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
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评】指出噎膈为病与精神因素有关。
一阳发病,……其传为膈。
【评】指出木邪乘土、脾胃受伤,可致膈塞不通。
气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胁苦痛;忧噎者,天阴苦厥逆,心下悸动,手足逆冷;劳噎者,苦气膈,胁下支满,胸中填塞,令手足逆冷,不能自温;食噎者,食无多少,惟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思噎者,心悸动喜忘,目视。此皆忧恚、嗔怒,寒气上入胸胁所致也。
【评】孙氏引《古今录验》之说,对五噎证候作了阐发。
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盖忧思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施化不行。酒色过度则伤阴,阴伤则精血枯涸。气不行则噎膈病于上,精血枯涸则燥结病于下。且凡人之脏气,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而肾为水火之宅,化生之本,今既食饮停膈不行,或大便燥结不通,岂非运化失职,血脉不通之病乎?而运行血脉之权,其在上者,非脾而何?其在下者,非肾而何?
【评】张氏指出噎膈为病主要责之脾肾。两脏,治疗亦应从其入手。
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有五种,总归七情之变,由气郁化火,火旺血枯,津液成痰,痰壅而食不化也。……有因色欲过度,阴火上炎,遂成膈气,宜作死血治,二陈加当归、桃仁、香附、砂仁、白术、沉香、韭汁、姜汁治之。
【评】用化痰行瘀之法治疗本病,颇堪效法,治疗效果亦较为满意。
《素问·通评虚实论》
【评】指出噎膈为病与精神因素有关。
一阳发病,……其传为膈。
《素问·阴阳别论》
【评】指出木邪乘土、脾胃受伤,可致膈塞不通。
气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胁苦痛;忧噎者,天阴苦厥逆,心下悸动,手足逆冷;劳噎者,苦气膈,胁下支满,胸中填塞,令手足逆冷,不能自温;食噎者,食无多少,惟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思噎者,心悸动喜忘,目视。此皆忧恚、嗔怒,寒气上入胸胁所致也。
唐·孙思邈《千金方》卷一六《噎塞》
【评】孙氏引《古今录验》之说,对五噎证候作了阐发。
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盖忧思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施化不行。酒色过度则伤阴,阴伤则精血枯涸。气不行则噎膈病于上,精血枯涸则燥结病于下。且凡人之脏气,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而肾为水火之宅,化生之本,今既食饮停膈不行,或大便燥结不通,岂非运化失职,血脉不通之病乎?而运行血脉之权,其在上者,非脾而何?其在下者,非肾而何?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二一《噎膈》
【评】张氏指出噎膈为病主要责之脾肾。两脏,治疗亦应从其入手。
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有五种,总归七情之变,由气郁化火,火旺血枯,津液成痰,痰壅而食不化也。……有因色欲过度,阴火上炎,遂成膈气,宜作死血治,二陈加当归、桃仁、香附、砂仁、白术、沉香、韭汁、姜汁治之。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卷五《噎膈》
【评】用化痰行瘀之法治疗本病,颇堪效法,治疗效果亦较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