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酸

2019-12-07 可可诗词网-古代词语典故 https://www.kekeshici.com

        绿矾五斤(多少任意),硝五斤,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将二味同研细,听用。次用铁作锅,约盛药外尚有空,锅口稍敛以承过筒,另用内外有油[釉]大坛一具,约乘[盛]四、五十斤者则不裂。以玻璃或瓷器为过筒,一端合于锅口,一端合于坛口。铁锅置炭炉上,坛中加水如所损绿矾之数,如矾折一斤则加水一斤也。次以过筒接锅、坛二口,各用盐泥固济。锅下起火,初四刻用文火,渐加武火,满二十四刻,灭火。取起冷定,开坛则药化为水,而锅亦坏矣。用水入五金皆成水;惟黄金不化水中,加盐则化。化过它金之水,加盐则复为砂,沉于底;惟黄金不能成砂,欲成砂必以酒靛[点]之。……强水用过无力,或有它物杂之,仍用前之器制,则复为水,滓留于锅矣。盛水坛下宜置一缸,恐一时迸破,水犹在缸也。
        

明·徐光启《徐光启手迹》


        [注]①强水:硝酸(HNO3),徐光启的这个手稿题为“造强水法”。
        【评】这是“强水”这个名词首次见于我国文献,是关于欧洲传入无机酸知识的最早记载。
        水:有者,剪银块投之,则旋而为水。倾之盂中,随形而定。复取硇水归瓶。其取硇水法,以琉璃窑烧一长管,以炼砂,取其气。道未公为予言之。
        

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


        [注]① 水:方以智《通雅》卷四十八引孙愐云:“硇砂一作,即今硇砂。”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一水部强水条载:“水即强水也,特古今异名耳”。②道未公:汤若望。
        【评】方以智关于无机酸知识的记载与徐光启的记录时间接近,可是徐光启的记录在埋没了三百年后才被发现,而方以智的记载在《物理小识》问世后即很受人重视,如赵学敏就转录了方氏的这段记载。
        强水,西洋人所造,性最猛烈,能蚀五金。王怡堂先生云:其水至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漏,惟玻璃可盛。西人造强水之法,药止七味,入罐中熬炼,如今之取露法,旁合以玻璃瓶而封其隙,下以文武火叠次交炼,见有黑气入玻璃瓶中,水亦随气滴入,黑气尽,药乃成矣。此水性猛烈,不可服食。西人凡画洋画,必须镂板于铜上者,先以笔画铜,或山水人物,以此水渍其间一昼夜,其渍处铜自烂,胜于雕刻。高低隐显,无不各有肖其妙,铜上有不欲烂处,先用黄蜡护之,然后再渍,俟一周时,看铜有烂痕,则以水洗去强水,拭净蜡迹,其铜板上画已成。绝胜镌镂,且易而速云,入药取其气用。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一


        [注]①取露法:蒸馏法。
        【评】赵学敏此处介绍了强水的性能、制法及应用,但没有具体指出所需原料。此为强水一物,再度出现于我国文献记载。这段记载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磺强水(又名火磺油),制法有二。一用磁罂一个,罂颈镶以长玻璃筒,内青矾于罂中,以火煏之,即有磺强水由玻璃筒渗出。又法以铅作一密炉,炉底贮以清水,焚硝、磺于炉中,使硝、磺之气坠入水。然后将水再行蒸炼,一如蒸酒甑油之法。务使水汽尽行升散。则所存者,是为磺强水矣。其质如油,以清而无色为贵。味极酸辛,力能伤肉烂物。
        

合信《博物新编》初集


        [注]①磺强水:硫酸。
        【评】此处所介绍的第二种造磺强水之法,实际上就是英国罗巴克(John Roebuck,1718—1794)在1746年发明的“铅室法”。合信(英)是把这种方法介绍到我国之第一人。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