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汉学
本朝经学盛兴,在前如顾亭林、万充宗、胡朏明、阎潜邱,近世以来,在吴有惠氏之学;在徽有江氏之学、戴氏之学,精之又精,则程易畴名于歙,段若膺名于金坛,王怀祖父子名于高邮,钱竹汀叔侄名于嘉定,其自名一学,著书授受者,不下数十家,均异乎补苴掇拾者之所为,是直当以经学名之,乌得以不典之称之所谓考据者,混目于其间乎!
【评】理堂所论,意为不可以考据名经学,是针对乾嘉考据学派盛行之时,考据之学有取代一切之势所发之言。理堂先生本人即是纵横百家,汇涵经史之大家,非白首经师所能拟也。
大著读竟,其曰《国朝汉学师承记》,名目有十不安焉,改为《国朝经学师承记》,敢贡其说。夫读书者实事求是,千古同之,此虽汉人语,非汉人所能专,一不安也;本朝自有学,非汉学。有汉人稍开门径,而近加邃密者,有汉人未开之门径,谓之汉学,不甚甘心,不安二也;琐碎饾饤,不可谓非学,不得为汉学,三也;汉人与汉人不同,家各一经,经各一师,孰为汉学乎,四也;若以汉与宋为对峙,尤非大方之言,议人何尝不谈性道,五也;宋人何尝不谈名物训诂?不足概服宋儒之心,六也;近有一类人,以名物训诂为尽圣人之道,经师收之,人师摈之,不忍深论,以诬汉人,汉人不受,七也;汉人有一种风气,与经无与,而附于经,谬以裨笼梓慎之言为经,因以汨陈五行,矫诬上帝为说经。《大易·洪范》,身无完肤,虽刘向亦不免,以及东京内学,本朝何尝有此恶习,本朝人又不受矣,八也;本朝别有绝特之士,涵咏白文,并获于经,非汉非宋,亦惟其是而已矣,方且为门户之见者所摈,九也;国初之学,与乾隆初季以来之学不同,国初人即不专立汉学门户,大旨欠区别,十也。有此十者,改其名目,则浑浑园无一切语弊矣。
【评】定庵所论,虽指汉宋之争,然其中可窥见清代学术思想演进之历程。定庵不愧思想家之称。所论实非饶舌于门派之争者所敢望也。
国朝经师,能绍承汉学者,有二事。一曰传家法,如惠氏祖孙父子,江、戴、段师弟,无论矣。惠栋弟子有余萧客、江声。声有孙沅,弟子有顾广圻、江藩。藩又受学余萧客。王鸣盛、钱大昕、王昶皆尝执经于惠栋。钱大昕有弟大昭,从子塘、坫、东垣、绎、侗。段玉裁有婿龚丽正,外孙自珍。金榜师江永。王念孙师戴震,传子引之。孔广森亦师戴震。具见《汉学师承记》。他如阳湖庄氏《公羊》之学,传于刘逢禄、龚自珍、宋翔凤;陈寿祺《今文尚书》三家《诗》之学,传子乔枞;皆渊源有自者。一曰守专门。阮元云:“张惠言之《虞氏易》,孔广森之《公羊春秋》,皆孤家专学也。”阮氏所举二家之外,如王鸣盛《尚书后案》,专主郑义;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兼明今古;陈乔枞《今文尚书经说考》专考今文;胡承珙《毛诗后笺》,陈奂《毛诗传疏》,专宗毛诗;迮鹤寿《齐诗翼奉学》,发明齐诗,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兼考齐鲁韩《诗》;凌曙、孔广森、刘逢禄皆宗《公羊》,陈立《义疏》尤备;柳兴宗《谷梁大义述》,许桂林《谷梁释例》,皆主《谷梁》,钟文烝《补注》尤备;《周官》有沈彤《禄田考》,王鸣盛《军赋考》,戴震《考工记图》;《仪礼》有胡匡衷《释官》,胡培翚《正义》;《论语》有宋翔凤《说义》,刘宝楠《正义》;孟子有焦循《正义》;《尔雅》有邵晋涵《正义》,郝懿行《义疏》;皆卓然成家者。家法专门,后汉已绝,至国朝乃能寻坠绪而继宗风。传家法则有本原,守专门则无淆杂;名家指不胜屈,今姑举其荦荦大者。
