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忍为国
忍: 容忍。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克制、忍让。语出《左传·昭公元年》:“鲁以相忍为国也,忍其外不忍其内,焉用之?”
公元前541年春,楚、晋、齐、鲁、宋、卫、陈、蔡、郑、许、曹等诸侯国会盟于虢(中国周代诸侯国名)。恰在这时,鲁国的季武子攻打莒国,占领了郓地。莒人到盟会上告状。楚国代表公子围对晋国代表赵武说:“寻求弭兵(平息战争)之盟还未结束,鲁国就攻打莒国,这真是对盟约的亵渎,请将鲁国的代表叔孙豹杀了。”晋国代表赵武不同意,经过对叔孙豹的了解和对其他国家代表做工作,最后说服楚国代表,赦免了叔孙豹。
叔孙豹遭此一劫,心里对季武子憋着一肚子火。在他回国后,季武子约曾夭一起去慰问他。从早上到中午,叔孙豹都不接见。曾夭对叔孙豹家臣曾阜说:“从早上一直等到中午,我们已经知罪了啊!鲁国从来是用相互忍让来治理国家(以相忍为国)的,能够在国外忍让,而不能对内忍让,这又何必呢?”曾阜说:“叔孙豹能几个月在外,你们从早上到现在(时间不长),又何妨呢?”说完,曾阜进去对叔孙豹说:“现在可以出去见他们了。”叔孙豹指着屋柱子说:“虽然讨厌这个(实比喻季武子,他是鲁国栋梁之材),难道可以去掉吗?”于是出来接见了季武子。
“相忍为国”即由此而来,指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作出一定的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