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窑

2019-12-04 可可诗词网-古代词语典故 https://www.kekeshici.com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毓《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唐·陆羽《茶经》卷中


        【评】 陆羽对唐代一些名窑的瓷器进行的评议,代表了当时部分人对当时瓷器的欣赏观念。
        钱氏有国时,越州烧进。
        《高斋漫录》: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
        王蜀报朱梁信物有金棱碗,致语云:“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则秘色是当时瓷器之名。不然吴越专以此烧进,而王蜀亦取以报梁耶?
        

清·朱琰《陶说》卷二


        柴窑: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姓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
        

明·曹明仲《格古要论》卷五一七


        昔人论柴窑曰,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明·谷应泰《博物要览》


        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此必亲见,故论之如是其真。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绦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
        

清·张应文《清秘藏》卷上《论窑器第六》


        柴世宗时烧者,故曰柴窑。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清·唐英《陶冶图说》


        后周都汴,唐属河南道。考《唐书·地理志》:河南道贡瓷石之器,是其地本宜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唐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当即在其都内。高澹人《宋均窑瓶歌注》云:近人得柴窑碎片,皆以装饰玩具,盖难得而可贵也。王渔洋《香祖笔记》谓:贵人得碗一枚,其色正碧,流光四照。何其幸与?
        

清·朱琰《陶说》卷二


        【评】 这些都是关于柴窑及其瓷器的记述和评论,但是窑址迄今尚未寻到,学术界讨论甚多。许多人说柴窑瓷器的特点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见是当时青瓷中的姣姣者。
        古定器,土脉细。色白而滋润者贵;质粗而色黄者价低。外有泪痕者是真。划花者最佳,素者亦好,绣花者次之。宋宣和、政和间窑最好,但难得成队者。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
        

明·曹昭《格古要论》


        定器有划花、绣花、印花三种,多因牡丹、萱草、飞凤三种。时造式多工巧。
        

明·谷应泰《博物要览》


        定窑……色有竹丝刷纹者曰北定窑,南定窑有花者出南渡后。
        

明·田艺衡《留青日札》


        定窑有光素、凸花三种。以白色为正,白骨而加以泑水,有如泪痕者佳。间有紫色,黑色者不甚珍也。
        

明·张应文《清秘藏》卷上《论窑器》


        定器以北定为贵,北定以政和、宣和间窑为最好。然如东坡《试院煎茶诗》所云:定州花瓷琢红玉,不在宣和、政和前与?且云花瓷,亦非必有花者出南渡后也。又有元朝戗金匠彭均宝者,效定器作折腰样,甚整齐,曰彭窑,时称之为新定。《格古要论》云:土脉细白者,与定器相似,比青口欠滋润,极脆。又《博物要览》:谓新仿定器,如文玉鼎炉、兽面戟耳彝炉,不减定人制法,可以乱真。若周丹泉初烧为佳。爱古者能分别南北定,而又不为后来仿效者所惑,庶几不愧鉴赏家矣。
        

清·朱琰《陶说》卷二


        【评】 这些记载讨论了宋朝名窑定窑产品的种类和产品特色及其演变。
        唐、邓、耀悉有之,而汝为冠。色如哥而深,微带黄。
        

明·田艺衡《留青日札》


        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润,薄,亦甚难得。
        

明·曹昭《格古要论》


        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
        

明·谷应泰《博物要览》


        汝窑,较官窑贡制尤滋润。
        

明·张应文《清秘藏》


        创始无考,元至元间,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最美。窑已久废,但居民间,于地中偶尔掘得,颇以为珍玩焉。
        

明·承天贵《汝州志》卷二


        汝本青器窑,《留青日札》云,色微带黄,《博物要览》云,色卵白,似立异论,然合之可得淡青色也。辨蟹爪纹,如端溪石子辨鸜鹆眼,眼本石病,得此可验真水坑,故曰无纹者尤好。
        

清·朱琰《陶说》卷二


        【评】 上述文献讨论了宋汝窑产品的品种和风格。
        文色上白而薄如纸者,亚于汝,其价亦然。模范极精,油色莹澈,为世所珍。
        

明·田艺衡《留青日札》


        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以上,淡白次之。曲灰色,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宋修内司官窑,宋南渡有邵成章提举,号邵局。袭旧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日内窑,亦曰官窑。
        官窑在杭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紫口,乃器口上仰,釉水流下,比周身较浅,故口露紫痕。此何足贵?惟尚铁足,以他处之土,咸不及此也。
        

