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输沙规律

2019-12-04 可可诗词网-古代词语典故 https://www.kekeshici.com

        大司马史张戎言: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成空而稍深。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
        

《汉书·沟洫志》


        【评】张戎首次定性叙述了含沙河流水沙运动特点,提出了水流速度与水流挟沙能力,水流与河床冲淤之间的相关关系。
        河本泥沙,无不淤之理。淤淀之势,常先下流,下流淤高,水行不快,乃自上流低下处决,此其常势也。然避高就下,水之本性,故河流已弃之道自是难复。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论修河第二状》


        [注]①原书注:一作“之”。
        【评】根据高含沙河流泥沙运动的规律,阐述了“河流已弃之道自是难复”的观点,这是北宋治黄“回复故道”与“反对回河”两种治河思想交锋中,反对回河者主要的理论依据。
        或有问于驯曰:“治河之法凡三,疏、筑、浚是也。浚者,挑去其沙之谓也。疏之不可,奚不以浚而惟以筑乎?”驯应之曰:“河底深者六七丈,浅者三四丈,阔者一二里,隘者一百七八十丈,沙饱其中,不知其几千万斛。即以十里计之,不知用夫若干万名,为工若干月日,所挑之沙不知安顿何处?纵使其能挑而尽也,堤之不筑,水复旁溢,则沙复停塞,可胜挑乎?以水刷沙,如汤沃雪。刷之云难,挑之云易,何其愚、何其拗也。”问者曰:“昔人方舟之法,不可行乎?”驯曰:“湍溜之中,舟难维系;而如饴之流,寓坎复盈,何穷已耶?此但可施于闸河,而非所论于黄河也。”
        

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二


        【评】潘季驯认为历代只重治水,不重治沙,提出了治河治沙并重,和束水攻沙的治理方略对明清治黄有很大的影响。
        “黄河清,圣人生”,此史臣之言也。彼盖谓“五百年王者兴”说也,非河渠说也。夫“王者兴”,非臣所当言。而今拘儒每以黄河清为上瑞,误哉!夫黄河,浊者,常也;清,变也,欲其常浊而不清。彼浊者尽沙泥,水急则滚,沙泥昼夜不得停息而入于海,而后黄河常深常通而不决。清则水澄,水泥不复行,不能入海,徒积垫河身,与岸平耳。夫身与岸平,河乃益弱,欲冲泥沙,则势不得去;欲入于海,则积滞不得疏。饱闷逼迫,然后择下地一决以快其势。此岂待上智而后知哉!夫河决矣,饷道败矣,犹贺曰“上瑞”,非迂则愚。故河清,则治河者当被发缨冠而救之。不尔,忧方大耳。故曰:黄河清,变也,非常也;灾也,非瑞也。
        

明·万恭《治水筌蹄》


        【评】根据黄河水沙特性,阐述了缓流落淤的理论,主张束水深河。
        沧州南,一寺立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沈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慎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浮松,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六


        【评】纪昀通过如何寻找河中石兽的一段对话,用非常简洁的语言阐述了河道推移质的运动规律和河床冲淤规律。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