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2,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3,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4,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5,留醉与山翁6。
【释】
1.汉江:即汉水,流于楚的北境,水势始壮阔。经襄阳,南折贯于楚的中部,过江陵后又注于楚的东南境,与长江会于汉口。临眺:登高远望。
2.“楚塞”二句:意思是说楚塞北临汉水,南接三湘,西起荆门,东通九江,而汉水贯其中。楚塞:泛指楚的四境。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荆门:山名,在宜昌南。《水经注》说是楚之西塞。长江出三峡至此一泻千里,与汉水会合,东汇九江。《禹贡》说:“荆(荆山,在汉江附近)及衡阳(衡山以南)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九道水)孔殷(甚得地势)。”这二句即全用其意。
3.“江流”句:汉江浩淼,好像要流出天地之外。
4.浦:水滨。
5.襄阳:位于汉江南岸,今湖北襄阳县。即诗人临泛之地。
6.“留醉”句:留下来与山翁共醉。山翁:指晋山简,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饮酒。这里可借指襄阳当时的地方官。
【译】
无边的楚地原野,
联接着湘水奔涌,
奔涌的九条江水,
遥遥与荆门相通。
浩瀚的汉江水呀,
好似在天地之外流动,
山色在雾气中
若有若无,绰约朦胧。
襄阳城在水面上漂荡浮动,
浮动的波澜呀,
摇曳着远处的天空。
如此风光美景,
我愿像山简那样
沉醉不醒。
【评】
此诗一题作《汉江临泛》,“泛”与“眺”虽一字之差,却大有不同。“眺”者,远望也,诗人身在汉江之上,居高远眺;“泛”者,泛舟也,诗人身在江水之中,即景生情。“眺”和“泛”哪个更合适,还请读者读诗自裁。此处姑作“眺”解。
《汉江临眺》是个大题目,诗人的口气自然也要大,方能显示出气魄来。起首一联:“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楚塞”指湖北,“三湘”指湖南,《环宇记》谓湖南的湘潭、湘乡、湘阳为三湘,荆门为山名,在湖北荆门县;九派极言水的支流之繁,此一联纵贯两湖,山水相连,一起首就点染了雄浑壮阔的背景,可谓是大处落墨,气势恢弘。这自是高屋建瓴、凭高远眺之景,而非身在水中之语。
次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承上。“江流”承上之“九派”写水;“山色”承上之“荆门”写山;就气势来讲,也更为阔大:写水则水势浩瀚,滔滔淼淼,似是一直奔涌至天地之外了;写山则山色微茫,莽莽苍苍,忽隐忽现,若有若无。此二句诗意盎然、宛然如画,画面中虽只有浩渺无尽的江水与迷濛有无的山影,却饱蘸诗人无限情韵。明人王世祯曾评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正是此意。此诗此画,非池塘小桥那种江南秀景,而是大江高山,并且将大江由近及远的置于天地之外,将山色置于时有时无的迷濛之中,就更使有限的山水化为无限的空间。
五六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承上又深写一层。五句紧承“山邑”而远望到沿江的郡邑,画面上增添了岸边浮动的城廊;六句承“江流”,近望到眼前的波澜。全诗从“荆门”(山)“九派”(水)到“江流”、“山色”再至“郡邑”、波澜,一脉通贯,交互承接,从远、近、动、静诸方面反复描绘,丝毫不觉重复,反倍觉其画面清晰,笔法飘逸,气势足以夺人魂魄。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是晋人山简。《晋书·山简传》说他镇守襄阳时常常大醉而归,诗人陶醉于临眺美景,不知今夕何夕,要与晋人同醉。结二句一方面透露诗人主观情致,一方面点出诗人所在之位置,是在襄阳临眺,襄阳在汉水中上游,有居高临下之势,正好烘托点出“临眺”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