明·谷应泰《博物要览》


        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好者与汝窑相类。
        

明·曹昭《格古要论》


        古窑,柴、汝最重,次及官、定。柴汝之器,传世绝少,而官、定犹有存者,非官、定易得也。定有北定、南定,而彭窑亦曰新定。官有旧京,修内司之别,而郊坛下新窑,亦曰官窑。新定不如南定,南定不如北定。旧京官窑为时未久,当以修内司所造为最,新窑为下,其时已有差等。而《博物要览》谓新仿定器,有不减定人制法者,有制作极工不入清赏者。《格古要论》谓官窑器有黑色,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无纹路。《六研斋笔记》谓:南宋馀姚秘色瓷,今人率以官窑目之,不能别白,间见叠出,以乱其真又如此。好事者指某器曰定,某器曰官,安知不为赝鼎所惑也?
        内窑器,叶真《笔衡》云:沉泥为范,极其精致,其妙处当在体质。而世之论者,曰紫口铁足,皮毛之见也。《博物要览》辨之是矣。《五杂俎》云:定、汝难于完璧。宋时宫中所有,率铜钤其口,以是损价。而今之求定、汝者,即以铜钤口为真。骨董家之论古,往往如此。
        

清·朱琰《陶说》卷二


        【评】 文中谈论了官窑,更多的是讨论了官窑的变迁,及其与定、汝窑的区别和比较,众口不一,后人也难定夺。
        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至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浙江通志》


        旧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躁,色亦不好。
        

明·曹昭《格古要论》


        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百圾碎……
        

明《七修类稿续稿》


        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釉不如官窑。
        

明·谷应泰《博物要览》


        【评】 这些文献论述了哥窑产品的特色和地位。但哥窑究竟在那里烧造,尚值得研究。
        龙泉窑,至今温处人称为章窑。
        

明《稗史类编》


        古龙泉窑,今日处器、青器、古青器。土脉细且薄,翠青色者贵。有粉青色者。有一等盆底有双鱼,盆外有铜掇环。体厚者,不甚佳。
        

明·曹昭《格古要论》


        龙泉窑妙者与官哥争艳,但少纹片紫骨耳。器质厚实,极耐摩弄,不易芧篾。
        

明·谷应泰《博物要览》


        古龙泉窑器,土细质厚,色甚葱翠。妙者与官窑争艳,但少纹片,紫骨铁足耳。且极耐摩弄,不易芧篾。第工匠稍拙,制法不甚古雅。有等用白土造器,外涂泑水,翠浅,影露白痕,乃宋人章生所烧。号曰章窑,较龙泉制度更觉细巧精致。
        

明·张应文《清秘藏》卷上《论窑器》


        《稗史类编》论章生一、生二窑云:其色皆青,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而《格古要论》亦云: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古龙泉青器,土脉细且薄,翠青色者贵。曰旧,曰古,盖指生一、生二之所制,原不甚殊也。惟有纹无纹,为兄弟之别。必曰兄所陶色淡,弟所陶质厚,皆非章氏之初也。哥窑在元末新烧,土脉粗燥,色亦不好。龙泉窑在明初移处州府,青色,土垩,火候,渐不及前矣。方密之《通雅》云:假哥窑碎纹不能铁足,铁足则不能声,龙泉不能得其淡,色淡则无声。此亦鉴古之精者也。
        《博物要览》云:官、哥二窑出器,时有窑变,状类蝴蝶、禽鱼、麟豹。于本色釉外,变色或黄或红紫,肖形可爱。火之幻化,理不可解。然窑变时有,尚不足异。《苏东坡集》载《瓶笙诗》,有引云:庚辰八月二十八日,刘几仲饯饮中觞,闻笙箫声,杳杳若在云霄间,抑扬往返,粗中音节。徐而察之,则出于双瓶,食倾乃已。《春渚纪闻》载万延之《瓦缶画冰》云:赴铨都下,铜禁严甚,以十钱市之,代沃盥之用。时当凝寒,注汤頮面。既覆,有馀水留缶,成冰,视之桃花一枝也。明日成双头,牡丹一枝,次日又成寒林满缶,水村竹屋,断鸿翘鹭,宛如图画。后以白金为护,什袭而藏。遇寒则约客张宴以赏之,未尝一同。此二事,幻之又幻矣。
        

