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评】老子认为作为宇宙根据的道,本身是无有作为的,人依道而行也应无为。无为是老子人生论和政治观的中心观念。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乎大哉,独成其天!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舆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至乐活身者,唯无为几存。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
【评】庄子无为较老子更为彻底,亦更消极。它要求做到去名去谋,无事无知,自忘其形骸,完全听任自然,以求达到游心于四海之外的境界。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吾以为不然。……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权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攻而不动者。若夫以火 井,以淮灌山,此用己而背自然,谓之有为。若夫水之用舟,沙之用鸠,泥之用輴,山之用 ,夏渎而冬陂,因高为山,因下为池,此非吾所谓为之。
故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小大修短,各有其具,万物之至,腾踊肴乱,而不失其数。是以处上而民弗重,居前而众弗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
【评】《淮南子》认为凡因顺自然趋势,循理举事,因资立功,都是无为,这是对老庄无为学说的一种修正。
无为者,非拱默之谓也。直各任其自为,则性命安矣。
夫善御者,将以尽其能也。尽能在于自任,而乃走作驰步,求其过能之用,故有不堪而多死焉。若乃任驽骥之力,适迟疾之分,虽则足迹接于八荒之表,而众马之性全矣。而惑者闻任马之性,乃谓放而不乘;闻无为之风,遂云行不如卧。何其往而不返哉?
故对上下则君静而臣动,比古今则尧舜无为而汤武有为。然各用其性,而天机玄发,则古今上下无为,谁有为也?
【评】郭象认为凡是任物之性的作为,都是无为,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有为论。
《老子》四十八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老子》二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三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五十七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老子》六十三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二十九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老子》三十七章
【评】老子认为作为宇宙根据的道,本身是无有作为的,人依道而行也应无为。无为是老子人生论和政治观的中心观念。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庄子·应帝王》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庄子·人间世》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庄子·养生主》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乎大哉,独成其天!
《庄子·德充符》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舆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庄子·大宗师》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
至乐活身者,唯无为几存。
《庄子·至乐》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庄子·天地》
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
《庄子·天道》
【评】庄子无为较老子更为彻底,亦更消极。它要求做到去名去谋,无事无知,自忘其形骸,完全听任自然,以求达到游心于四海之外的境界。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吾以为不然。……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权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攻而不动者。若夫以火 井,以淮灌山,此用己而背自然,谓之有为。若夫水之用舟,沙之用鸠,泥之用輴,山之用 ,夏渎而冬陂,因高为山,因下为池,此非吾所谓为之。
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
故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小大修短,各有其具,万物之至,腾踊肴乱,而不失其数。是以处上而民弗重,居前而众弗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
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评】《淮南子》认为凡因顺自然趋势,循理举事,因资立功,都是无为,这是对老庄无为学说的一种修正。
无为者,非拱默之谓也。直各任其自为,则性命安矣。
晋·郭象《庄子注》
夫善御者,将以尽其能也。尽能在于自任,而乃走作驰步,求其过能之用,故有不堪而多死焉。若乃任驽骥之力,适迟疾之分,虽则足迹接于八荒之表,而众马之性全矣。而惑者闻任马之性,乃谓放而不乘;闻无为之风,遂云行不如卧。何其往而不返哉?
晋·郭象《庄子注》
故对上下则君静而臣动,比古今则尧舜无为而汤武有为。然各用其性,而天机玄发,则古今上下无为,谁有为也?
晋·郭象《庄子注》
【评】郭象认为凡是任物之性的作为,都是无为,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有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