国朝经师有功于后学者有三事。一曰辑佚书。两汉今文家说亡于魏晋;古文家,郑之《易》,马、郑云《书》,贾、服之《春秋》,亡于唐宋以后。宋王应麟辑《三家诗》、郑氏《易注》,虽搜采未备,古书之亡而复存者实为首庸。至国朝而此学极盛。惠栋教弟子,亲授体例,分辑古书。余萧客《古经解钩沉》,采唐以前遗说略备。王谟《汉魏遗书钞》,章宗源《玉函山房丛书》,辑汉魏六朝经说尤多。孙星衍辑《马郑尚书注》,李贻德述《左传贾服注》,陈寿祺、乔枞父子考《今文尚书》、三家《诗》。其馀间见诸家丛书,抱阙守残,得窥崖略,有功后学者,此其一。一曰精校勘。校勘之学,始于《颜氏家训》、《匡谬正俗》等书。至宋,有三刘、宋祁之校史。宋元说部,间存校订,然未极精审,说经亦非专门。国朝多以此名家,戴震、卢文弨、丁杰、顾广圻尤精此学。阮元《十三经校勘记》,为经学之渊海。余亦间见诸家丛书,刊误订伪,具析疑滞,有功后学者,又其一。一曰通小学。古人之语言文字与今之语言文字异;汉儒去古未远,且多齐鲁间人,其说经有长言短言之分、读为读若之例。唐人已不甚讲,宋以后更不辨。故其解经,如冥行擿埴,又如郢书燕说,虽可治国,而郢人之意不如是也。小学兼声音故训,宋吴棫、明陈第讲求古音,犹多疏失。顾炎武《音学五书》,始返于古。江、戴、段、孔益加阐明。是为音韵之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昌明许慎之书。同时有严可均、钮树玉、桂馥,后有王筠,苗夔诸人,益加阐明。是为音韵兼文字之学。经师多通训诂假借,亦即在音韵文字之中;而经学训诂以高邮王氏念孙引之父子为最精,郝懿行次之。是为训诂之学,有功于后学者,又其一。
国朝经学凡三变。国初,汉学方萌芽,皆以宋学为根柢,不分门户,各取所长,是为汉宋兼采之学。乾隆以后,许、郑之学大明,治宋学者已鲜。说经皆主实证,不空谈义理。是为专门汉学。嘉道以后,又由许郑之学导源而上,《易》宗虞氏以求孟义,《书》宗伏生、欧阳、夏侯,《诗》宗鲁、齐、韩三家,《春秋》宗《公》、《谷》二传。汉十四博士今文说,自魏晋论亡千馀年,至今日而复明。实能述伏、董之遗文,寻武、宣之绝轨。是为西汉今文之学。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学者不特知汉宋之别,且皆知今古文之分。门径大开,榛芜尽辟。论经于今日,当觉其易,而不患其难矣。
【评】皮锡瑞总结的清代经学的几个特点,基本上反映了清代经学的面貌。皮氏信奉今文经学,故对清代今文经学推崇甚高,这与后来章太炎先生的论点形成鲜明对比。即便这样,作为第一部系统论述经学历史的著作,鹿门先生之功不可废。
始故明职方郎昆山顾炎武,为《唐韵正》、《易诗本音》,古韵始明,其后言声音训诂者禀焉。太原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定东晋晚书为作伪,学者宗之;济阳张尔歧始明《仪礼》,而德清胡谓审察地望,系之《禹贡》,皆为硕儒。然草创未精博,时糅杂宋明谰言。其成学箸系统者,自乾隆朝始。一自吴,一自皖南。
吴始惠栋,其学好博而尊闻。皖南始戴震,综形名,任裁断。此其所异也。
