,却先 “浮五湖,戏沧洲”而竟成为“久游”!此绝非己愿,故有下面更为沉痛的一结:“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归日”,并非归家之日,而是归国之日,即再得朝廷征召,实现他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理想。上用探问的口气,表示连自己也觉得渺茫,以致泪如雨下,而这“孤舟”怕 也有装载不下了!
- 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前后,李白在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一带漫游,组诗《秋浦歌》即作于此时。这里选的是第二首。“秋浦猿夜愁”,“愁”字总摄全篇。猿作为动物的一种,本无所谓喜怒哀乐之情,这里的“愁”,分明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射,也就是说,是他把自己的愁绪加到了哀啼的夜猿身上。这种现象,在表现手法上叫做移情。由于移情的结果,自然物获得了与人相同的情绪,反过来又影响人的情绪。诗的前四句便属于这种情况。诗人心境郁闷,他听到猿啼愁,看到秀丽的黄山也愁,即使那清澈明净的清溪也成了触发他愁绪的媒介。而且,诗人的愁绪是随着景物的变换层层加重的。从“愁”,到“白头”,再到“断肠”,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剧烈变化。诗人为什么如此愁闷呢?“陇水”二字已微露信息。民歌有云:“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下面两句更作了交待:“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看来,诗人的愁绪和远在秦川的长安有着直接关联。天宝三载(公元744),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到这时已整整十年了。十年间,他孤剑飘零,浪迹江湖,满腹的才华无人见用,远大的理想也化成了泡影,在这种情况下,他怎能不愁思茫茫呢?想摆脱这种生活,但又摆脱不掉;本欲作短期漫游(薄游),谁料竟成了十年羁旅,而且还要继续飘泊下去。想起这一切,诗人五内俱伤,仰天发问:“何年是归日?”这一问问得沉痛至极,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撞。“雨泪下孤舟。”舟而云“孤”,显见诗人形单影只;“泪”前着“雨”,名词动化,表明泪如雨下;如雨之泪洒落在一人独乘的孤舟之上,这是何等的凄凉!诗以此作结,着实震撼人心。这首诗格调悲凉而沉重,情感真切而浓郁,与诗人特有的豪迈奔放诗风相比,自有别一种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