清·朱琰《陶说》卷二


        【评】 陈述了对龙泉窑及其青瓷的考证,介绍了龙泉青瓷的特征和鉴定方法。
        色与紫定器相类,体厚而质粗,不甚值钱。宋时有五窑;书公烧者最佳,有白色,有紫色,花瓶大者值数两。小者有花,又有碎器,最佳。相传宋文丞相过此,窑变为玉,遂不烧。
        

明·曹昭《格古要论》


        宋时江西窑器,出庐陵之永和市。有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尤善,号舒娇。其炉瓮诸色,几与哥窑等价。余尝得一盘,一盎,质苍白而光黝,然以注水,经月不变,望之知为古物。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今景德镇陶工,故多永和人,见吉安太守吴炳游记。
        

清·施闰章《矩斋杂记》


        【评】 吉州窑瓷器现在已不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它在宋朝却是一种很有特色的瓷器。它的发展与景德镇的瓷业有一定的联系,这也是值得研究的。
        稍具诸色,光彩太露,有兔丝纹,火焰青。
        

明·田艺衡《留青日札》


        钧州,稍具诸色,光彩太露,器极大。
        

明·王世贞《宛委馀编》


        均州窑,有朱砂红,葱翠青,俗所谓莺歌绿,茄皮紫。红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若墨黑,三者色纯无少变露者为上器。底有一二数目字号为记。猪肝色,火里红,青绿错杂,若无色,皆上三色之烧不足者,非别有此色样,俗即取作鼻涕涎、猪肝等名是可笑耳。此窑,惟种蒲盆底甚佳,其他如坐墩、炉盒、方瓶、罐子,俱以黄沙泥为壤,故器质粗厚不佳。杂物,人多不尚。
        

明·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论窑器》


        此窑惟种菖蒲盆底佳甚,他如坐墩、炉、合、方瓶、罐子,俱黄沙泥坏,故器质不佳。近年新烧,皆宜兴砂土为骨,釉水微似,制有佳者,但不耐用。
        

明·谷应泰《博物要览》


        均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绿,紫若墨色者,次之。色纯,而底有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
        

明·张应文《清秘藏》


        【评】 钧窑是北宋以后继汝窑而兴起的北方最著名的瓷窑。这些文献简单地介绍了钧窑的产品及其分类、鉴定方法。
        古磁器,出河南彰德府磁州,好者与定器相似,但无泪痕,亦有划花、锈花,素者价高于定器,新者不足论也。
        

明·曹昭《格古要论》


        昔属河南彰德府,今属北直隶广平府,称磁器者盖此。又本磁石制泥为坯,陶成所以名也,……在宋代固著,今人讹以陶窑瓷品概呼为磁器,不知另有是种窑。
        

清·兰浦《景德镇陶录》


        【评】 磁州窑属民窑,由唐三彩、贴花剔花发展而来,以黑花白底为其特色,是北方民窑造瓷艺术的一个流派。
        碗盏多��口,色黑而滋润。有黄兔斑、滴珠,大者真,但体极厚,少见薄者。旧建瓷有薄者,绝类宋器。佛象最佳。
        

明·曹昭《格古要论》


        宋时茶尚��碗,以建安兔毫盏为上品,价亦甚高。《留青日札》云:建安乌泥窑,品最下。岂今昔不同耶?然《瓶花谱》以乌泥与龙泉、均州、章生诸窑并重。《博物要览》谓乌泥质粗不,而釉水燥暴,溷入官、哥,今亦传世,则当差肩象、董。《留青日札》最下之品目,未可传信也,因论建窑及此。
        

清·朱琰《陶说》卷二


        【评】 宋建窑即后德化窑。其瓷器发展变化颇大,当时的评价就有不同,这里只作了点滴介绍。
        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土出永春,窑在德化)、徽郡婺源祁门(他处白土陶范不粘,或以扫壁为墁)。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真、开等郡瓷窑所出,色或黄滞无宝光。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浙省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锈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宋、元时龙泉华琉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窑器者即此。
        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此镇从古及今为烧器地,然不产白土。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其土作成方块,小舟运至镇。造器者将两土等分入臼,春一日,然后入缸水澄。其上浮者为细料,倾跌过一缸。其下沉者为中料。既澄之后,以砖砌方长塘,逼靠火窑,以借火力。倾所澄之泥于中,吸干,然后重用清水调和造坯。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七


