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
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的品质能力的好坏。语出《韩非子·显学》:“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述孔子的这段话时,将“以容取人”改作“以貌取人”。
春秋时,孔子的学生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年龄比孔子小39岁。子羽相貌丑陋,不受孔子的重视。但受业以后,子羽却很有成就,跟从他的弟子有300多人,在诸侯国中颇有名望。后来,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游做武城宰,把武城治理得极好,百姓称赞,市井繁荣。子羽也在武城做官,他正直循礼,没有公事,从不去找自己的上司。他和子游本是同学,但从不拉关系,也不结交其他官员。孔子得知这些情况后,感慨地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是说: 拿说话的动听与否判断人,是我对宰予所犯的错误;拿面貌的美丑来衡量人,是我在子羽身上犯下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