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该词见于《三国志·蜀志·杨戏传》:“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晋书·食货志》载:“(汉)桓帝不能作家,曾无私蓄。”说明自三国至晋代“作家”都是指“治家”。汉桓帝登基前甚为清贫,因不善治家,才弄得无私蓄。
“作家”一词变成现在的意义是在唐代。据北宋李昉等人编纂的《太平广记》卷二五五载:“唐宰相王玙好与人作碑志。有送润毫(酬金)者,误叩右丞王维门。维曰:‘大作家在那边。’”语出于王维之口,传播很快,唐宋时期对在文学艺术上成绩昭著者称“作家”便源于此。明代诗人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唐之盛时,称作家在选列者,大抵多秦晋之人也。”这说明盛唐时选列出来的“作家”以陕西(秦)、山西(晋)人居多。从古今词义的变化来看,“作家”与“作者”的小小区别在于成就和资历上。今人也有许多名家在自己作品问世时,愿把“作者”二字署在姓名前以视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