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30 可可诗词网-古代词语典故 https://www.kekeshici.com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十六章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老子》五章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庄子·人间世》


        虚其心,则至道集于怀也。
        

晋·郭象《庄子注》


        虚其欲,神将入舍。
        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
        虚者无藏也。故曰去知则奚率求矣,无藏则奚设矣。无求无设则无虑,无虑则反覆虚矣。
        天之道,虚其无形。虚则不屈,无形则无所抵忤,无所抵忤,故遍流万物而不变。
        天之道虚,地之道静。虚则不屈,静则不变,不变则无过。
        因也者,无益无损也。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人者,立于强,务于善,未于能,动于故者也。圣人无之,无之则与物异矣。异则虚,虚者,万物之始也。
        自用则不虚,不虚则忤于物矣。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故道贵因。因者,因其能者,言所用也。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言至虚也;其应物也若偶之,言时适也;若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也。故物至则应,过则舍矣。舍矣者,言复所于虚也。
        

《管子·心术上》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道?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
        

《荀子·解蔽》


        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夫无术者,故以无为无思为虚也。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谓其意所无制也。
        

《韩非子·解老》


        清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吕氏春秋·有度》


        【评】老子认为虚并非空无所有,它含藏着无穷的创造性因子;其他各家都认为虚是一种空静无藏的心理状态。
        虚者,言其精微也。
        

汉·贾谊《道术》


        见知之道,唯虚无有。
        虚无形,其裻冥冥,万物之所从生。
        

汉·贾谊《道法》


        虚同为一,恒一而止。
        知虚之实,后能太虚。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无间,周袭而不盈。
        

汉·贾谊《道原》


        虚者,道之常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万物皆祖于虚,生于气。……虚者,物之府也。
        

宋·司马光《潜虚》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气本之虚则湛一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
        

宋·张载《正蒙·太和》


        人之所见为太虚者,气也,非虚也。虚涵气,气充虚,无有所谓无者。
        虚空者,气之量;气弥沦无涯而希微不形,则人见虚空而不见气。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


        两端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也。实不窒虚,知虚之皆实。
        

清·王夫之《思问录·内篇》


        【评】贾谊、司马光把虚看作是万物之所从生的本源,而张载、王夫之则认为虚就是气,是希微而不可见的气的存在状态。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