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

2019-12-06 可可诗词网-古代词语典故 https://www.kekeshici.com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疸。
        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怪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


        【评】脉诊以一息五动,用医生呼吸时间考查病人脉数。并且在当时已有“诊虚里”“妊妇脉”“脉得胃气而生,无胃气则死”和其它有关脉诊等方法,这些方法在当时是先进的,有的直使用至今。
        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
        

《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


        五脏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论》


        雀啄连来三五啄,屋漏半日一点落,弹石硬来寻即散,搭指散乱真解索,鱼翔似有一似无,虾游静中跳一跃。寄语医家仔细看,此脉一见休饵药。
        

元·戴起宗《脉诀刊误》附录《怪脉》


        【评】全身脉诊的三部九候是以不同部位动脉,候不同脏腑病状。如果五脏气绝则会出现怪脉等现象。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于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难经集注》卷一


        【评】脉诊独取寸口的中医理论,以上二条为中医界公认的理论根据。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难经集注》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
        

明·李月池《濒湖脉学·四言举要》


        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
        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府。
        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是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
        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手太阴经也,与手阳明为表里,以大肠合为府。
        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足太阴经也,与足阳明为表里,以胃合为府。
        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户。
        

晋·王叔和《脉经》卷一


        【评】中医脉诊以寸口诊法的应用最为普遍,寸口又分为寸、关、尺三部,各有五脏六腑的分部。这里的论述代表了这方面典型的理论。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于手下。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洪脉极大,在指下。一曰浮而大。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一曰漉漉如欲脱。
        数脉,去来促急。一曰一息六七至。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
        紧脉,数如切绳状,一曰转索无常。
        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一曰重按乃得。
        伏脉,极重指按之,著骨乃得。
        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
        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一曰沉浮皆得。
        微脉,极细软,或欲绝,若有若无。
        涩脉,细而迟,往来艰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伹细耳。
        软脉,极软而浮细。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
        缓脉,去来亦迟,小快于迟。一曰浮大而软。
        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结者生,代者死。
        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
        

晋·王叔和《脉经》卷一


        长脉,不大不小迢迢自若,如揭长竿末稍,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
        短脉,不及本位,应指而回,不能满部。
        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


        小脉,形减于常脉一倍,曰小。《脉经》首论脉形二十四种,有细而无小。
        大脉,形加于常脉一倍,曰大。若得病而脉始大,或久病而脉暴大,此为邪盛。
        疾脉,即数也,所谓躁者亦疾也,所谓驶者亦疾也。
        

明·吴昆《脉语》卷一


        【评】脉象的发展由《脉经》的二十四种发展到明代李时珍的二十七种,明代吴昆增加到三十四种,这是比较多的。但实用以二十七种脉象为最普遍。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