先栋时有何焯,陈景云,沈德潜,皆尚洽通,杂治经史文辞。至栋,承其父士奇学,揖志经术,撰《九经古义》、《周易述》、《明堂大道录》、《古文尚书考》、《左传补注》,始精眇,不惑于謏闻;然亦泛滥百家,尝注《后汉书》及王士祯诗,其馀笔语尤众。栋弟子有江声,余萧客。声为《尚书集注音疏》,萧客为《古经解钩沉》,大共笃于尊信,缀次古义,鲜下己见。而王鸣盛、钱大昕亦被其风,稍益发舒。教于杨州,则汪中、刘台拱、李惇、贾田祖,以次兴起。萧客弟子甘泉江藩,复缵续《周易述》。皆陈义尔雅,渊乎古训是则者也。
震生休宁,受学婺源江永。治小学、礼经、算术、舆地,皆深通。其乡里同学,有金榜、程瑶田,后有凌廷堪,三胡。三胡者,匡衷、承拱、培翚也,皆善治《礼》。而瑶田兼通水地、声律、工艺、谷食之学。震又教于京师。任大椿、卢文弨、孔广森,皆从问业。弟子最知名者,金坛段玉裁,高邮王念孙。玉裁为《六书音韵表》以解《说文》,《说文》明文念孙疏《广雅》,以经传诸子转相证明,诸古书。义诘诎者皆理解。授子引之,为《经传释词》,明三古辞气,汉儒所不能理绎。其小学训诂,自魏以来,未尝有也。近世德清俞樾,瑞安孙诒让,皆承念孙之学。樾为《古书疑义举例》,辨古人称名牴牾者,各从条列,使人无所疑眩,尤微至。世多以段、王、俞、孙为经儒,卒最精者乃在小学,往往近名家者流,非汉世《凡将》、《急就》之侪也。凡戴学数家,分析条理,皆密严瑮,上溯古义,而断以己之律令,与苏州诸学殊矣。
然自明末有浙东之学,万斯大,斯同兄弟,皆鄞人,师事馀姚黄宗羲,称说《礼经》,杂陈汉、宋,而斯同独尊史法。其后馀姚邵晋涵、鄞全祖望继之,尤善言明末遗事。会稽章学诚为《文史》、《校雠》诸通义,以复歆、固之学,其卓约过《史通》。而说《礼》者羁縻不绝。定海黄式三传浙东学,始与皖南交通。其子以周作《礼书通故》,三代度制大定。唯浙江上下诸学说,亦至是完集云。
初,大湖之滨,苏、常、松江,大仓诸邑,其民佚丽。自晚明以来,喜为文辞比兴,饮食会同,以博依相问难,故好浏览而无纪纲,其流风遍江之南北。惠栋兴,犹尚该洽百氏,乐文采者相与依违之。乃戴震起休宁,休宁于江南为高原,其民勤苦善治生,故求学深邃,言直核而无温藉,不便文士。震始入四库馆,诸儒皆震竦之,愿敛衽为弟子。天下视文士渐轻。文士与经儒始交恶。而江淮间治文辞者,故有方苞、姚范、刘大櫆,皆产桐城,以效法曾巩、归有光相高,亦愿尸程朱为后世,谓之桐城义法。震为《孟子字义疏证》,以明材性,学者自是薄程朱。桐城诸家,本未得程朱要领,徒援引肤末,大言自壮。故尤被轻蔑。范从子姚鼐,欲从震学;震谢之,犹亟以微言匡饬。鼐不平,数持论诋朴学残碎。其后方东树为《汉学商兑》,徽章益分。阳湖恽敬、陆继辂,亦阴自桐城受义法。其馀为俪辞者众,或阳奉戴氏,实不与其学相容。夫经说尚朴质,而文辞贵优衍;其分涂自然也。
文士既已熙荡自喜,又耻不习经典,于是有常州今文之学,务为瑰意眇辞,以便文士。今文者:《春秋》,公羊;《诗》,齐;《尚书》,伏生;而排斥《周官》,《左氏春秋》,《毛诗》,马、郑《尚书》。然皆以公羊为宗。始,武进庄存与与戴震同时,独喜治公羊氏,作《春秋正辞》,犹称说《周官》。其徒阳湖刘逢禄,始专主董生、李育,为《公羊释例》,属辞比事,类列彰较,亦不欲苟为恢诡。然其辞义温厚,能使览者说绎。及长洲宋翔凤,最善傅会,牵引饰说,或采翼奉诸家,而杂以谶纬神秘之辞。翔凤尝语人曰:“《说文》始一而终亥,即古之《归藏》也。”其义瑰伟,而文特华妙,与治朴学者异术,故文士尤利之。
