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
成竹: 现成完整的竹子。画竹前竹子的完整形象已在胸中。此语由宋代文学家苏轼和晁补之赞扬同时代画家文与可潜心画竹的话引申而来。
史载,文与可一生爱竹成痴,也画竹入迷。文与可在其家中满种爱竹,以便随时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为的就是能画好竹子的各种形态。各种竹子的生动形象深植于他的脑海中。所以当文与可画竹时,他总是能做到一挥而就,画出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竹子。因此,他的墨竹在墨竹界享有盛誉。苏轼在回忆文与可的文章《文与可画筼筜谷堰竹记》中,介绍文与可所论,即竹子从开始萌生的那一寸起,直至高达十余寻(一寻等于八尺),始终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我们画竹要是分割、刻板地对待,怎么能画出生动的竹子呢?“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反复酝酿,直至所构思的内容、形象已经非常具体,才落笔摹描,把心中的形象追画下来。
晁补之在他的《赠文潜甥杨克——学文与可画竹求诗》有两句道:“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即由苏、晁二人上述诗文而来。现用来比喻在处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打算,所以做起来非常顺利,容易成功。
又作“成竹在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