埽工
旧制,岁虞河决,有司常以孟秋预调塞治之物,梢芟、薪柴、楗橛、竹石、茭索、竹索凡千馀万,谓之春料。诏下濒河诸州所产之地,仍遣使会河渠官吏,乘农隙率丁夫水工,收采备用。凡伐芦荻谓之芟,伐山木榆柳枝叶谓之梢,辫竹纠芟为索。以竹为巨索,长十尺至百尺,有数等。先择宽平之所为埽场。埽之制,密布芟索,铺梢,梢芟相重,压之以土,杂以碎石,以巨竹索横贯其中,谓之心索。卷而束之,复以大芟索系其两端,别以竹索自内旁出,其高至数丈,其长倍之。凡用丁夫数百或千人,杂唱齐挽,积置于卑薄之处,谓之埽岸。即下,以橛臬阂之,复以长木贯之,其竹索皆埋巨木于岸以维之,遇河之横决,则复增之,以补其缺。凡埽下非积数叠,亦不能遏其迅湍,又有马头、锯牙、木岸者,以蹙水势护堤焉。
【评】埽工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种用来护岸、堵口、筑坝等的河工建筑物。先秦已有类似埽工的建筑物,称为茨防。埽的名称始见于宋。宋真宗天禧年间(公元1017-1021年)在黄河下游上起孟州(今河南省孟县南),下至棣州(今山东省惠民),两岸已有四十五埽。《宋史·河渠志》所述埽工的制作过程和方法是对埽工的最早具体和全面的描述。
《宋史·河渠志》
【评】埽工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种用来护岸、堵口、筑坝等的河工建筑物。先秦已有类似埽工的建筑物,称为茨防。埽的名称始见于宋。宋真宗天禧年间(公元1017-1021年)在黄河下游上起孟州(今河南省孟县南),下至棣州(今山东省惠民),两岸已有四十五埽。《宋史·河渠志》所述埽工的制作过程和方法是对埽工的最早具体和全面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