道光末,邵阳魏源,夸诞好言经世,尝以术奸说贵人,不遇;晚官高邮知州,益牢落,乃思治今文为名高;然素不知师法略例,又不识字,作《诗、书古微》。凡《诗》今文有齐、鲁、韩,《书》今文有欧阳、大小夏侯,故不一致。而齐、鲁、大小夏侯,尤相攻击如仇雠源一切掍合之,所不能通,即归之古文,尤乱越无条理。仁和龚自珍,段玉裁外孙也,稍知书,亦治《公羊》,与魏源相称誉。而仁和邵懿辰为《尚书通义》、《礼经通论》,指《逸书》十六篇、《逸礼》三十九篇为刘歆矫造,顾反信东晋古文,称诵不衰,斯所谓倒植者。要之,三子皆好为姚易卓荦之辞,欲以前汉经术助其文采,不素习绳墨,故所论支离自陷,乃往往如语。唯德清戴望述《公羊》以赞《论语》,为有师法。而湘潭王闿运并注五经。闿运弟子,有井研廖平传其学,时有新义,以庄周为儒术,说虽不根,然犹愈魏源辈绝无伦类者。
大氐清世经儒,自今文而外,大体与汉儒绝异。不以经术明治乱,故短于风议;不以阴阳断人事,故长于求是。短长虽异,要之皆征其文明。何者?传记通论,阔远难用,固不周于治乱。建议而不仇,夸诬何益?鬼、象纬、五行、占卦之术,以宗教蔽六艺,怪妄!孰与断之人道,夷六艺于古史,徒料简事类,不曰吐言为律,则上世社会污隆之迹,犹大略可见。以此综贯,则可以明进化;以此裂分,则可以审因革。故惟惠栋、张惠言诸家,其治《周易》,不能无捃摭阴阳,其他几于屏阁。虽或琐碎识小,庶将远于巫祝者矣。
……
至清世为疏者,《易》有惠栋《述》,江藩、李林松《述补》,张惠言《虞氏义》。《书》有江声《集注音疏》,孙星衍《古今文注疏》。《诗》有陈奂《传疏》。《周礼》有孙诒让《正义》。《仪礼》有胡培翚《正义》。《春秋左传》有刘文淇《正义》。《公羊传》有陈立《义疏》。《论语》有刘宝楠《正义》。《孝经》有皮锡瑞《郑注疏》。《尔雅》有邵晋涵《正义》,郝懿行《义疏》。《孟子》有焦循《正义》。《诗》疏稍胶,其他皆过旧释。用物精多,时使之也。……
他《易》有姚配中[著《周易姚氏学》],《书》有刘逢禄[著《书序述闻》、《尚书今古文集解》],《诗》有马瑞辰[著《毛诗传笺通释》]、胡承珙[著《毛诗后笺》],探啧达恉,或高出新疏上。若惠士奇、段玉裁之于《周礼》[惠有《礼说》,段有《汉读考》],段玉裁,王鸣盛之于《尚书》[段有《古文尚书撰异》,王有《尚书后案》],刘逢禄、凌曙、包慎言之于《公羊》[刘有《公羊何氏释例》及《解诂笺》、凌有《公羊礼疏》、包有《公羊历谱》]惠栋之于左氏[有《补注》],皆新疏所本也。焦循为《易通释》,取诸卦爻中文字声类相比者,从其方部,触类而长,所到冰释。或以“天元一”术通之,虽陈义屈奇,诡更师法,亦足以名其家。黄式三为《论语后案》,时有善言,异于先师,信美而不离其枢者也。《谷梁传》唯侯康为可观,[著《谷梁礼证》。]其馀大氐疏阔。《礼记》在《三礼》间,故无专书训说。陈乔枞、俞樾并为《郑读考》,江永有《训义择言》,皆短促不能具大体。其他《礼经纲目》[江永著],《五礼通考》[秦蕙田著],《礼笺》[金榜著],《礼说》[金鹗著],《礼书通故》[黄以周著]诸书,博综三《礼》,则四十九篇在其中矣。
【评】太炎先生纵论有清一代经学,于其中吴、皖、常、浙东诸派,分剖明白。传经名师及当世名著均有所论列,可称详尽。然先生为古文学派大师,对于经今文学难免持门户之见,不无偏颇。其后梁启超氏著《清代学术概论》,力图以学术史关照清世经学,有意冲破今古文藩篱,梁氏之书亦为总论清代经学之必读书。
