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
燥金虽为秋令,虽属阴经,然异于寒湿,同于火热。
凡秋月燥病,误认为湿治者,操刃之事也。
燥属次寒,感其气者,遵《内经》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辛甘之法,主用香苏散加味,此治秋伤凉燥之方法也。
《内经》云:燥热在上,故秋燥一证,先伤肺津,次伤胃液,终伤肝血肾阴。故《内经》云:燥者润之。首必辨其凉燥、温燥。……总之,上燥则咳,嘉言清燥救肺汤为主药;中燥则渴,仲景人参白虎汤为主药;下燥则结,景岳济川煎为主药;肠燥则膈食,五仁桔皮汤为主药;筋燥则痉挛,阿胶鸡子黄汤为主药。
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为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重。然间有夹暑湿内伏而发,故其病有肺燥脾湿者,亦有肺燥肠热者,以及胃燥肝热者。全在临症者,先其所因,伏其所主,推求其受病之源而已。
【评】上述几家指出秋燥病有温燥、凉燥之分,及辨证施治之法,切合临床实用。
《素问·气交变大论》
燥金虽为秋令,虽属阴经,然异于寒湿,同于火热。
凡秋月燥病,误认为湿治者,操刃之事也。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卷四《秋燥论》
燥属次寒,感其气者,遵《内经》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辛甘之法,主用香苏散加味,此治秋伤凉燥之方法也。
清·沈明宗《燥病论》(《重订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内经》云:燥热在上,故秋燥一证,先伤肺津,次伤胃液,终伤肝血肾阴。故《内经》云:燥者润之。首必辨其凉燥、温燥。……总之,上燥则咳,嘉言清燥救肺汤为主药;中燥则渴,仲景人参白虎汤为主药;下燥则结,景岳济川煎为主药;肠燥则膈食,五仁桔皮汤为主药;筋燥则痉挛,阿胶鸡子黄汤为主药。
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为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重。然间有夹暑湿内伏而发,故其病有肺燥脾湿者,亦有肺燥肠热者,以及胃燥肝热者。全在临症者,先其所因,伏其所主,推求其受病之源而已。
清·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第八章《秋燥伤寒》
【评】上述几家指出秋燥病有温燥、凉燥之分,及辨证施治之法,切合临床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