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道教洞天福地传说典故

2019-05-28 可可诗词网-文化典故 https://www.kekeshici.com

        

洞天福地——它的意义和所在

道教徒的信仰之一就是得道成真,出世成仙。《五岳山名图》说: “性命魂神之所 属,皆有理所。” 理所就是 “仙境” 。“仙境” 在天上,即三十六天,也在海中,在岛 上,即十洲三岛。到了隋唐时代,将幽远的名 山洞府称为 “洞天福地” 。仙者,小隐隐市 朝,大隐隐山林。若想修德养性、了道登仙, 就要远离尘世、遁居山林,择人迹罕至,幽深 僻远的名山洞穴为潜隐默修之理想归宿。这些 名山和洞穴,大多是往昔高道、名士炼养栖止 之处,山迹神说颇多,世人则以为通天之境, 祥瑞多福,遂名之为 “洞天福地” 。后世道 士,隐修于此,兴宫筑观,期荫仙风而道圆 融。今之 “洞天福地” ,因其名山形胜,又成 为人们游憩赏览的佳境胜地。

道教以为,神仙所居之名山洞穴,总有 “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 、“七十二 福地” 。

十大洞天,太上曰: “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

第一王屋山洞,号小有清虚天,在山西阳城。

第二委羽山洞,号大有空明天,在浙江黄岩。

第三西城山洞,号太玄总真天,不详所在,有在四川崇庆县之说。

第四西玄山洞,号三玄极真洞天,不详所在,有在陕西安康之说。

第五青城山洞,号宝仙九室洞天,在四川灌县。

第六赤城山洞,号上清玉平洞天,在浙江天台。

第七罗浮山洞,号朱明辉真洞天,在广东增城。

第八句曲山洞,号金坛华阳洞天,在江苏句容。

第九林屋山洞,号龙神幽虚洞天,在江苏吴县。

第十括苍山洞,号成德隐玄洞天,在浙江仙居。

三十六小洞天,太上曰: “其次三十六小洞天,在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统治之处 也。”

第一霍洞山洞,名霍林洞天,在福建宁德。

第二东岳太山洞,名蓬玄洞天,在山东泰安。

第三南岳衡山洞,名朱陵洞天,在湖南衡山。

第四西岳华山洞,名总仙洞天,在陕西华阴。

第五北岳常山洞,名总玄洞天,在河北曲阳。

第六中岳嵩山洞,名司马洞天,在河南登封。

第七峨嵋山洞,名虚陵洞天,在四川峨嵋。

第八庐山洞,名洞灵真天,在江西九江。

第九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在浙江上虞。

第十会稽山洞,名极玄大元天,在浙江绍兴。

第十一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在陕西郿县。

第十二西山洞,名天柱宝极玄天,在江西新建。

第十三小沩山洞,名好生玄上天,在湖南醴陵。

第十四潜山洞,名天柱司玄天,在安徽潜山。

第十五鬼谷山洞,名贵玄司真天,在江西贵溪。

第十六武夷山洞,名升真化玄天,在福建崇安。

第十七玉笥山洞,名太玄法乐天,在江西永新。

第十八华盖山洞,名容成大玉天,在浙江永嘉。

第十九盖竹山洞,名长耀宝光天,在浙江黄岩。

第二十都峤山洞,名宝玄洞天,在广西容县。

第二十一白石山洞,名秀乐真天,在广西郁林,也有在安徽含山之说。

第二十二勾漏山洞,名玉阙宝圭天,在广西北流。

第二十三九嶷山洞,名朝真太虚天,在湖南宁远。

第二十四洞阳山洞,名洞阳隐观天,在湖南浏阳。

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在江西修水。

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名大酉华妙天,在湖南沅陵。

第二十七金庭山洞,名金庭崇妙天,在浙江嵊县。

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名丹霞天,在浙江杭州,也有在江西南城之说。

第二十九仙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在浙江缙云。

第三十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鹤天,在浙江青田。

第三十一钟山洞,名朱日太生天,在江苏南京。

第三十二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江苏句容。

第三十三紫盖山洞,名紫玄洞照天,在湖北当阳。

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名天盖涤玄天,在浙江临安。

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名白马玄光天,在湖南桃源。

第三十六金华山洞,名金华洞元天,在浙江金华。

七十二福地,太上曰: “其次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 间多得道之所。”