清·焦循《雕菰集》卷一三《与孙渊如观察论考据著作书》
【评】理堂所论,意为不可以考据名经学,是针对乾嘉考据学派盛行之时,考据之学有取代一切之势所发之言。理堂先生本人即是纵横百家,汇涵经史之大家,非白首经师所能拟也。
大著读竟,其曰《国朝汉学师承记》,名目有十不安焉,改为《国朝经学师承记》,敢贡其说。夫读书者实事求是,千古同之,此虽汉人语,非汉人所能专,一不安也;本朝自有学,非汉学。有汉人稍开门径,而近加邃密者,有汉人未开之门径,谓之汉学,不甚甘心,不安二也;琐碎饾饤,不可谓非学,不得为汉学,三也;汉人与汉人不同,家各一经,经各一师,孰为汉学乎,四也;若以汉与宋为对峙,尤非大方之言,议人何尝不谈性道,五也;宋人何尝不谈名物训诂?不足概服宋儒之心,六也;近有一类人,以名物训诂为尽圣人之道,经师收之,人师摈之,不忍深论,以诬汉人,汉人不受,七也;汉人有一种风气,与经无与,而附于经,谬以裨笼梓慎之言为经,因以汨陈五行,矫诬上帝为说经。《大易·洪范》,身无完肤,虽刘向亦不免,以及东京内学,本朝何尝有此恶习,本朝人又不受矣,八也;本朝别有绝特之士,涵咏白文,并获于经,非汉非宋,亦惟其是而已矣,方且为门户之见者所摈,九也;国初之学,与乾隆初季以来之学不同,国初人即不专立汉学门户,大旨欠区别,十也。有此十者,改其名目,则浑浑园无一切语弊矣。
清·龚自珍《与江子屏书》
【评】定庵所论,虽指汉宋之争,然其中可窥见清代学术思想演进之历程。定庵不愧思想家之称。所论实非饶舌于门派之争者所敢望也。
国朝经师,能绍承汉学者,有二事。一曰传家法,如惠氏祖孙父子,江、戴、段师弟,无论矣。惠栋弟子有余萧客、江声。声有孙沅,弟子有顾广圻、江藩。藩又受学余萧客。王鸣盛、钱大昕、王昶皆尝执经于惠栋。钱大昕有弟大昭,从子塘、坫、东垣、绎、侗。段玉裁有婿龚丽正,外孙自珍。金榜师江永。王念孙师戴震,传子引之。孔广森亦师戴震。具见《汉学师承记》。他如阳湖庄氏《公羊》之学,传于刘逢禄、龚自珍、宋翔凤;陈寿祺《今文尚书》三家《诗》之学,传子乔枞;皆渊源有自者。一曰守专门。阮元云:“张惠言之《虞氏易》,孔广森之《公羊春秋》,皆孤家专学也。”阮氏所举二家之外,如王鸣盛《尚书后案》,专主郑义;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兼明今古;陈乔枞《今文尚书经说考》专考今文;胡承珙《毛诗后笺》,陈奂《毛诗传疏》,专宗毛诗;迮鹤寿《齐诗翼奉学》,发明齐诗,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兼考齐鲁韩《诗》;凌曙、孔广森、刘逢禄皆宗《公羊》,陈立《义疏》尤备;柳兴宗《谷梁大义述》,许桂林《谷梁释例》,皆主《谷梁》,钟文烝《补注》尤备;《周官》有沈彤《禄田考》,王鸣盛《军赋考》,戴震《考工记图》;《仪礼》有胡匡衷《释官》,胡培翚《正义》;《论语》有宋翔凤《说义》,刘宝楠《正义》;孟子有焦循《正义》;《尔雅》有邵晋涵《正义》,郝懿行《义疏》;皆卓然成家者。家法专门,后汉已绝,至国朝乃能寻坠绪而继宗风。传家法则有本原,守专门则无淆杂;名家指不胜屈,今姑举其荦荦大者。
