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鞭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或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易主之。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评】这里把“六经”作为辨证的纲领和施治的准则,从而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又一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实际临床意义。
《素问·热论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鞭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汉·张仲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或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易主之。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评】这里把“六经”作为辨证的纲领和施治的准则,从而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又一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实际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