第一地肺山,在江苏句容。

第二盖竹山,在浙江衢县,也有在江西临海之说。

第三仙磕山,在浙江永嘉。

第四东仙源,在浙江黄岩。

第五西仙源,在浙江黄岩。

第六南田山,在浙江青田。

第七玉溜山,无考。

第八清屿山,无考。

第九郁木洞,在江西峡江,也有在江西永嘉之说。

第十丹霞洞,在江西南城。

第十一君山,在湖南洞庭湖中。

第十二大若岩,在浙江永嘉。

第十三焦源,在福建建阳。

第十四灵虚,在浙江天台。

第十五沃洲,在浙江新昌。

第十六天姥岑,在浙江新昌。

第十七若耶溪,在浙江绍兴。

第十八金庭山,别名紫微山,在安徽巢县,也有在浙江嵊县之说。

第十九清远山,在广东广州。

第二十安山,无考。

第二十一马岭山,在湖南郴县。

第二十二鹅羊山,在湖南长沙。

第二十三洞真墟,在湖南长沙。

第二十四青玉坛,在湖南衡山。

第二十五光天坛,在湖南衡山。

第二十六洞灵源,在湖南衡山。

第二十七洞宫山,在福建政和。

第二十八陶山,在浙江瑞安。

第二十九三皇井,在浙江平阳。

第三十烂柯山,在浙江衢县。

第三十一勒溪,在福建建阳。

第三十二龙虎山,在江西贵溪。

第三十三灵山,在江西上饶。

第三十四泉源,在广东增城。

第三十五金精山,在江西宁都。

第三十六閤皂山,在江西青江。

第三十七始丰山,在江西丰城。

第三十八逍遥山,在江西南昌。

第三十九东白源,在江西丰新。

第四十钵池山,无考。

第四十一论山,在江苏丹阳。

第四十二毛公坛,在江苏吴县。

第四十三鸡笼山,在安徽和县。

第四十四桐柏山,在河南桐柏。

第四十五平都山,在四川丰都。

第四十六绿罗山,在湖南桃源。

第四十七虎溪山,在江西彭泽。

第四十八彰龙山,在湖南澧县。

第四十九抱福山,在广东连山。

第五十大面山,在四川灌县。

第五十一元晨山,在江西都昌。

第五十二马蹄山,在江西鄱阳。

第五十三德山,在湖南常德。

第五十四高溪兰水山,在陕西兰田。

第五十五兰水,在陕西兰田。

第五十六玉峰,在陕西西安。

第五十七天柱山,在浙江余杭。

第五十八商谷山,在陕西商县。

第五十九张公洞,在江苏宜兴。

第六十马悔山,在浙江天台。

第六十一长在山,在江苏宜兴。

第六十二中条山,在山西虞乡。

第六十三茭湖鱼澄洞,在浙江余姚。

第六十四绵竹山,在四川绵竹。

第六十五泸水,无考。

第六十六甘山,无考。

第六十七��山, 在四川广汉。

第六十八金城山,在湖南新宁。

第六十九云山,在湖南武冈。

第七十北邙山,在河南洛阳。

第七十一卢山,在福建连江。

第七十二东海山,在江苏东海。

五土之主——嵩山和中岳庙

中岳嵩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它横卧中原,峰峦迭嶂,气势雄伟。山分东 西两支,东为太室,西为少室,两山各有三十六峰。山中处处有仙踪圣迹,像 “遇圣 峰” 、“会仙峰” 、“鬼谷宅” 、“白鹤观” 、“仙游门” 、“崇福宫” 等。

中岳庙,座落在嵩山东麓,西距河南省登封县城八里。原名 “太室祠” ,始建于 秦。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中岳,命祠官增其旧制。东汉安帝元初五年 (公元118年),增建“太室阙” 。南北朝时两迁庙址。唐玄宗时又复归原址,并赖登 封县令李方郁以库银十万两扩建。唐武则天曾登中岳,封嵩山为 “神岳” 。宋太祖乾 德二年(公元964年)又增建中岳庙行廊一百余间。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增修 崇圣殿及牌楼八百余间。明崇祯十七年(1044)庙毁于大火。清顺治十年(1653)重 修大殿,乾隆十五年(1750)又翻修全庙,并增建六宫。后又多次修建,但其规模远 不及唐宋。

中岳庙庄严古朴,气势雄伟,由南向北,顺山势建造,由低向高,让香客登山朝 拜,产生崇敬心理。自中华门至御书楼,纵深达1.3华里,面积达10万平方米。前后 共计十一进殿宇。殿堂楼阁,亭台廊庑,共有400余间。中路主要有太室阙(中岳第 一门) 、中华门(名山第一坊) 、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宇宙坊) 、古神 库、峻极门、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以及庙后黄盖峰上的中岳行宫等,东西两侧还 有左右六宫及大量文物。庙中 还有古柏 (三百三十七株) 、 石碑 (一百通)及钟鼎、宋铸 铁人等。

中岳大殿,又名 “峻极 殿” ,阔9间,深5间,面积 约920平方米。重檐宫殿式建 筑。内供奉中岳大帝坐像,像 高5米,端庄慈祥,五络长须, 冠冕锦袍。两侧是使臣侍者和 镇殿将军方弼、方相、执斧荷 钺,孔武有力。大殿中央的天 花板为盘龙藻井。殿内陈列乾 隆御赐的铜铸香案和香炉、蜡台。《山海经·中山经》称中岳神是 “人面而三首” ,神 的随从都是猪身人面。东汉王朝,已有中岳朝礼。唐则天武后封山为神岳,封岳神为 “天中王” ,后又封帝。唐玄宗时,改 “天中” 为 “中天” ,后经历代加封,称: 崇圣 大帝天中王。唐五代道士杜光庭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说: “中岳嵩高山,岳神 中天王领仙官玉女一十二万人,为五土之主” ,中天王的地位在其它四岳大帝之上。金 大定二十二年的《重修中岳庙碑》极赞嵩山说“若夫挺峻极之状,著高大之称,据天地 之中央,得五行之正位,嵯峨岌嶪,俯瞰河洛,号众山之英者,惟嵩为然” ,认为 “维 神尸之聪明正直,克相上帝,保佑生民,是宜历代帝王,靡不崇奉” 。但是,在信仰民 众的心目中,中岳大帝的影响远在东岳大帝之下。