国朝经师有功于后学者有三事。一曰辑佚书。两汉今文家说亡于魏晋;古文家,郑之《易》,马、郑云《书》,贾、服之《春秋》,亡于唐宋以后。宋王应麟辑《三家诗》、郑氏《易注》,虽搜采未备,古书之亡而复存者实为首庸。至国朝而此学极盛。惠栋教弟子,亲授体例,分辑古书。余萧客《古经解钩沉》,采唐以前遗说略备。王谟《汉魏遗书钞》,章宗源《玉函山房丛书》,辑汉魏六朝经说尤多。孙星衍辑《马郑尚书注》,李贻德述《左传贾服注》,陈寿祺、乔枞父子考《今文尚书》、三家《诗》。其馀间见诸家丛书,抱阙守残,得窥崖略,有功后学者,此其一。一曰精校勘。校勘之学,始于《颜氏家训》、《匡谬正俗》等书。至宋,有三刘、宋祁之校史。宋元说部,间存校订,然未极精审,说经亦非专门。国朝多以此名家,戴震、卢文弨、丁杰、顾广圻尤精此学。阮元《十三经校勘记》,为经学之渊海。余亦间见诸家丛书,刊误订伪,具析疑滞,有功后学者,又其一。一曰通小学。古人之语言文字与今之语言文字异;汉儒去古未远,且多齐鲁间人,其说经有长言短言之分、读为读若之例。唐人已不甚讲,宋以后更不辨。故其解经,如冥行擿埴,又如郢书燕说,虽可治国,而郢人之意不如是也。小学兼声音故训,宋吴棫、明陈第讲求古音,犹多疏失。顾炎武《音学五书》,始返于古。江、戴、段、孔益加阐明。是为音韵之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昌明许慎之书。同时有严可均、钮树玉、桂馥,后有王筠,苗夔诸人,益加阐明。是为音韵兼文字之学。经师多通训诂假借,亦即在音韵文字之中;而经学训诂以高邮王氏念孙引之父子为最精,郝懿行次之。是为训诂之学,有功于后学者,又其一。
国朝经学凡三变。国初,汉学方萌芽,皆以宋学为根柢,不分门户,各取所长,是为汉宋兼采之学。乾隆以后,许、郑之学大明,治宋学者已鲜。说经皆主实证,不空谈义理。是为专门汉学。嘉道以后,又由许郑之学导源而上,《易》宗虞氏以求孟义,《书》宗伏生、欧阳、夏侯,《诗》宗鲁、齐、韩三家,《春秋》宗《公》、《谷》二传。汉十四博士今文说,自魏晋论亡千馀年,至今日而复明。实能述伏、董之遗文,寻武、宣之绝轨。是为西汉今文之学。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学者不特知汉宋之别,且皆知今古文之分。门径大开,榛芜尽辟。论经于今日,当觉其易,而不患其难矣。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复盛时代》
【评】皮锡瑞总结的清代经学的几个特点,基本上反映了清代经学的面貌。皮氏信奉今文经学,故对清代今文经学推崇甚高,这与后来章太炎先生的论点形成鲜明对比。即便这样,作为第一部系统论述经学历史的著作,鹿门先生之功不可废。
始故明职方郎昆山顾炎武,为《唐韵正》、《易诗本音》,古韵始明,其后言声音训诂者禀焉。太原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定东晋晚书为作伪,学者宗之;济阳张尔歧始明《仪礼》,而德清胡谓审察地望,系之《禹贡》,皆为硕儒。然草创未精博,时糅杂宋明谰言。其成学箸系统者,自乾隆朝始。一自吴,一自皖南。
吴始惠栋,其学好博而尊闻。皖南始戴震,综形名,任裁断。此其所异也。
