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2023-06-15 可可诗词网-孟浩然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落第滞留京都、思欲归隐的诗。首联连用二典,言所“欲”者乃 “一丘”“三径”,表达了对归隐山林田园的向往;所“苦”者乃“无资”,见出诗人穷困 潦倒的境况。次联从反面用笔,言自己不恋“北土”,呼应诗题“秦中”,暗言不愿滞 留京都,不愿为官。故诗人身在京城,便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禅师来了。这个“怀” 字,见出诗人对高僧的敬爱,对隐逸的追求,并呼应诗题中的“远上人”。此联对仗 工稳,一正一反,互为映衬,突出了诗人隐居田园的思想。第三联实写滞留京城的 窘况。仕进不能,旅资耗尽,穷困潦倒,故壮志衰颓,心懒而意灰矣。此联对仗不求 工稳,但自然流畅,如水流之直下也。尾联写景,点出“悲”字,抒发了哀伤之情。凉 风飒飒,透出寒气;知了嘶嘶,见出残声。诗人流落繁华京城,仕途失意,呼告无门, 能不心中更加悲摧?此诗直抒胸臆,几乎不用带感情色彩的词语,而巧用具体事物 形象描绘来抒发感情,只在结联秋天景物的描写中点一“悲”字,其哀苦之情,则全 出之矣。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唐].孟浩然.
    一丘尝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 《 qín zhōnɡ ɡǎn qiū jì yuǎn shànɡ rén 》 
    《 秦  中    感  秋  寄 远   上    人  》 
    .[ tánɡ ]. mènɡ hào rán.
    .[ 唐   ]. 孟   浩  然 .
    yì qiū chánɡ yù wò , sān jìnɡ kǔ wú zī 。 
    一 丘  尝    欲 卧 , 三  径   苦 无 资 。 
    běi tǔ fēi wú yuàn , dōnɡ lín huái wǒ shī 。 
    北  土 非  吾 愿   , 东   林  怀   我 师  。 
    huánɡ jīn rán ɡuì jìn , zhuànɡ zhì zhú nián shuāi 。 
    黄    金  燃  桂  尽  , 壮     志  逐  年   衰    。 
    rì xī liánɡ fēnɡ zhì , wén chán dàn yì bēi 。 
    日 夕 凉    风   至  , 闻  蝉   但  益 悲  。 
  • 《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夜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消響。
    欲取鳴琴彈,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霄勞夢想。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一丘常欲卧,常常想隐居山野之一丘,
     
    三径苦无资。家园贫穷苦于没有财资。
     
    北土非吾愿,京都为官不是我的意愿,
     
    东林怀我师。遥想东林怀念我的禅师。
     
    黄金燃桂尽,滞留帝京资用已经耗尽,
     
    壮志逐年衰。昔日壮志也一年年衰萎。
     
    日夕凉风至,黄昏时分凉风飒飒而至,
     
    闻蝉但益悲。听知了残声只更增伤悲。
  • ①秦中:今陕西为古秦国之地,故称秦中,也称关中。诗中的“北土”也指 秦中。远上人:其情不详。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后来作为对僧人的敬 称。《裴氏语林》王羲之谓支道林曰:“且己所不解,上人未必能通。”
     
    ②“一丘”句:一 丘,指古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太平御览·符子》:“黄帝……谓容成子曰:‘吾将钓于 一壑,栖于一丘。’”《世说新语·品藻》:“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 ’答曰:‘端 委庙堂,使百官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卧,指隐居。李白《送梁四归 东平》:“莫学东山卧,参差老谢安。”
     
    ③三径:晋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载:西汉末,王 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告病辞官,隐居乡里,于院中辟三径,唯与求仲、羊仲来往。后 以三径为家园。
     
    ④东林:寺名。晋江州刺史桓伊为释慧远所建,故址在江西庐山之 东,故称东林寺。
     
    ⑤“黄金”句:《战国策·楚策》:“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此喻 处境困窘。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首联描写诗人所欲:诗人想归隐,但因穷困潦倒而不能实现。“一丘”为西晋时谢鲲语“一丘一壑,自谓过之”,这里意指隐居山林。诗人以借用典故说明自己的归隐意向,可是又“苦无 资”,道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出诗人的困境。
     
