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黑子
石氏曰:日中有立人之象。
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一六五年)日中有王字。
【评】我国古代对太阳黑子的观察,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上面的纪事说明了这一点。
河平元年,三月乙①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注]①乙:查汉成帝河平元年三月无乙未,疑为三月己未之误。
【评】这是公元前28年的太阳黑子的记录,它记录了黑子出现的日期,黑气的形状、大小和位置。这就是说中国古代非但有世界公认的最早的黑子记录,而且就其数量和质量而言,也是首屈一指的。据统计,史志约有二百三十四次黑子记录,这些既有准确的日期,又有黑子的形状、大小、位置以至变化情况的纪事,为现代研究黑子机制、活动周期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们是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
太和二十三年十二月甲申,日中有黑气,大如桃。
宁康元年十一月己酉,日有黑子,大如李。
中平四年三月丙申,黑气大如瓜,在日中。
宁康二年三月庚寅,日中有黑子二枚,大如鸭卵。
宣和二年五月乙酉,日中有黑子,大如枣。
永嘉五年三月庚申,日散光如血下流,所照皆赤,日中有若飞燕者。
元和十年正月辛卯,日外有物如鸟。
绍兴三十年八月庚午,日中有黑子,状如人。
【评】我国古代对太阳黑子形状的描述,大体分三类:第一类圆形,如桃、如李、如栗和钱等;第二类椭圆形,如鸡、鸭、鹅卵,如瓜,如枣;第三类不规则形,如飞燕飞鹊、如人,如鸟。这三类实际代表黑子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的三种不同形态,刚出现为圆形,之后为椭圆形,这可能双极黑子。第三类显然是大的黑子群。我们从古代这三个类型黑子记录的日期间隔,求出太阳黑子出现的周期,得到与近代的统计颇为一致的结论。
政和二年四月辛卯,日中有黑子,乍二乍三,如栗大。
崇祯十一年十一月癸亥,日中有黑子及黑青白气。日入时,日光摩荡如两日。
【评】黑子出现到一段时间后,就会分裂成两或三个黑子,现代天文学将在前面的叫前导黑子,后面的叫后随黑子。前导黑子还会增大,后随黑子还会分裂,比前导黑子先消失。这种分裂现象就是现代用望远镜也是不容易看到的。可我们的祖先居然能用肉眼观察出来,并记录下来,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崇祯十二年二月庚子,日旁有红白丸,又白芒黑气交掩,日光摩荡。
【评】太阳黑子周围特别明亮,这就是所谓白斑。一般这种现象肉眼是不容易看到的,但我国古代天文家却看到了,这说明他们的观测是相当细致准确的。天启四年正月癸未,日赤无光,有黑子二、三荡于旁,渐至百许,凡四日。
【评】这里把太阳黑子发生时的变化与期限都完整地记载下来了。这样的纪事对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乌见者,双乌见者,入斗者,乌动者,黑气若一若二至四、五者,有黑气。
【评】乌见者,应是指一个黑子活动周期开始时,日面上存在一个半影黑子的情形;双乌见者,则是日面上存在的双极黑子;入斗者,是指双极黑子形态发生变化,若即若离,好象双乌争斗;乌动者,应是这种变化激烈,结构十分复杂时的逼真描述;黑气若一、二、三、四、五者,应指黑子的分裂现象;黑气者,应是黑子将要消失时的景象。古人将黑子按不同形态分成六类,它基本符合现代观测到的黑子群发展过程。与西方近代提出的黑子群苏黎士分类法基本相似。
唐·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卷六
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一六五年)日中有王字。
《册府元龟》卷二二《符瑞一》
【评】我国古代对太阳黑子的观察,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上面的纪事说明了这一点。
河平元年,三月乙①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汉书·五行志下》
[注]①乙:查汉成帝河平元年三月无乙未,疑为三月己未之误。
【评】这是公元前28年的太阳黑子的记录,它记录了黑子出现的日期,黑气的形状、大小和位置。这就是说中国古代非但有世界公认的最早的黑子记录,而且就其数量和质量而言,也是首屈一指的。据统计,史志约有二百三十四次黑子记录,这些既有准确的日期,又有黑子的形状、大小、位置以至变化情况的纪事,为现代研究黑子机制、活动周期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们是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
太和二十三年十二月甲申,日中有黑气,大如桃。
《魏书·天象志》
宁康元年十一月己酉,日有黑子,大如李。
《晋书·天文志》
中平四年三月丙申,黑气大如瓜,在日中。
《后汉书·五行志》
宁康二年三月庚寅,日中有黑子二枚,大如鸭卵。
《晋书·天文志》
宣和二年五月乙酉,日中有黑子,大如枣。
《宋史·天文志》
永嘉五年三月庚申,日散光如血下流,所照皆赤,日中有若飞燕者。
《晋书·天文志》
元和十年正月辛卯,日外有物如鸟。
《新唐书·天文志》
绍兴三十年八月庚午,日中有黑子,状如人。
《宋史·天文志》
【评】我国古代对太阳黑子形状的描述,大体分三类:第一类圆形,如桃、如李、如栗和钱等;第二类椭圆形,如鸡、鸭、鹅卵,如瓜,如枣;第三类不规则形,如飞燕飞鹊、如人,如鸟。这三类实际代表黑子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的三种不同形态,刚出现为圆形,之后为椭圆形,这可能双极黑子。第三类显然是大的黑子群。我们从古代这三个类型黑子记录的日期间隔,求出太阳黑子出现的周期,得到与近代的统计颇为一致的结论。
政和二年四月辛卯,日中有黑子,乍二乍三,如栗大。
《宋史·天文志》
崇祯十一年十一月癸亥,日中有黑子及黑青白气。日入时,日光摩荡如两日。
《明史·天文志》
【评】黑子出现到一段时间后,就会分裂成两或三个黑子,现代天文学将在前面的叫前导黑子,后面的叫后随黑子。前导黑子还会增大,后随黑子还会分裂,比前导黑子先消失。这种分裂现象就是现代用望远镜也是不容易看到的。可我们的祖先居然能用肉眼观察出来,并记录下来,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崇祯十二年二月庚子,日旁有红白丸,又白芒黑气交掩,日光摩荡。
《明史·天文志》
【评】太阳黑子周围特别明亮,这就是所谓白斑。一般这种现象肉眼是不容易看到的,但我国古代天文家却看到了,这说明他们的观测是相当细致准确的。天启四年正月癸未,日赤无光,有黑子二、三荡于旁,渐至百许,凡四日。
《明史·天文志》
【评】这里把太阳黑子发生时的变化与期限都完整地记载下来了。这样的纪事对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乌见者,双乌见者,入斗者,乌动者,黑气若一若二至四、五者,有黑气。
唐·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卷六引《太公阴秘》
【评】乌见者,应是指一个黑子活动周期开始时,日面上存在一个半影黑子的情形;双乌见者,则是日面上存在的双极黑子;入斗者,是指双极黑子形态发生变化,若即若离,好象双乌争斗;乌动者,应是这种变化激烈,结构十分复杂时的逼真描述;黑气若一、二、三、四、五者,应指黑子的分裂现象;黑气者,应是黑子将要消失时的景象。古人将黑子按不同形态分成六类,它基本符合现代观测到的黑子群发展过程。与西方近代提出的黑子群苏黎士分类法基本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