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雁》 - 钱起 -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2024-10-02 可可诗词网-经典唐诗解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此上呼下应体,用 “何事”二字呼起,而以三四申明之。琴瑟中有《归雁操》,第三句即从此落想,生出“不胜清怨”四字,与“何事”紧相呼应,寄慨自在言外。(李锳《诗法易简录》)

【诗例】

归雁

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解析】

“雁”是钱起诗中频频出现的意象。“雁拂天边水”、“寒雁别吴城”、“共羡雁南飞”、“客心湖山雁”、“回云随去雁”、“雁宿常连雪”、“数雁过秋城”等等,带“鸿雁”字样的诗句,不下30处。《归雁》一首是有名的咏雁佳作。

“潇湘”两句是问雁之辞,说潇湘江水碧绿,白沙明丽,两岸多苔(禽类食料),你为什么还要平白无端地从那里飞回来呢?在六朝以来的诗歌中,洞庭湖一带常被作为雁在南方的归宿地来表现。雁常常与潇湘(洞庭湖南,潇水湘水汇合处)同时出现。那里风光明媚,水草丰美,是适合雁群过冬的所在,他们都把潇湘一带作为雁在南方理想的群聚地。雁要离开它本该常居久留的环境回到故地,不由引起诗人的疑问。“二十五弦”两句是雁的答辞,说湘灵以“二十五弦”弹于明月之夜,因不胜其哀怨,所以飞回来。“二十五弦”,指瑟。《史记·封禅书》:“或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瑟音常为悲哀愁苦之声,这里还暗用了《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句意。琴中有《归雁操》,钱起所赋《湘灵鼓瑟》为当时所称。瑟声抑扬疾徐,在明月当空的夜晚,更传达出一种悲凉怨抑的情调。雁正是因为那瑟声清怨难以承受,所以才忍心离开那水碧沙明的潇湘而归来的。作者似在以《归雁操》的清怨试为大雁归来作解。《归雁操》以归雁为主题,“归”是音乐的核心,其中表现对故人故地的眷念拨动了诗人的心弦,因而由此落想。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说诗人“为雁想出归思,奇绝妙绝”,正是看出了诗人对归雁意象的创造性继承。

六朝诗歌便以雁的形象来传达音讯、回归、向往群体等意念,雁是一个与漂泊、归思相联系的象征性意象。唐诗中以雁来抒发离情别绪、归思乡心的不胜枚举,如王维的名作 《使至塞上》: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李频《湖口送友人》: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等,都是以雁抒望乡之情。钱起的《归雁》,于一问一答之中,进一步吐露了乡情乡思重于异乡佳境的哲理,对故人故地的眷恋使人不再留连于优越的生活条件,终究要踏上归程,一曲《归雁操》只不过是下定决心的契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说: “作闻雁诗者,每言旅思乡愁。此诗独擅空灵之笔,殊耐循讽。”这首诗虽然并没有摆脱旅思乡愁的范型,但由于蕴含着《归雁操》使归雁产生强烈共鸣而毅然归飞的因由,而并不直言游子旅情,因而显得耐人寻味,前引《诗法易简录》所说“寄慨自在言外”正是这个意思。《归雁操》只是外因,音乐终究是通过归雁思归的内因起作用,诗人所要表达的浓厚乡心乡情,不是更为动人吗?

《归雁》以首句发问,即用“何事”二字呼起,二句补充说明发出疑问的原因,三句“接法浑而健”,点出《归雁操》,引出“不胜清怨”四字,与“何事”紧相呼应,含蓄地回答了首句的提问。全诗设问而答,疑解而止。确为 “上呼下应”,结构浑然完整的杰作。

顺便谈一下,归雁以表现游子思归不仅是我国诗歌常见,在日本、朝鲜等国的汉诗里也是屡见不鲜的。如高桥顺 (字德卿,著 《济庵先生诗集》)《归雁》:“潇湘一夜忽相违,怜尔长天向北归。春水何心辞月去,东风底事背花飞。声声犹惹余情否,阵阵还惊残梦非。千里欲传乡国信,南中孤客思依依。”又如横山孝 (字谊夫,有《致堂诗稿》八卷) 《归雁》:“到日曾将寒信传,新喧恰好北飞天。归心忽急二三月,清怨谁弹廿五弦。高逐东风先又后,低过春水断还连。云程何处苍茫外,回首江山万里悬。”诗中的“清怨谁弹廿五弦”显然是钱起《归雁》中第三、四句的凝缩。以上两首诗都见于俞樾应日人之请编选的《东瀛诗选》。

进一步说,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讲,以转蓬和归雁为象喻的思乡主题,构成中国诗歌中一个重要的旋律,这反映了中国诗歌区别于欧美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美国学者刘若愚在他的《中国诗学》中曾经这样来解释这种现象:“中国的辽阔、通信困难,主要都市里高度文明化的生活与偏远地区严酷条件之间明显的差异,还有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家庭的重要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与祖宗的深刻联系,而且由于是农耕民族,尤其是陆地民族,所以,中国人一般显然缺乏流浪的癖好。因而,乡愁成为中国诗歌经常性的、因袭性的主题,也就不足为怪了。”刘若愚提出的理由虽不一定全面,但对于我们理解乡愁诗却不是无益的,特别是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只有理解了乡愁诗在中国的地位,也才有可能明白,何以一曲《归雁操》,便使得雁群飞离水碧沙明的潇湘南国回归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