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 韦应物 -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未瞻斯民康。理会是非遣,性达形
全篇首叙事,次抒情,再次抒情,再次叙事,结尾又加议论,其中又羼入情感。所谓夹叙夹议,层次井然。(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
【诗例】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瞻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解析】
诗是形象和情感的艺术,讲究以鲜明的形象和充沛的情感打动人心。但这是否意味着完全排斥议论呢?对此,清人沈德潜有一段精辟的阐述:“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试思二雅中何处无议论。杜老古诗中,《奉先咏怀》、《北征》、《八哀》诸作,近体中《蜀相》、《咏怀》、《诸葛》诸作,纯乎议论。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说诗晬语》)说得很清楚,诗与议论并非水火不容,中国古代诗歌自《诗经》起就有发议论的传统,大诗人杜甫的许多代表作品,就是以巧用议论而传唱千古的。然而,话又得说回来,诗中的议论毕竟不能完全脱离形象和情感而孤立地存在,冗长的、抽象的、干巴巴的说教,言理不言情,是会削弱乃至破坏诗的美感的。那么,韦应物的这首《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是怎样运用议论而又诗味盎然的呢?
一是“夹叙夹议”,即熔写景、叙事、议论于一炉。韦应物在《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中所描写的是苏州刺史任上的一个夏日雨中与苏州文士们雅集畅饮的情景。这类题材若泛泛写来,很容易流于肤浅、俗套的应酬之作。而韦应物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运用夹叙夹议的笔法,把“燕集”与“述怀”结合起来,在写景、叙事中巧妙地穿插抒情和议论,开拓了意境的深度。诗人先叙述苏州府邸警卫森严、清香萦绕的情况,交代了“燕集”的地点;接着描写风雨骤起,池阁变得凉爽宜人,点明了写诗的节令;又承题中的“燕集”,叙说烦恼闷热顿时消失,嘉宾们欢声笑语济济一堂。写到这里,诗人陡转笔锋,插入了“自惭”四句,以议论笔调抒写自己感慨:虽然身居高位,岂敢忘怀民生疾苦?只有通会自然之理,生性达观、淡泊,才能分辨是非曲直。这几句议论既与上面的叙事、写景很自然地契合、交融,又避免景象的罗列,使诗情曲折生姿。如前所说,诗的议论不宜罗嗦、冗长,所以诗人又很快收住笔锋,回到“燕集”的题意上来,对具体场景作简练而生动的描写:时值炎夏之际,鲜鱼肥肉要禁食,新鲜的蔬菜瓜果不妨多尝尝。大家一边开怀畅饮,一边吟诵华美的文章,酒助人兴,其乐融融,不自不觉中都有些醉意了,身体轻飘飘的似乎要凌风飞翔。至此,诗作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这样的话,此诗仍然不能跳出应酬之作的俗套。于是,诗人又扣住题中的“诸文士”之意,补写了四句议论,称赞苏州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不但经济发达,财赋繁盛,而且人文荟萃,学术空气浓郁。全诗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令人读之在明晰、井然的层次中又感受到诗情的起伏变化。
二是“带情韵以行”,即议论饱和着诗人的真情实感,并且富有发人深思的哲理意蕴。诗中的议论不但要有形象的铺垫,不着痕迹地溶化在艺术形象之中,而且要真实、自然地发自诗人的肺腑,语言又精粹凝练,令人读之回味不尽。《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中的两段议论,就具有这种特色。韦应物本是个颇有政治抱负、关心国计民生的诗人,而非庸官俗吏可以同日而语的,所以他在私人宴会上发出“自惭”的议论,告诫自己要勤政爱民,不忘百姓疾苦,也就显得真切、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最后的一段议论,则紧紧扣合题意,不但显示了韦应物作为地方长官与当地士绅和谐、融洽的关系,更表露了诗人发展经济与繁荣文化并举的社会理想,此诗也就因此而不同凡响、高人一筹了。
-
《过故人庄》 - 孟浩然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
[2019-06-10]
-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 杜甫 -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
[2019-06-10]
-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 - 杜甫 - 东山气濛鸿,宫殿
[2019-06-10]
-
《裴司士员司户见寻》 - 孟浩然 - 府寮能枉驾,家酝复
[2019-06-10]
-
《登岳阳楼》 - 杜甫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
[201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