        【评】 宋应星在文中对景德镇瓷器与其它各窑瓷器进行了比较,一方面看出当时景德镇的瓷器的确是略胜一筹,另一方面也表明宋应星对景德镇瓷器的偏爱。在文中还介绍了景德镇瓷土的来源及其加工。
        德化县白瓷,即今市中博山佛象之类是也,其坯土产程寺后山中,穴而伐之,绠而出之,碓极细滑,淘去石渣,飞澄数过,倾石井中,以漉其水,乃砖填为器。石为洪钧,足推而转之,薄则若窳,厚则绽裂,土性然也。初似贵,今流播多不甚重矣。或谓开窑时,其下多藏白瓷,恐伤地脉,复掩之。
        

明·陈懋仁《泉南杂志》卷上


        【评】 此文简述了德化窑的白瓷及其原料来源与加工。德化瓷器由于瓷土纯白,烧成瓷器细白,尤以佛像之类瓷器为佳品。
        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鬃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至成化间,所烧尚五色炫烂,然而回青未有也。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珰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伪宝、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嗣是阖镇用之,内府亦有输积,而青价稍稍贱矣。嘉靖间,回青虽盛,鲜红土断绝,烧法大不同前。而上忽命烧大缸,围至六七尺,所用土料青料既多,比入火,十无二三完好者。坐是为虚费甚巨,而人莫敢言。穆宗登极,诏发宣德间鲜红样命造,抚臣徐拭力此土已绝,止可采矾红,上姑允之,而加造方器,如匣笥类者甚多。大缸之费既在,而方器之苦复增。盖窑器圆者旋之立就,倏忽若神。独方物即至小,亦须手捻而成,最难完整。供御大率十不能一二,馀皆置之无用,殊可惜也。今上时犹踵二宗之令,且添造棋局矣。棋局如片板,尤难就,而苦不中用,不知何取而为之?盖余为九江分守,鲁督运二缸,亲至其地,故得详颠末云。
        

明·王世懋《纪录汇编》卷二○五


        【评】 介绍了明朝景德镇烧瓷的品种及其演变发展。
        彭器资尚书文集有<送许屯田诗>,曰:“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因官射利疾,众喜君独不。父老争叹息,此事古未有。”注云:“浮梁父老言,自来作知县不买瓷器者一人,君是也。作饶州不买者一人,今程少卿嗣宗是也。”惜乎不载许君之名。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四


        【评】 谈论了早期的景德镇瓷器深受人们喜爱的情景。
        今之秘色磁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比见唐《陆龟蒙集》越器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遣杯。”乃知唐时已有秘色,非自钱氏始。
        

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六


        【评】 这是一段对秘色瓷器的考证。
        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


        【评】 介绍了当时定窑产品的境遇。
        江浙官窑,烧造供上瓷器,其始抟作涂饰,求其精致一也。开窑之日,反复比量,而美恶辨矣。其中有同是质而遂成异质;有同是色而特为异色者,水土所合,人力之巧,不复能与,是之谓窑变。盖数十窑中,千万品而一遇焉,然监窑官见则必毁之,窑变宝珍奇,而不敢以进御,以非可岁供物也。故供上瓷器,惟取其端正合制,莹无疵瑕、色泽如一者耳。噫!物若窳不足道也,物亦实用珍奇为?民间烧瓷,旧闻有一二变者;大者毁之,盏罂小者藏去,鬻诸富室,价与金玉等。夫金玉,物产之英华,圣人贵之。彼磁虽奇,出于所变。大者上之不得用于宗庙朝廷,而下之使人不敢用。不免毁裂,竟同瓦砾。而琐琐者以供富室私玩,奚以变为哉!愿质于司甄陶者,其亦致惜是物否乎。或曰:“是造化之责,吾不得而知也。”
        

明·何孟春《余冬续录摘抄内外篇》卷四


        【评】 文中着重谈论了窑变及当时人们对窑变产品的认识。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