先栋时有何焯,陈景云,沈德潜,皆尚洽通,杂治经史文辞。至栋,承其父士奇学,揖志经术,撰《九经古义》、《周易述》、《明堂大道录》、《古文尚书考》、《左传补注》,始精眇,不惑于謏闻;然亦泛滥百家,尝注《后汉书》及王士祯诗,其馀笔语尤众。栋弟子有江声,余萧客。声为《尚书集注音疏》,萧客为《古经解钩沉》,大共笃于尊信,缀次古义,鲜下己见。而王鸣盛、钱大昕亦被其风,稍益发舒。教于杨州,则汪中、刘台拱、李惇、贾田祖,以次兴起。萧客弟子甘泉江藩,复缵续《周易述》。皆陈义尔雅,渊乎古训是则者也。
震生休宁,受学婺源江永。治小学、礼经、算术、舆地,皆深通。其乡里同学,有金榜、程瑶田,后有凌廷堪,三胡。三胡者,匡衷、承拱、培翚也,皆善治《礼》。而瑶田兼通水地、声律、工艺、谷食之学。震又教于京师。任大椿、卢文弨、孔广森,皆从问业。弟子最知名者,金坛段玉裁,高邮王念孙。玉裁为《六书音韵表》以解《说文》,《说文》明文念孙疏《广雅》,以经传诸子转相证明,诸古书。义诘诎者皆理解。授子引之,为《经传释词》,明三古辞气,汉儒所不能理绎。其小学训诂,自魏以来,未尝有也。近世德清俞樾,瑞安孙诒让,皆承念孙之学。樾为《古书疑义举例》,辨古人称名牴牾者,各从条列,使人无所疑眩,尤微至。世多以段、王、俞、孙为经儒,卒最精者乃在小学,往往近名家者流,非汉世《凡将》、《急就》之侪也。凡戴学数家,分析条理,皆密严瑮,上溯古义,而断以己之律令,与苏州诸学殊矣。
然自明末有浙东之学,万斯大,斯同兄弟,皆鄞人,师事馀姚黄宗羲,称说《礼经》,杂陈汉、宋,而斯同独尊史法。其后馀姚邵晋涵、鄞全祖望继之,尤善言明末遗事。会稽章学诚为《文史》、《校雠》诸通义,以复歆、固之学,其卓约过《史通》。而说《礼》者羁縻不绝。定海黄式三传浙东学,始与皖南交通。其子以周作《礼书通故》,三代度制大定。唯浙江上下诸学说,亦至是完集云。
初,大湖之滨,苏、常、松江,大仓诸邑,其民佚丽。自晚明以来,喜为文辞比兴,饮食会同,以博依相问难,故好浏览而无纪纲,其流风遍江之南北。惠栋兴,犹尚该洽百氏,乐文采者相与依违之。乃戴震起休宁,休宁于江南为高原,其民勤苦善治生,故求学深邃,言直核而无温藉,不便文士。震始入四库馆,诸儒皆震竦之,愿敛衽为弟子。天下视文士渐轻。文士与经儒始交恶。而江淮间治文辞者,故有方苞、姚范、刘大櫆,皆产桐城,以效法曾巩、归有光相高,亦愿尸程朱为后世,谓之桐城义法。震为《孟子字义疏证》,以明材性,学者自是薄程朱。桐城诸家,本未得程朱要领,徒援引肤末,大言自壮。故尤被轻蔑。范从子姚鼐,欲从震学;震谢之,犹亟以微言匡饬。鼐不平,数持论诋朴学残碎。其后方东树为《汉学商兑》,徽章益分。阳湖恽敬、陆继辂,亦阴自桐城受义法。其馀为俪辞者众,或阳奉戴氏,实不与其学相容。夫经说尚朴质,而文辞贵优衍;其分涂自然也。
文士既已熙荡自喜,又耻不习经典,于是有常州今文之学,务为瑰意眇辞,以便文士。今文者:《春秋》,公羊;《诗》,齐;《尚书》,伏生;而排斥《周官》,《左氏春秋》,《毛诗》,马、郑《尚书》。然皆以公羊为宗。始,武进庄存与与戴震同时,独喜治公羊氏,作《春秋正辞》,犹称说《周官》。其徒阳湖刘逢禄,始专主董生、李育,为《公羊释例》,属辞比事,类列彰较,亦不欲苟为恢诡。然其辞义温厚,能使览者说绎。及长洲宋翔凤,最善傅会,牵引饰说,或采翼奉诸家,而杂以谶纬神秘之辞。翔凤尝语人曰:“《说文》始一而终亥,即古之《归藏》也。”其义瑰伟,而文特华妙,与治朴学者异术,故文士尤利之。