中岳庙

灵庙史迹——中岳灵庙碑的史学意义

“灵庙碑” 全称是 “中岳嵩高灵庙之碑” 在中岳庙峻极门东侧。高2米余,宽1米, 23行,每行50字。字大约6分至寸2分不等。字体古拙,首尾俱全,中段因风雨剥蚀, 漫漶已极。是目前嵩山最古的一块碑石,碑文载刻的是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公元456 年) ,寇谦之修中岳庙及修仙传道的经过。

寇谦之(365—448年) ,北魏著名道士。原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 京) ,后徙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早年倾心慕道,学张鲁之术,后随成公兴入 嵩山,修道七载。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年) ,寇谦之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岳,授以 “天师之位” ,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戒》20卷,传其服气导引口诀之法,令其“清整 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 。泰常八年(423年) ,又称老君之 玄孙李谱文登临嵩岳,面授篆图真经和劾召鬼神等法,并令其辅佐北方泰平真君(指北 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光元年(424年) ,得宰相崔浩之助,寇于魏都平城(今山西大 同)建天师道场,称新天师道。太延六年(440年) ,寇称太上老君复降,授太武帝以 太平真君之号,帝信之,遂改之为“太平真君” 。太武又亲至道坛受篆,封寇谦之为国 师,北天师道因之大盛。终北魏之世,崇信不衰。

“灵庙碑” 直称 “天师寇君名谦” ,言其 “隐处 岳卅余年” 。碑文述及有神降临,授寇谦之 “以九州 真师” ,“辅导真君,成太平之化” ,正是记载了寇 谦之自称天师,清整道教所进行的重大改革,其历史 价值十分珍贵。

中岳灵庙碑

五岳共存——中岳庙的四岳殿台

中岳庙峻极门前两厢有四岳殿台,左右相对。内 奉风、云、雷、雨和东、西、南、北四岳尊神,原为 歇山式殿房5间,已倾圮,现仅存殿台。

崇奉五岳尊神,是中国人的山岳崇拜思想的体 现。山岳崇拜的形成是很早的事。《尚书》就有黄帝 在华山与神会聚的记载,称“昔者黄帝鬼神于西泰山 之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民间亦有大禹登临五岳治水的传说。当在西汉武帝以 后庙祀五岳制度逐渐完备,此后历代相沿,奉为祀典。五岳尊神亦从神话人物一跃而称 “王” 、称 “帝” 。明太祖朱元璋废其帝号,但在民间,五岳大帝之称,流传至今。

道教继承山岳崇拜的思想,认为五岳形成是神灵的创造,并有神灵居于五岳洞府之 中。唐五代道士杜光庭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的 “序” 中说: “乾坤既辟,清浊肇 分,融为江河,结为山岳。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皆大圣上真主宰其事,则有灵宫府, 玉宇金台。 ” 《大金重修中岳庙碑》也称: “五岳在宇宙间, 繇胚胎剖判之初, 钟造化神秀之气,镇压厚地,奠安一方,喷薄风雷,蒸腾云雨,材用繇是乎出,宝藏繇 是乎殖,形势巍然,非它名山巨镇所可方拟。” 这充分反映了道教对五岳的作用和地位 的崇敬。

五岳尊神都是“高真上仙”各有职司,“以福天下,以统众神” (杜光庭《洞天福 地岳渎名山记》 )。像东岳神主人间生死; 南岳神主世界分野之地,兼督鳞甲水族; 西 岳神主世界金银铜铁五金之属,陶铸坑冶, 兼羽毛巨鸟; 北岳神主世界江河湖海,兼四 足负荷之类; 中岳神主世界土地山川陵谷, 兼牛羊食稻。

中岳庙大殿

风、云、雷、雨,亦各有其神。民间多 称为 “风伯” 、“雨师” 、“雷公” 、“电 母” 等等。中国对于这些自然现象的崇拜, 起源也很古,屈原的《楚辞》中就有诗句: “左雨师使经待兮,右雷公而为卫。” 其 形象亦经历了由兽而半兽半人而人的发展过 程。随着五行学说同道教教义相结合,五岳地处东西南北中五方,因此五岳尊神,各司 五行之一: 东岳主木、南岳主火、西岳主金、北岳主水、中岳主土。金木水火土五行之 气,化而为风寒、暑湿、燥火,衍生为自然界的风云雷雨等现象。五行之气,也衍生为 天下万物。因此,中岳庙之四岳殿台,供奉四岳尊神和风云雷雨诸神,正是五岳共存, 五行俱全的观念的体现,也包含着中岳庙 “据天地之中央,得五行之正位”的意思。

玉泉修真——华山的陈抟遗迹

华山是五岳中的西岳,在陕西省华阴县南,海拔约2200米,广有10里。因为远望山 顶如同花一样,“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曰华” ,又因其西有少华山,所以华山亦称 太华山。

华山怪石林立,邃洞遍布。据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华山西玄洞,三玄 极真天为 “十大洞天” 的第四洞天; 华山,又名总真洞天,为 “三十六小洞天” 的第四 洞天。另外还有水帘洞、正阳洞、昭阳洞、莲花洞、玉皇洞、太上洞、八仙洞、寥阳 洞、希夷洞等。

华山

自古以来,华山一直是人们崇奉和拜谒神祗的地方。隐士和道士也在华山隐居修道 而登仙,象古代的箫史、弄玉、三茅真君的曾祖茅漾,北魏的寇谦之,北周的焦旷, 唐、五代时的钟离权、吕岩、刘操,宋代的陈抟及其弟子贾得升、张无梦和再传弟子陈 景元,金元时的王处一、谭处端、郝大通和元代于此开创华山派的贺志真等等。明代是 华山道教最兴盛的时期。

