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鼓

2019-05-26 可可诗词网-文化典故 https://www.kekeshici.com

        大家都晓得,苗家有个传统的“祭鼓”节日,分十三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隆重得不得了。“祭鼓”是以“疆略”为单位举行的大规模祭祀活动。一个“疆略”是一个始祖传下来的血族兄弟,共同敬奉一个“祖宗的灵魂都住在里头”的木鼓。所以,祭鼓其实就是祭祖。
        祭鼓仪式,要先放牛打架(角斗),然后才宰杀敬供。如果是一个上千户人家的大“疆略”祭鼓,那么,斗牛的场面和气派就非常之大了。按古规古理,每家都得买一头水牯牛参加角斗和敬供,因为除了祭大家共同的一个始祖外,还各家祭各家历代的祖先。当然,规定是规定,可是会斗的水牯牛特别贵,少数富有的人家才买得起,一般都是几户或十几户合买一头;那些买不起斗牛的人家,割点牛肉来参加敬供也算数的。虽然这样,上千户的大“疆略”祭鼓,少说也有上百头牛。这上百头水牯牛一对一对地角斗起来,真叫人看也看不赢。所以,一个“疆略”祭鼓,别的“疆略”都喘气巴哈地赶去看,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祭鼓期间,按风俗,不论是来庆贺的亲友,或是来看斗牛的生客,或是过路的商贩,通通被邀请留下,一个也不准走,人越多,主人脸上越光彩。
        


        就这样,成千上万的人,日日夜夜在一起庆贺,尽欢而散。
        这祭鼓节是怎么兴起来的呢?说来还是个蛮有味道的故事。
        很古很古以前,姜央(传说中人类的祖先,又叫姜固娄)从蝴蝶妈妈的十二个蛋里孵出来以后,打败雷、龙、虎,夺得天下,开田开土,繁衍子孙。不知过了多久,有一年,地方忽然发生瘟疫,人死得多;又一年,天下大旱,颗粒无收。姜央认为这是因为没有祭祖,祖宗生气降的灾。姜央决定祭祖,祭他的蝴蝶妈妈,祈祷降福子孙。
        最初祭祖用蚂蚱,祭了九回都不好。后来,改用竹鹨,竹鹨很高兴。水牯牛知道了,自己跑来对姜央说:“我是真正的水牯牛,祭祖是我的事!”竹鹨不服气,同牯牛争起来,吵了九天九夜。竹鹨说:“是我先来的嘛,主人请我没请你!”水牯牛问:“你雄棒还是我雄棒?”竹鹨说:“你那个笨样子有哪雄棒?”牯牛说:“我头上两角撑着天,身后一尾扫大地;我身子像山包,威武雄壮;我斗架碰角‘砰嘭’响,祖先看见心欢畅。你有啥让祖先高兴呢?”竹鹨哑口无言。姜央笑呵呵说:“好罗好罗!水牯牛雄棒,我要水牯牛祭祖。”竹鹨说:“不要我祭祖,哼!我把竹根儿都吃了,竹子再也长不起来,看你祭祖!”据说竹鹨啃竹根就是这样来的。
        有了牯牛,姜央带人们上山砍树造鼓去了,牯牛留给个老太婆牧放,水牯牛下田吃草,误踩断了几窝蓝靛苗苗,老太婆狠抽它几大鞭。水牯牛寒心地说:“我是来为你们祭祖的,你就这样对待我呀!嗨,我走我的。”
        姜央回来以后,得知牯牛生气跑掉了,又不晓得上哪儿去找,急得要死。姜央知道牛虻能跟踪水牯牛的气味,便请牛虻带他去找。牛虻带姜央顺着大河东流的方向找到大海里去了,看见水牯牛和一条龙并排站在一起,样子差不多,分不出来哪个是哪个,姜央发起愁来,牛虻说:“这不要紧,看我的。”它飞过去用自己像绣花针一样的铁嘴,分别在两个的腿上猛蜇一下。龙没有感觉,照旧站着不动。可是,牯牛给蜇痛了,又踢腿,又扬尾巴扑打牛虻。姜央见了,才知道这是他的水牯牛,向它道了歉,又把它请回来。走到半路,天太热了,水牯牛不肯走了,姜央请乌云来遮荫;爬大坡的时候,水牯牛太累了,要下烂泥田里去躺一下歇歇;来到村边的时候,千人万众都来迎接。水牯牛滚了一身泥,难看得很,不好意思走来了。姜央叫姑娘们挑水来给它洗去了污泥,还用桐油涂抹一遍,打扮得浑身乌黑油亮了,它才肯走过来;快进寨子了,水牯牛又说它没啥穿戴,姜央叫大家拿鸡鸭挂在它脖子上和牛角上,它才又欢欢喜喜走进寨来。
        牯牛请回来了,木鼓也造好了,姜央要祭祖了。他自己作鼓头,请固迪老人作巫师,祭奠他的蝴蝶妈妈。传说,这回祭祖之后,祖宗高兴,收去瘟疫,普降雨露,年年丰收,岁岁太平。姜央很高兴,便订下规约:“从今以后,每隔十三年祭祖一次。”
        姜央老人订下的古规,后代儿孙代代相传,便成了风俗。
        苗家祭祖,最初祭“蝴蝶妈妈”;后来便祭到姜央;再后来就祭到各代祖宗。年代越往后,要祭的祖先就越多,祭祀的场面和气派也就越大。
        传说,蝴蝶妈妈是枫树心生出来的,枫树便是她的老家。所以,苗家尊崇枫树。由于蝴蝶妈妈死后回到枫木老家里去,这又成了苗族的风俗:人死后灵魂要送回老家去才能得到安息。安葬后,由巫师唱一首长拉拉的引路歌《焚巾曲》,一边焚烧死者生前的衣物,交给他带走;一边唱歌引导他的灵魂,沿着从前迁徙过来的路线,一步步回到从前的老家去。最后送回到蝴蝶妈妈和远祖姜央在的地方才算完。
        既然祖宗的老家是在树心里头,木鼓就是象征祖宗安息的地方,后来,祭祖便成了祭鼓。祭鼓又因为少不了杀牛敬供,所以这一祭祀活动,苗家叫“祭鼓吃牛”。
        本来兴十三年祭一次鼓的,后来或由于子孙兴旺,生活富裕,或由于逢灾荒年成,人们便自然联想到是祖宗的恩赐或惩罚,大家便自动提前祭鼓。因此,后来才有十三年一大祭和六、七年一小祭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