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治
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已)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以(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访)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故能当一人,而天下取;失当一人,而社稷危。不能当一人,而能当千人百人者,说无之有也。既能当一人,则身有何劳而为;垂衣裳而天下定。故汤用伊尹,文王用吕尚,武王用召公,成王用周公旦。卑者五伯:齐桓公闺门之内,县乐奢泰游抏(同玩)之修,于天下不见谓修;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是亦无他故焉,知一政于管仲也。是君人者之要守也。知者易为之兴力而功名綦大,舍是而孰足为也。故古之人有大功名者,必道是者也。丧其国,危其身者,必反是者也。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馀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觳(通角)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人君莫不知求贤以自助,近贤以自辅;然贤圣或隐于田里,而不预国家之事者,乃观听之臣。不明于下,则闭塞之讥归于君;闭塞之讥归于君,则忠贤之士弃于野;忠贤之士弃于野,则佞臣之党存于朝;佞臣之党存于朝,则下不忠于君;下不忠于君,则上不明于下;上不明于下,是故天下所以倾覆也。
故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禹稷为大田师,奚仲为工。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
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则国家危,上下乖,群臣怨,百姓乱;故一举而不当,终身伤。得失之道,权要在主。是绳正于上,木直于下;非有事(治)焉,所缘以修者然也。故人主诚正,则直士任事,而奸人伏匿矣。人主不正,则邪人得志,忠者隐蔽矣。
文学曰:以正辅人谓之忠,以邪导人谓之佞。夫怫(勃)过纳善者,君之忠臣,大夫之直士也。……今子处宰士之列,无忠正之心,枉不能正,邪不能匡,顺流以容身,从风以说上;上所言则苟听,上所行则曲从,若影之随形,响之于声,终无所是非。
世之所以不治者,由贤难也。所谓贤难者,非直体聪明服德义之谓也。此则求贤之难得尔,非贤者之所难也。故所谓贤难者,乃将言乎循善则见妬,行贤则见嫉;而必遇患难者也。……处士不得直其行,朝臣不得直其言;此俗化之所以败,暗君之所以孤也。
(魏)征对曰:“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黜陟,察其善恶。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设令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但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馀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
故先王之用人也,远使之而观其忠节,近使之而察其敬勤;令之以谋,可识其智虑;烦之以务,足见其材能;杂之以居,视以贞滥;委之以利,详以贪廉;困穷要之以仁,危难思之以信,寻其行而探其性,听其辞而别其情。
夫用人之术,任之必专,信之必笃;然后能尽其材而可共成事。及其失也,任之欲专,则不复谋于人,而拒绝群议;是欲尽一人之用,而先失众人之心也。信之欲笃,则一切不疑而果于必行;是不审事之可否,不计功之成败也。夫违众举事,又不审计而轻发,其百举百失而及于祸败,此理之宜然也。
常人之性,有能有不能,有忠有不忠;知其能则任之重可也,谓其忠则委之诚可也;委之诚者人亦输其诚,任之重者人亦荷其重。使上下之诚相照,恩结于其心,是岂禽息鸟视而不知荷恩尽力哉?故曰不疑于物,物亦诚焉。
用人者,非私于其人;为人用者,非私于其用。近臣之得所为主,皆所以事天也。此意不明,上之人操其公器大柄以自私,曰,吾能以富贵人;下之人,失其灵龟。贸贸于势力之途而不知返。
大臣勉贤王之为治,惟在严以远小人,而专于任君子也。盖君子小人之用舍,天下之治忽系焉。人君立政,可不严于彼而专于此哉?周公以是告成王,意岂不曰:立政固在于用人,而非人适所以乱政。彼吉士之不可舍而人之不可用,盖自昔而然矣。
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犛牛不可以捕鼠,骐骥不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鉏铻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宜也。
自强全在得人,法制未可轻变,有治法,无治人,虽得泰西之法而效之,亦徒使其关利营私之计耳。
【评】人治在中国哲学思想界颇为盛行,为专制体制所依赖,对中国社会影响极大,是支配中国封建政治的重要内容。
《墨子·尚同》