华山的道观,相传从汉武帝时开始兴建。唐朝广建道教宫观,华山白云宫就是唐金 仙公主的修道处。现有庙宇多为清代重建。

玉泉院,座落在华山北麓谷口,是人山必经之地。因院内有清泉一股,传与山顶镇 岳宫玉井相通,清澈甘美,所以院名 “玉泉” 。相传玉泉院是陈抟隐居修真之处。宋皇 祐年间 (1049—1053年) ,陈抟弟子贾得升建 “希夷祠” 以祀陈抟。清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毁于山洪,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建。光绪年间再毁,1894年再建。此 后又多次维修。玉泉院建筑分东、中、西三部。中部的主体建筑是“希夷祠” ,主殿是 陈抟老祖殿,内奉陈抟塑像。西部有回廊、石舫、无忧亭、含青殿、希夷洞、山荪亭、 凉亭等,山荪亭建于巨石上,传是陈抟所建。亭边有无忧树也是陈抟手植。东部有华佗 墓、回廊等。

陈抟(?—989年) ,北宋著名道士,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安徽毫 县)人。后唐长兴(930—933年)中,举进士不第,隐居武当山,后移居华山,前后凡 四十余年。后周世宗(954—959年)命为谏议大夫,陈抟因辞不受。宋时太宗(976—997 年)待之甚厚,赐号希夷先生。主要著作有《指立篇》、《钓潭集》、《无极图》、《先 天图》等,还被推为道教 “老华山派” 的祖师,人称陈抟老祖。

除了玉皇院以外,华山还有多处留有陈抟的遗迹。云台观也是陈抟修道之地,每日 总闭门独睡,小睡一十八春,大睡三十六载,是为 “陈抟大睡觉” ; 希夷洞内,有宋代 石刻陈抟卧像; 下棋亭是陈抟与宋太祖赵匡胤弈棋之地,据传太祖与陈抟棋赌输赢,一 输便将整个华山输给了陈抟。

“玉泉院” 匾额,系郭沫若所题,康有为曾有诗赞美玉泉院称: “谷口清泉绕曲 流,长廊回匿树无忧。泉声岳色可忘世,让与希夷睡万秋。”

睡无寒暑——华山希夷洞的石雕卧像

华山希夷洞内的宋代石刻卧像,雕塑的是陈抟,石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一睡 八百年” 的陈抟老祖向左侧卧,一手枕于头下,一手自然下垂,两腿微屈,似乎正在 专心致志地炼睡功。石像下面刻有宋 徽宗 “崇宁癸未(1103年)三月” 的 题记。洞旁巨石上还刻有 “陕西转运 副使游师雄元祐九年(1094)正月 二十三日观太华之峰” 的字样。

华山

陈抟之嗜睡觉,是出了名的。明 代的冯梦龙有 《题陈抟》诗称: “昏 昏黑黑睡中天,无暑无寒也无年。” 小睡一十八春,大睡三十六载。他在 华山云台观修道,总是闭门独睡,一 睡就是累月不起。周世宗闻其很有学 问,又能睡觉,一时好奇,想探个究 竟,便将陈抟召至禁中,锁在一间屋 里。一月过后,开门一看,陈抟仍在酣睡。周世宗知其是有道之士,召其谈话。陈抟对 周世宗作歌道: “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铺地。震霄掣电 鬼神惊,臣当其时正鼾睡。闲思张良,闷想范蠡,说甚孟德,休言刘备,三四君子只是 争些闲气。怎如臣向青山顶上、白云堆里、展开眉头、解放肚皮,且一觉睡。管甚玉兔 东升,红日西坠。”

陈抟的睡功学自何昌一。后晋天福中(936—943年) ,陈抟游蜀,闻是州天师观都 威仪何昌一有道术,尤善锁鼻术(精深玄妙的内丹修炼术) ,漠然就枕辄累月始寤。陈 抟遂师事高公何昌一,学就锁鼻术。陈抟有诗云: “我谓浮荣真是幻,醉来舍辔谒高 公。因聆玄论冥冥理,转觉尘寰一梦中。”

倚峭而建——华山的镇岳宫

华山镇岳宫,旧名上宫,座落在华山东峰(朝阳峰) 、南峰(落雁峰) 、西峰(莲 花峰)间的山谷之中。宫前有玉井,深达30米,水味甘醇,其上筑楼。据说玉泉院之清 泉,即与此井相通。镇岳宫为华山诸峰中较大的一座宫观,倚峭壁而构筑。元时称 “玉 井庵” ,现有建筑为清末和民国初年所建,1982年重修扩建。

镇岳宫正殿供奉西岳大帝少吴金天氏,西有药王洞,内奉药王。唐玄宗仿效武则天 封中岳之举,以西岳正当本命,封西岳神为金天王,并在西岳祠前立碑,碑高达50余 尺,后又在岳上置道士观。宋时又封岳神为金天顺圣帝。民间崇信尤盛。《云笈七籤》 称: “西岳华山君,领仙官玉女四千一百人。华山君服白素之袍,戴太初九流之冠,佩 开天通真之印,乘白流。” 西岳神的职司是主管世界珍宝金银铜铁五金之属,陶铸坑 冶,兼羽毛飞禽之类。

