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鹬: 一种细长嘴的水鸟。蚌: 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典出《战国策·燕策二》。
战国时,苏代听说赵国将要攻打燕国,便替燕国到赵国去劝阻。苏代见赵惠文王时,讲了这样一段话:“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意思是: 我从燕国来赵国的路上,经过易水(今河北省的一条河)时,看到一个蚌在晒太阳,正巧飞来一只鹬鸟去啄蚌肉。蚌马上合拢蚌壳,将鹬鸟的长嘴紧紧地夹住。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晒死。”蚌回答道:“我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会被憋死。”双方都互不相让。这时来了一个打鱼的人,就把它们都捉了起来。现在你们赵国想攻打燕国,一旦打起来,必会长久相持不下,这样黎民百姓将会被搞得穷困不堪。到那时,我担心西方强大的秦国就会像那位打鱼人一样,毫不费力地把你们两国收拾掉。望大王您深思熟虑。赵王听后,放弃了攻打燕国的决定。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一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