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错
铸: 铸造。错: 本指锉刀,这里借指错误。铸错即造成错误之意。源自《资治通鉴·唐昭宣帝天祐三年》。
唐朝末年,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中央政权衰落,节度使割据一方。当时天雄节度使罗绍威统治魏博一带(今山东、河北、河南一带的部分地区)。魏博地方的都指挥使田承嗣招募了八千精兵,建立了地方武装“牙军”。这支牙军为所欲为,横行霸道,使罗绍威受到威胁。
于是罗绍威请亲家朱全忠来帮助他消灭牙军。朱全忠原名朱温,曾参加黄巢起义,后背叛投降,反过来镇压义军,被唐僖宗封为宣武节度使,赐名全忠。
朱全忠痛快地答应了罗绍威的请求,并与罗绍威里应外合一举消灭了牙军。然而,牙军被消灭之后,朱全忠的部队却以功臣自居,久居魏博,向地方上索要无度。才半年时间,就宰杀牛、羊、猪等70万头,耗费粮食70余万担,还让罗绍威“赠送”白银近百万两。当朱全忠离开魏博时,地方上的积蓄已被榨取一空。
此时罗绍威后悔地说:“合六州四十三县铁(当时魏博所辖的州县),不能为此错也!”意思是把六州43个县的铁集中起来,也不能铸成这样大的错刀啊!这句话一语双关,说自己犯了大错。
后来就由此形成了“铸错”一词,人们把犯了错误,做了错事,都称为“铸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