随山祖庭——崂山和太清宫

古人说: “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这句话概括了崂山面对东海,山海相连, 自有其壮美之处。

崂山

崂山,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 西距青岛市区约25公里。两千年 前,崂山就有 “神窟仙宅” 之称, 太清宫前海中今尚有徐福岛,相传 是徐福受秦始皇派遣,求仙药东渡 入海之处。太清宫东有一巨石,上 书 “汲海参天” ,下书 “始皇帝 二十八年游于此山” 。据说秦始皇 曾在此东望仙山蓬莱。

崂山方圆百里,宫观星罗棋 布,素有 “九宫八观七十二庵” 之 说,最著者当推太清宫。

太清宫俗称下清宫、下宫,是崂山道教宫观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宫观。其坐 落在老君峰下、崂山湾畔,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由江西瑞 州府张廉夫始创于此。张博学才茂,仕至上大夫,因碍权贵,弃官从道,入终南山得师 传道,遨游天涯,至崂山,筑茅庵 一所,供奉三官大帝,名为 “三官 庙” 。癸卯年(前138年)改称太清 宫。唐天佑元年(904年) ,河南道 士李哲玄东游崂山,至太清宫,与张 道冲等施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称 “三皇庵” 。

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全真 道士邱处机、刘长生及其师兄弟五 人,由宁海昆嵛山来崂山,止于太清 宫,讲道传玄,宏阐道义。丘处机留 诗二十一首,西行而去。刘长生则 在此讲经传道,数年后西行莱州灵虚观,从此太清宫道众归宗于刘长生所创的全真随山 派,太清宫遂成为全真随山派的祖庭。

太清宫有三大殿、四配殿、长老院及客房等。三大殿,即三清殿,供奉 “三清” 尊 神; 三皇殿,供奉神农、伏羲、轩辕三皇; 三宫殿,供奉天、地、水三官。四配殿,即 东华殿,供奉东华帝君; 西王母殿,供奉西王母; 救苦殿,供奉吕洞宾; 关岳祠供奉武 圣关帝、岳飞。

崂山太清宫

第一福地——茅山的得名

茅山,在江苏省句容县境内。道教称其为 “第一福地,第八洞天” ,为历代仙真 幽栖之地。原称地肺山,因其山若地中之肺,四周之洞如肺叶,地穴之水如肺管,故 名 “地肺” ; 又名句曲山,“句” 与 “勾” 通,“句曲” 因山形状弯曲而 名。

汉景帝四年(153年) ,陕西咸阳 南关的茅盈隐于句曲山华阳洞修炼,不 久又将二弟茅固、三弟茅衷招来同修。 茅氏三兄弟采药治病,不畏风雨酷暑霜 雪严寒,不辞辛劳,不分昼夜,为民随 诊,不取分文。后茅氏仙逝,乡民感其 恩泽,赠匾额曰 “有求必应” ,并更 “句曲”名为茅山。

茅山

从南朝起茅山道观陆续创建。极盛 时代有三宫五观二百五十七房。三宫指 “崇禧” 、“元符” 、“九霄” 等,五 观指 “乾元” 、“玉晨” 、“白云” 、 “德祐” 、“红祐”等。1938年9月间, 日寇扫荡,宫观道院焚毁殆尽。“文革” 十年动乱,茅山又遭损毁。现在 “九霄宫” 已 经修复,重塑了三茅真君等二十余尊神像,基本上恢复了旧观。华阳洞旁的元符宫也已 重建。修复了 “睹星门” (观星斗、气象)和元辰殿,重塑了青龙、白虎、南北二斗及 王灵官等神像。宫内有 “黄鹤常临”及康有为手书 “众妙”石刻,还有幸存下来的古代 浮雕屏、三天石门,雕琢精美。

茅山的三宫、五观都供奉茅山祖师“三茅真君” 。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 三兄弟,后人称之为大茅君、中茅君、小茅君。道教称太上老君拜盈为司命真君,固为 定箓真君,衷为保生真君,世称“三茅真君” 。

“三茅真君” 也是道教茅山派的祖师。南朝齐、梁著名道士陶弘景于茅山筑馆修 道,建立道统,创道教茅山派。此派主修上清经法,主张思神、诵经、修功德,兼修辟 谷、导引和斋醮。隋唐时高道辈出,及宋稍衰,北宋时与龙虎山、阎皂山同为道教三大 符箓派,号称三山符箓。元以后归于正一道。由于全真道派兴起,茅山五观改为传习 “全真” 道统,而三宫则沿袭 “正一” 道统。

印圭砚符——茅山珍藏的瑰宝

据传说,宋哲宗在位时(1086—1099年) ,其母孟皇后误吞针于喉中,久治不愈。 茅山第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1035—1108年)奉召入朝。皇后服符后呕出其针。宋哲 宗大喜。赐号并改刘混康原居潜神庵为元符万宁宫,即印宫,并赐以八件镇山之宝。其 中,一是玉印,上刻 “九老仙都君印” 篆体阳文; 二是玉圭,光润澄澈,顶部纹如翩翩 欲飞的蝙蝠,下部花纹如山峦重重,又似海浪茫茫; 三是哈砚,哈气舔笔即有丹朱润 笔,砚内有两条游鱼花纹,似有游鱼投之于水; 四是镇心符,上刻 “合明天帝日敕” 篆 体阴文; 五是《辽王诗篇》一卷; 六是玉剑; 七是《上清大洞秘录》十二轴; 八是《上 清大洞券简词》十二卷轴。后四宝早已失传。前四宝,是为茅山四宝,传承九百余年, 在 “文革” 时被查抄,现已归还茅山道院珍藏。