道光末,邵阳魏源,夸诞好言经世,尝以术奸说贵人,不遇;晚官高邮知州,益牢落,乃思治今文为名高;然素不知师法略例,又不识字,作《诗、书古微》。凡《诗》今文有齐、鲁、韩,《书》今文有欧阳、大小夏侯,故不一致。而齐、鲁、大小夏侯,尤相攻击如仇雠源一切掍合之,所不能通,即归之古文,尤乱越无条理。仁和龚自珍,段玉裁外孙也,稍知书,亦治《公羊》,与魏源相称誉。而仁和邵懿辰为《尚书通义》、《礼经通论》,指《逸书》十六篇、《逸礼》三十九篇为刘歆矫造,顾反信东晋古文,称诵不衰,斯所谓倒植者。要之,三子皆好为姚易卓荦之辞,欲以前汉经术助其文采,不素习绳墨,故所论支离自陷,乃往往如语。唯德清戴望述《公羊》以赞《论语》,为有师法。而湘潭王闿运并注五经。闿运弟子,有井研廖平传其学,时有新义,以庄周为儒术,说虽不根,然犹愈魏源辈绝无伦类者。
大氐清世经儒,自今文而外,大体与汉儒绝异。不以经术明治乱,故短于风议;不以阴阳断人事,故长于求是。短长虽异,要之皆征其文明。何者?传记通论,阔远难用,固不周于治乱。建议而不仇,夸诬何益?鬼、象纬、五行、占卦之术,以宗教蔽六艺,怪妄!孰与断之人道,夷六艺于古史,徒料简事类,不曰吐言为律,则上世社会污隆之迹,犹大略可见。以此综贯,则可以明进化;以此裂分,则可以审因革。故惟惠栋、张惠言诸家,其治《周易》,不能无捃摭阴阳,其他几于屏阁。虽或琐碎识小,庶将远于巫祝者矣。
……
至清世为疏者,《易》有惠栋《述》,江藩、李林松《述补》,张惠言《虞氏义》。《书》有江声《集注音疏》,孙星衍《古今文注疏》。《诗》有陈奂《传疏》。《周礼》有孙诒让《正义》。《仪礼》有胡培翚《正义》。《春秋左传》有刘文淇《正义》。《公羊传》有陈立《义疏》。《论语》有刘宝楠《正义》。《孝经》有皮锡瑞《郑注疏》。《尔雅》有邵晋涵《正义》,郝懿行《义疏》。《孟子》有焦循《正义》。《诗》疏稍胶,其他皆过旧释。用物精多,时使之也。……
他《易》有姚配中[著《周易姚氏学》],《书》有刘逢禄[著《书序述闻》、《尚书今古文集解》],《诗》有马瑞辰[著《毛诗传笺通释》]、胡承珙[著《毛诗后笺》],探啧达恉,或高出新疏上。若惠士奇、段玉裁之于《周礼》[惠有《礼说》,段有《汉读考》],段玉裁,王鸣盛之于《尚书》[段有《古文尚书撰异》,王有《尚书后案》],刘逢禄、凌曙、包慎言之于《公羊》[刘有《公羊何氏释例》及《解诂笺》、凌有《公羊礼疏》、包有《公羊历谱》]惠栋之于左氏[有《补注》],皆新疏所本也。焦循为《易通释》,取诸卦爻中文字声类相比者,从其方部,触类而长,所到冰释。或以“天元一”术通之,虽陈义屈奇,诡更师法,亦足以名其家。黄式三为《论语后案》,时有善言,异于先师,信美而不离其枢者也。《谷梁传》唯侯康为可观,[著《谷梁礼证》。]其馀大氐疏阔。《礼记》在《三礼》间,故无专书训说。陈乔枞、俞樾并为《郑读考》,江永有《训义择言》,皆短促不能具大体。其他《礼经纲目》[江永著],《五礼通考》[秦蕙田著],《礼笺》[金榜著],《礼说》[金鹗著],《礼书通故》[黄以周著]诸书,博综三《礼》,则四十九篇在其中矣。
清·章炳麟《訄书(重订本)·清儒》
【评】太炎先生纵论有清一代经学,于其中吴、皖、常、浙东诸派,分剖明白。传经名师及当世名著均有所论列,可称详尽。然先生为古文学派大师,对于经今文学难免持门户之见,不无偏颇。其后梁启超氏著《清代学术概论》,力图以学术史关照清世经学,有意冲破今古文藩篱,梁氏之书亦为总论清代经学之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