        二联写“非吾愿”即诗人之所不欲。“北土”指秦中,即长安,这里代指做官。这两句对仗工整,正反相对,突出作者不愿做官而追求隐逸的思想。此联中东林指东林寺,是晋时刺史桓伊为高僧慧远于庐山东面建造的房殿。
     
         接下一联写诗人滞留帝京的境况和遭遇。“黄金然桂尽”化用《战国策·楚策》中“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之意。来表现诗人的穷困;“壮志逐年衰”表现诗人心意的灰懒。
     
           末联中写景紧扣“感秋”之题,凉风劲吹,蝉鸣哀哀,本已令人伤感,再加上诗人诸多不如意,诗人的感情自然愈加悲苦!这首诗一反诗人往常以物抒情的写法,而是直抒胸臆,把自己对一切的好、恶、悲、喜、忧、愁都能描写出来,有如白描,虽无粉饰而见率真,风格也很明朗,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
  •       这是一首寄方外人的诗,免不了称羡对方的清净无为,厌苦自己的尘俗不堪。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
     
         孟浩然之所以四十岁入长安寻求仕途的发展,原因之一可在本诗中找到。诗人本有 “一丘常欲卧” 的归隐心愿,但 “三径苦无资”,即无财力维持归隐生活。诗人穷困潦倒的处境,形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以北入长安求仕并非他所愿意做的,实有经济上困窘的原因,诗人是很怀想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的生活的。孟浩然的诗中也多次提到他的欲出仕是因为亲老家贫的原因。在长安逗留的日子里,物价昂贵,盘缠将尽,原先的壮志因为这次碰壁、随着年岁的增长而衰减。因此傍晚时分听到暮蝉哀鸣时,心里就怆然增悲。诗末的两句增强了全诗的悲愤气氛。
     
         本诗因是写给方外人的诗,所以 “东林怀我师” 一语双关,既怀想慧远,亦代指怀想远上人,十分贴切巧妙。
     
            本诗另一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情之难抒,在于抽象。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以抒发感情,表达感情的词语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对 “一丘” 称欲,对 “无资” 称苦; 对 “北土” 则表示 “非吾愿”,思“东林” 自然 “怀我师”; 求仕进而不能,遂使壮志衰颓; 流落秦中,感凉风、闻蝉鸣而“益悲”。这种写法如画中的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苦愁闷,使人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觉得诗人的率真与明朗。
     
  •      这首诗,有论者以为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后的作品,诗中 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因为缺少材料支撑,是否为落第后 所作,不能确指,但是诗中确实充满了“失意、悲哀”的情绪。至于“追求归 隐”云云,从表面上看的确有之,然而文人失意后发发牢骚也是常有的事, 况且从文本证之,似乎写此诗时孟浩然尚未下定决心归隐。
     
       首联讲欲归隐而不得。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三辅决 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 游”。后便以三径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诗人以“一丘”、“三径”代指归 隐,就具有诗歌的形象性,比直说要好许多。虽然意欲归隐,但是却“苦无 资”,什么是“苦无资”?就是没有资本、资产。隐居也是需要资本的。没 有钱财能不能隐居?当然可以。无非过些艰苦的日子罢了,像陶渊明那 样,力耕种田,甚或赊债以度日。但是孟浩然却说他现在还没有资本去隐 居,可见,他此时尚未放弃入仕之心。
     
        颔联承“一丘常欲卧”句,申足归隐之意。“北土”借指都城长安,照应 题中“秦中”;“东林”,即庐山东林寺,此则借指远上所居之寺院,呼应题中 “远上人”。这两句一反说,一正说,互为补充,句意明了。
     
      颈联描写困顿之状。“黄金”句用《战国策·楚策三》典:“楚国之食贵 于玉,薪贵于桂。”是说京城生活不易,粮食像黄金一样贵,薪柴像桂树一 样贵,现在已是衣食无着。因为生活贫穷,壮志亦被消磨殆尽。这一联照 应首联中“苦无资”三字。
     
          末联归于写景,夕阳、凉风、蝉鸣等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表现了凄 怨的心情。秋日蝉声凄咽,所以诗人多以之渲染愁思,如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此外,蝉餐风饮露,也是高洁的象征,骆 宾王《在狱咏蝉》曾以蝉自喻:“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 多响易沉。”孟浩然此时困居长安,志不能伸,亦一囚也。
     
        通观全诗,前三联直抒胸臆,末一联借景抒情,虽用典故,而并不晦 涩,呈现出质朴爽朗的特征。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