茅山

南国第一家——江西龙虎山天师府

天师府的全称是“嗣汉天师府” ,明太祖即位后,认为天岂有师,遂改授“正一嗣 教真人”之号,因此又称“大真人府”。天师府是道教张天师的后裔,即历代天师生活 起居和传承道法的府第。天师府第的建筑,史载起于宋崇宁四年(1105年)。元代重 建。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赐白金十五 镒,再重建于今址。府第座落于江西鹰潭上 清镇中部,北倚西华山,南向琵琶峰,府门 面临上清溪(即沂溪),门前沿溪有古镇小 街横贯东西。整个府第占地二万四千多平方 米,由府门、仪门,二门、大堂、三省堂 (即私第) 、万法宗坛、提举署、法箓局、 赞教厅、书屋和花园等组成,建筑面积达 一万一千多平方米。气魄宏大,雄伟华丽, 殿堂楼阁,粉金重彩,是一处皇族府第规模 的建筑群。所有建筑的布局又呈 “八卦” 形,具有道教建筑的独特风格。院内硪石甬道,古木参天,清幽典雅,一般认为,它是 我国现存古“大府第”建筑之一,在江南绝无仅有,因此,人称“南国第一家” 。

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道教以后,迅速传遍巴蜀,其孙张鲁在汉中建 立了三十年之久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后归降于曹操。曹操以礼待张鲁,拜镇南将军, 封阆中侯,邑万户,五子皆为列侯,迁鲁于邺城。鲁之三子张盛被封为车都尉散骑侍 郎加都亭侯,张盛不受,携祖传剑印经箓还居龙虎山,以张道陵玄坛故址为居,自此世 居龙虎山,代代相传。唐宋两代,朝廷崇尚道教。唐高宗亲自问十二代天师张恒以治国 之道。唐玄宗亲赐十五代天师张高手书,册封张道陵天师号,作祖天师赞。宋真宗诏 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赴阙,赐号 “真静先生” ,立授箓院及上清观,减免田租,自此凡 是天师嗣世者皆赐号,天师一系成为江南道教诸派之首。元代多次诏命正一天师掌领江 南道教,大德八年(1304年) ,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 三十九代至四十一代历受封诰。明代四十二代至五十一代天师也都受封号,其中最多的 达二十个字: “正一嗣教怀玄抱真养素守默葆光履和致虚冲静承先弘化大真人。”元明 之间,天师的官爵地位一直是一品或二品,十分显赫。宋元明间朝廷赏赐无算,多次以 巨款修葺天师府第。直到清代乾隆时,才降为三品,后又降为五品。据说,在天师府府 门内二十步的甬道上,跨路建有石坊一座,上书 “仪门”二字,规定二品以下文官武将 来此拜谒,都要停轿下马,步行约几百步,经二门,穿过大院,走向张天师办公的大 堂。天师住宅 “三省堂” 的前院门上书的对联 “南国无双地; 西汉第一家” ,以这二句 话描写天师府在江南各省之中的官位权势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龙虎山天师府

八卦双龙——天师府建筑的八卦布局

龙虎山天师府建筑布局以天师私第 “三省堂”为中心,呈 “八卦”形,南有“大 堂” ,原为历代天师实施道政的场所,阔5间,面积300平方米,堂内原置法台、令旗、 朱笔、兵器以及御赐半副銮驾。现塑有祖天师神像,高3米余。北为“灵芝园” ,历代 天师内室散步的地方,种有奇花异草,金银桂花。东为 “留侯家庙,供奉历代天师神 主,今已废。西为 “万法宗坛” ,供奉三清、四御等道教神像。这一围绕天师起居之 地,四方按 “八卦”布局建筑殿堂的风格,是龙虎山道教建筑所独有的。

龙虎山天师府

天师府灵芝园门呈八卦形,也称 “八卦门” ,顶置 “双龙戏珠” 雕 塑,墙面上有 “鹤鹿祥瑞” 浮雕。门 的左右是 “八卦涵宇宙,双龙卫乾 坤” 楹联。灵芝园门的设计和装饰包 含着丰富的道教教义思想的内容。

八卦本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 图形,道教对于《周易》多有研究发 挥,并同老、庄哲学相结合,纳入道 教教义思想体系之中。东汉魏伯阳著 有世称丹经之王的《周易参同契》 , 就是借《周易》爻象以论作丹之意。 《周易参同契》上: “乾坤者,易之门户” 、“乾离匡郭,运毂正轴” 即后世炼丹家 “以乾坤为鼎器,以坎离为药物” 此一主导思想之所本。易有六十四卦,除乾、坤、 坎、离四卦外,余六十卦为火候,六十卦计三百六十爻,应一丹三百六十时之数。内外 丹之火候,即以是觇之。所谓 “互施八卦,驱役四时” ,即根据京房易传纳甲方法,修 炼养身,以求 “变形而仙” 。特别是南宋、金、元三朝木少道士致力于《易》 、《老》 两经的探讨,并把两经同其他道经的解释串连起来。清代道士刘一明《周易阐真》中释 “先天方圆图” 称: “方图八卦,六错十六卦,十字正中处即是太极,为阴阳出入之门 户,阴亦在此生,阳亦在此生,四象和合在此,五行攒簇在此。”根据天师府的建筑布 置,天师起居之所 “三省堂” 正处在太极的位置上,因此,它明显体现了道教认为天师 具有沟通人神关系,控制阴阳万物,指挥四象五行的崇高地位的思想。