故能当一人,而天下取;失当一人,而社稷危。不能当一人,而能当千人百人者,说无之有也。既能当一人,则身有何劳而为;垂衣裳而天下定。故汤用伊尹,文王用吕尚,武王用召公,成王用周公旦。卑者五伯:齐桓公闺门之内,县乐奢泰游抏(同玩)之修,于天下不见谓修;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是亦无他故焉,知一政于管仲也。是君人者之要守也。知者易为之兴力而功名綦大,舍是而孰足为也。故古之人有大功名者,必道是者也。丧其国,危其身者,必反是者也。
《荀子·王霸篇》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馀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觳(通角)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韩非子·用人篇》
人君莫不知求贤以自助,近贤以自辅;然贤圣或隐于田里,而不预国家之事者,乃观听之臣。不明于下,则闭塞之讥归于君;闭塞之讥归于君,则忠贤之士弃于野;忠贤之士弃于野,则佞臣之党存于朝;佞臣之党存于朝,则下不忠于君;下不忠于君,则上不明于下;上不明于下,是故天下所以倾覆也。
汉·陆贾《新语·资质》
故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禹稷为大田师,奚仲为工。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
《淮南子·齐俗训》
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则国家危,上下乖,群臣怨,百姓乱;故一举而不当,终身伤。得失之道,权要在主。是绳正于上,木直于下;非有事(治)焉,所缘以修者然也。故人主诚正,则直士任事,而奸人伏匿矣。人主不正,则邪人得志,忠者隐蔽矣。
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文学曰:以正辅人谓之忠,以邪导人谓之佞。夫怫(勃)过纳善者,君之忠臣,大夫之直士也。……今子处宰士之列,无忠正之心,枉不能正,邪不能匡,顺流以容身,从风以说上;上所言则苟听,上所行则曲从,若影之随形,响之于声,终无所是非。
汉·桓宽《盐铁论·刺议篇》
世之所以不治者,由贤难也。所谓贤难者,非直体聪明服德义之谓也。此则求贤之难得尔,非贤者之所难也。故所谓贤难者,乃将言乎循善则见妬,行贤则见嫉;而必遇患难者也。……处士不得直其行,朝臣不得直其言;此俗化之所以败,暗君之所以孤也。
汉·王符《潜夫论·贤难》
(魏)征对曰:“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黜陟,察其善恶。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设令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但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馀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
唐·吴兢《贞观政要·仁义》
故先王之用人也,远使之而观其忠节,近使之而察其敬勤;令之以谋,可识其智虑;烦之以务,足见其材能;杂之以居,视以贞滥;委之以利,详以贪廉;困穷要之以仁,危难思之以信,寻其行而探其性,听其辞而别其情。
唐·罗隐《两同书·真伪》
夫用人之术,任之必专,信之必笃;然后能尽其材而可共成事。及其失也,任之欲专,则不复谋于人,而拒绝群议;是欲尽一人之用,而先失众人之心也。信之欲笃,则一切不疑而果于必行;是不审事之可否,不计功之成败也。夫违众举事,又不审计而轻发,其百举百失而及于祸败,此理之宜然也。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集·为君难上》
常人之性,有能有不能,有忠有不忠;知其能则任之重可也,谓其忠则委之诚可也;委之诚者人亦输其诚,任之重者人亦荷其重。使上下之诚相照,恩结于其心,是岂禽息鸟视而不知荷恩尽力哉?故曰不疑于物,物亦诚焉。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委任论》
用人者,非私于其人;为人用者,非私于其用。近臣之得所为主,皆所以事天也。此意不明,上之人操其公器大柄以自私,曰,吾能以富贵人;下之人,失其灵龟。贸贸于势力之途而不知返。
宋·文天祥《文山集·上丞相书》
大臣勉贤王之为治,惟在严以远小人,而专于任君子也。盖君子小人之用舍,天下之治忽系焉。人君立政,可不严于彼而专于此哉?周公以是告成王,意岂不曰:立政固在于用人,而非人适所以乱政。彼吉士之不可舍而人之不可用,盖自昔而然矣。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一《山东乡士录继今立政其勿以人其惟吉士》
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犛牛不可以捕鼠,骐骥不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鉏铻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宜也。
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杂著》
自强全在得人,法制未可轻变,有治法,无治人,虽得泰西之法而效之,亦徒使其关利营私之计耳。
清·李秉衡《李忠节公奏议·奏陈管见折》
【评】人治在中国哲学思想界颇为盛行,为专制体制所依赖,对中国社会影响极大,是支配中国封建政治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