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 (节录)》 - 杜甫 -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

2019-06-10 可可诗词网-经典唐诗解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杜子美《北征》诗云:“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可谓穷矣。(周紫芝《竹坡诗话》)

【诗例】

北征 (节录)

杜甫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解析】

人们常说诗穷而后工。诗人身处穷境,有了亲身体验,这样写出的诗歌,尤其是描写贫寒困顿生活状况的作品就真切动人,在艺术上也较易取得成就。杜甫写《北征》诗乃在安史之乱中的至德二年(757年),其时杜甫由行在凤翔北往鄜州探家。这一时期诗人百经艰难,家境贫寒困顿,所以 《北征》诗描述家贫境况就十分真切感人,为周紫芝所称誉。

那么这首诗是如何描绘贫穷的?诗人主要从妻子儿女们的衣着入笔绘贫。首先他先写“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百结”乃夸张衣衫褴褛之状。孔子的弟子子夏衣若悬鹑百结;《晋书·董京传》写董京行乞于市,“得残碎缯絮,结以自覆”,均是以 “衣百结”来写其贫穷。杜甫写其妻“衣百结”亦同此意。诗人紧接着以“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两句来渲染其家境之贫寒。似乎家境的艰难竟也感天动地,使得松涛同哭,泉水共悲咽。这样一烘托渲染,就越发加浓了悲哀愁苦之氛,令人不禁洒一掬辛酸之泪。此后又写其娇儿“颜色白胜雪”。所谓脸色比雪白,并非写其子肤色之光洁,而是诚如王嗣奭所释“乃饥色也”(《杜臆》)。因此,杜甫又从其子脸色之惨白来描写其家贫缺食的惨况。不仅如此,诗人又描写其子身服垢污,尽管已是深秋天冷,脚上也穿不起袜子。而娇儿虽小,但因家穷懂事早,晓得家境的贫困艰难,以此见到诗人后忍不住背着脸暗自哭泣。小孩本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但现在却过早地懂得了人世的艰辛,身受贫寒生活的磨难,以此而哭泣。因此从孩子的衣着及心情,又写出了诗人家庭的穷困潦倒。应该说以上这些诗句在描绘家贫上绘声绘色,是具有感染力的。但此诗绘贫的妙笔应该推诗人刻画其“床前两小女”的那几句。他的这两个小女儿,也一样穿着“补绽”的百结衣,而且衣裳才仅过膝盖,真是又破又短,衣不蔽体。从这一描写,读者自然明白已长久无钱为小女孩添置衣裳,只好缝缝补补又一年。因为衣服是“补绽”过的,所以诗人就以具体生动的笔触,写出了百结衣上的颠倒错乱的图案:“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天吴”,据《山海经》所说,乃朝阳谷之神,为水伯,虎身人面,八首、八足、八尾,背青黄色。仇兆鳌《杜诗详注》引赵注释此四句说:“天吴,海图所画之物。紫凤,旧绣所刺之物。剪旧物以补竖衣,故拆移而颠倒也。”杨伦《杜诗镜铨》注引朱注:“海图、天吴、紫凤,皆所绣之物,以旧绣补绽为竖衣,故波涛坼,绣纹移,天吴、紫凤皆颠倒也。”诗人这几划工笔,杨伦称其“随手写出,俱作奇文”(《杜诗镜铨》)王嗣奭又指出:“海图坼波涛四句,写故家穷状如画。”(《杜臆》)可见诗人之善于描写贫苦,将贫苦写得如此深切而又惟妙惟肖。

杜甫这首诗是从衣服的褴褛来表现贫穷的,但表现贫穷的方法此外尚多种多样。如《诗经·苕之华》写因连年战争而造成饥馑,则以“牂羊坟首,三星在罶”加以表现。这样虽没有直接写人民的贫苦,但仍然通过母羊缺草吃而饿得身瘦,头显得大;捕鱼的笱中没有鱼,只有三星的倒影,也就巧妙婉转地表现了人民的贫穷。孟郊也是一位妙于绘贫的诗人,他的《寒地百姓吟》描绘贫寒云:“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劳。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为了御寒,竟生发了“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的愿望。此外像秦韬玉《贫女》的“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等诗,亦均从不同的侧面来极写贫寒困苦,都可称为妙笔绘贫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