众派归宗——天师府门额 “万法归宗”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南郊20公里,道教称其为第三十二福地,由龙、虎两山 组成。两峰对峙,如龙昂虎踞。又因张道陵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青龙白虎现。故名 “龙虎” 。

“天师府” 是历代天师的起居之所,全称 “嗣汉天师府” 。明太祖易天师之号为 “大真人” ,故亦称“大真人府” 。第四代天师张盛遵其父张鲁之嘱,携祖传印剑从魏 地回到龙虎山,承祖遗训,世袭道统,奕世沿守。天师府第的建筑,史载起于宋崇宁四 年(1105年) ,元代重建,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于今址。现存建筑,多系清 乾隆、同治年间重建和修建的。整个府第由府门、大堂、后堂、私第(三省堂) 、万法 宗坛、书屋和花园等构成,是一处王府式样的建筑,也是我国现有封建社会“大府第” 之一。素有 “仙都” 、“南国第一家” 之称。

“万法宗坛”的匾额挂在私第西侧一个院落的门口,当是院名,院内置有三殿,正 殿奉祀三清、四御、三官和三张(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和第四十三 代天师张宇初) ; 左右两配殿: 东 祀王灵官,西祀赵玄坛。院中十字 甬道,松柏长青,有千龄罗汉松二 株,盘根错节,世所罕见。正殿前 有嗣汉天师府九龙三脚铜铸香炉, 高一米多。庄严肃穆。因此,万法 宗坛有万神聚集此所的意思。

另外,“万法宗坛” 有道教各 派归宗此坛的意思。道教原有四派 法坛,龙虎山天师派为正一玄坛, 茅山的上清派为大洞宗坛,閤皂山 葛仙翁派为灵宝玄坛,西山许旌阳 派为净明法坛。元时,三十六代、 三十七代和三十八代天师张宗演、张与棣、张与材都曾受元世祖、元成宗封,主领江南 诸路道教事。三十九代、四十代、四十一代天师张嗣成、张嗣德、张正言也都曾受元仁 宗、元顺帝封,主领三山符箓,掌江南道教事,故三山法箓统归龙虎山天师府,遂改正 一玄坛为 “万法宗坛” 。

龙虎山天师府

群英出处——龙虎山上清宫的镇妖井

上清宫,在鹰潭市上清镇东端。是历代张天师奉祀神仙的场所。传说,第一代天师 张陵早年曾在此地建有修道的草堂。第四代天师张盛于东汉末年返还龙虎山后,即在张 陵所筑草堂处,建传箓坛。唐代起,皇帝用国帑在龙虎山建道观,称“真仙观” 。宋大 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改 “真仙观” 为 “上清观” 。宋徽宗时升上清观为上清正 一宫。元明清三代,上清宫均有扩建或重修,极盛时期,规模宏大,是道教最大的古道 观。现存部分为清代所建。

龙虎山上清宫的镇妖井

上清宫内有古井一口,看似平常,却有着颇 为有趣的传说,《水浒》开篇第一回 “张天师祈 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正是从这口 “镇妖 井” 的传说开始的。相传,这井中,天师镇锁着 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共一百零八个魔 君。从祖老天师洞玄真人传下法符,每传一代天 师,皆加符镇封。宋仁宗时,太尉洪信奉旨前往 龙虎山请道法高妙的虚靖天师赴京城祈禳瘟疫, 歇住于上清宫中,见到这百年老井,洪太尉不顾 上清宫提点的劝阻,强行掘开,遂引出惊天动地 的一百零八将,“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 。

道教称北斗为天罡,中有三十六神,即三十六个天罡星辰之名。七十二个地煞也是 星辰。天罡、地煞,均是魔星,但据道经,魔星积功从善,服从道法,也可升登仙班, 并成为道教祈禳法术中的仙将,助人消灾解厄。

无双胜境——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的兴建

武当山,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原均县)境内。方圆400余公里,有72峰,36岩,绵 亘起伏于长江、汉水之间,高险奇幽,气势磅礴。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如宝柱一 根,直插云天。明代王士贞有《由太和登绝顶诗》赞美武当山的风光景色,诗称: “千 盘转尽见天门,七十二峰朝至尊。下插香炉胜庐岳,中悬天柱即昆仑,银璈挟籁晴疑 雨,金殿摇光夜不昏。欲指群方无可问,青山处处白云屯。”

武当山,一名太和山。“太和” 就是 “道” 的意思。相传历世仙真于此修真养性, 有周代的尹喜真人、汉代的阴长生、唐代的吕洞宾等。宋代的陈抟在五龙宫、南岩宫修 炼,还写下五尺见方的“寿”字; 明代 的张三丰在武当创下驰名中外的内家 拳,开创武当派。唐代起,武当山被列 为七十二福地之一,誉为“亘古无双胜 境,天下第一仙山” 。

