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评】阴阳既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中医诊断的总纲,中医诊法有四种主要方法,即望、闻、问、切四者,阴阳总统领之。
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于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之,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评】诊断疾病的原则是以正常人的情况和常数,去测量或察度病人,从而做出判断。几千年前的古人,即是这样做的。
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评】中医诊断疾病的“望、闻、问、切”四种方法,在《难经》中被综合提出来,成为认证的四种基本方法,一直沿用到今。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善乎!神之为义。此死生之本,不可不察也。以脉言之,则脉贵有神。《脉法》曰:脉中有力即为有神。夫有神者,非强健之谓。谓中和之力也。大抵有力不失和缓,柔软中不失有力,此方是脉中之神。若其不及,即微弱脱绝之无力也;若其太过,即弦强真脏之有力也,二者均属无神,皆危兆也。以形证言之,则目光精采,言语清亮,神思不乱,肌肉不削,气息如常,大、小便不脱。若此者,虽其脉有可疑,尚无足虑,以其形之神在也。若目暗睛迷,形赢色败,喘急异常,泄泻不止或通身大肉已脱,或两手寻衣摸床,或无邪而言语失伦,或无病而虚空见鬼,或病胀满而补泻皆不可施,或病寒热温凉皆不可用,或忽然暴病即沉迷烦躁、昏不知人,或一时卒倒即眼闭、口开、手撒、遗尿,若此者虽其脉无凶候,必死无疑,以其形之神,去也。
《脉经》一书,拳拳以诊法示人,而开卷便云观色察形,彼此参伍,以决死生。可见望闻问切,诊家不可忽一。《难经》以切位四诊之末,则知望闻问之间,其病情之大段已得,不过再诊其脉,看病应与不应耳。
【评】精、气、神是我们人身的三宝,任何一种诊法,都要密切注意三宝的盛衰存亡。对神的判断尤为重要。
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者生,失强则死。
【评】中医诊断是通过观察和诊视人体各部的情况,不仅可以区分疾病性质,而且有经验的医生通过诊断来判定生死预后,这种情况在历代文献中是屡见不鲜的。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评】阴阳既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中医诊断的总纲,中医诊法有四种主要方法,即望、闻、问、切四者,阴阳总统领之。
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于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之,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
【评】诊断疾病的原则是以正常人的情况和常数,去测量或察度病人,从而做出判断。几千年前的古人,即是这样做的。
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难经集注》卷四
【评】中医诊断疾病的“望、闻、问、切”四种方法,在《难经》中被综合提出来,成为认证的四种基本方法,一直沿用到今。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
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灵枢经·平人绝谷》
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善乎!神之为义。此死生之本,不可不察也。以脉言之,则脉贵有神。《脉法》曰:脉中有力即为有神。夫有神者,非强健之谓。谓中和之力也。大抵有力不失和缓,柔软中不失有力,此方是脉中之神。若其不及,即微弱脱绝之无力也;若其太过,即弦强真脏之有力也,二者均属无神,皆危兆也。以形证言之,则目光精采,言语清亮,神思不乱,肌肉不削,气息如常,大、小便不脱。若此者,虽其脉有可疑,尚无足虑,以其形之神在也。若目暗睛迷,形赢色败,喘急异常,泄泻不止或通身大肉已脱,或两手寻衣摸床,或无邪而言语失伦,或无病而虚空见鬼,或病胀满而补泻皆不可施,或病寒热温凉皆不可用,或忽然暴病即沉迷烦躁、昏不知人,或一时卒倒即眼闭、口开、手撒、遗尿,若此者虽其脉无凶候,必死无疑,以其形之神,去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二
《脉经》一书,拳拳以诊法示人,而开卷便云观色察形,彼此参伍,以决死生。可见望闻问切,诊家不可忽一。《难经》以切位四诊之末,则知望闻问之间,其病情之大段已得,不过再诊其脉,看病应与不应耳。
清·高鼓峰《医宗已任编》卷一
【评】精、气、神是我们人身的三宝,任何一种诊法,都要密切注意三宝的盛衰存亡。对神的判断尤为重要。
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灵枢经·决气》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灵枢·本神》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者生,失强则死。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
【评】中医诊断是通过观察和诊视人体各部的情况,不仅可以区分疾病性质,而且有经验的医生通过诊断来判定生死预后,这种情况在历代文献中是屡见不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