紫霄宫

净乐宫

唐贞观年间(627—649年) ,均州 太守姚简在武当山建五龙祠,揭开了营 建武当道观的序页。以后又续建 “太 乙” 、“延昌” 、“神威武公新庙” 等 庙堂。宋朝帝王崇奉武当真武之神,武 当道观规模渐趋扩大。到了明朝,明成 祖朱棣自谓登基有真武神荫佑,遂封真 武为 “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 ,并于武 当大兴土木。从永乐十年(1412年)到 二十二年(1424年) ,由工部侍郎郭 进、隆平侯张信和驸马都尉沐昕等督役 三十。余万民工,用一色青石,从原均 州城净乐宫到武当山天柱峰金殿,铺就 一条约70公里的 “故道” 。故道旁,依 傍着峰、岳、坡、坨、崖、涧,营建宫 观近300处,约160余万平方米。世称 有8宫(净乐宫、迎恩宫、遇真宫、玉 虚宫、紫霄宫、五龙宫、南岩宫、太和 宫) 、2观(复真观、元和观) 、36庵 堂、72岩庙、12亭台和39座桥梁,形成了一个依山傍势、结构紧巧、布局庄严、宏伟庄 观的道教建筑群。明代洪翼圣有诗描绘称“五里一庵千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 映令银气,林山回环画境中。” ( 《大岳太和山记略》 )

现有武当山宫观建筑主要有太和宫、金殿,紫霄宫、南岩宫、玉虚宫、遇真宫以及 磨针井、玄武门等。其中太和宫和紫霄宫被列为道教的全国重点宫观。

龟蛇相交——武当真武大帝铜像的意义

在武当山天柱峰顶的金殿里,供奉着真武大帝铜铸鎏金像,殿上悬有避风珠,神案 下有铜铸的龟蛇缠绕像。武当山各宫观凡有真武大帝像的殿堂,大多有龟蛇缠绕的雕 塑或绘画。那蛇缠绕龟身,蛇身蜿蜒向上,蛇首向前俯视着龟首。龟匍伏在下,四肢 文撑,龟尾外伸,龟首也伸展在外,回首向上,与下俯的蛇首对视。造型美观,铸造精 巧,是明代铜铸的精品。

《玄天上帝启圣录·降魔洞阴》称: “上赐玄帝,披发跣足,金甲玄袍,皂纛玄 旗。帝敬奉教,敕部领六丁六甲,五雷神兵,巨虬师子,毒龙猛兽,下降凡界,与六尺 魔王战于洞阴之野。是时,魔王以坎离二气,化苍龟巨蛇变现方成。帝以神威摄于足 下。” 据此,龟蛇是真武大帝收伏的魔王化身。但是,据《玄天上帝启圣灵异录·启圣 嘉庆图》称 “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列于北方,成形为玄武。玄武者,龟 蛇也。青龙、白虎、朱雀皆一物,而玄武独二物。不谓之龟蛇而谓之玄武者,玄之为色 赤而黑。龟蛇则然有鳞甲,武之象也。”按此,则龟蛇是对北斗七星形状的描绘,龟蛇 指的就是玄武,就是真武大帝。民间传说,魔王化身龟蛇被收伏后,成为真武大帝麾下 的二员神将,这样就把帝神和魔王合而为一了。

忠孝为先——武当紫霄宫父母殿的意义

紫霄宫,全称是太玄紫霄宫,建于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年)。太玄是至高极大的 意思,紫霄就是紫气弥漫云霄的意思。紫霄宫在展旗峰下,左为青龙山,右为白虎山, 原有宫殿、厩庑、斋堂和亭台等共860多间,分为东中西三路。现存紫霄宫中路建筑有 四进,即龙虎殿、十方堂、紫霄大殿和父母殿。四进依山而建,170余级台阶递次而 升,由下望上远眺,巍峨壮观,如登仙界。

紫霄大殿是紫霄宫的正殿。面阔5间,重檐翠瓦,顶为歇山式,殿脊和檐角上饰有飞 龙天马、雄狮麒麟等琉璃瓦禽兽,造形生动。殿外有宽阔宏伟的崇台,上下三层,周有 青石雕栏围绕。殿内金碧辉煌,正中神龛供奉身着龙袍的真武坐像,龛上装饰有二龙戏 珠和双凤朝阳,十分精美。

父母殿在紫霄殿背后,是清代重修的楼阁式建筑,面宽5间,楼上供奉斗姆元君和玉 皇大帝。楼下中间神龛供奉真武大帝的父母,父母殿之名因之而得。真武大帝的父母并 不是凡人,也是神仙。据《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真武的父亲是大罗境 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的国王明真大帝,他“能圣哲主务而感生玄帝,继踵于考命,终日得 垂生前所种清信功力,命超无欲天宫,衣饭天之厨箱,受诸快乐” 。母亲是善胜皇后琼 真上仙,她 “梦而吞日,觉乃怀孕,其母气不纳邪,日常行道,既经一十四月乃及四百 余辰,于开皇元年甲午之岁三月三日午时降诞于王宫” ,真武大帝幼时 “相貌殊伦,后 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 。

紫霄宫朝拜殿

武当山紫霄宫设置父母殿由来已久。《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中在介绍“宫观本末” 时称有 “明真殿奉圣父、圣母元君” 。元明以后,奉祀圣父母更为重视。《道藏》有 《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道士赵宜真注称: “仙经万卷,忠孝为仙。” 因此道 教徒借供奉真武父母的香火,表达的是祈祷本生父母 “福寿增延” 或者“早得超生” 的愿望。

第七洞天——罗浮山和冲虚古观

罗浮山,在广东省博罗县境内。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纵横250公里,世称有大小山 峰432个,主峰飞云顶海拔1281米,有 “百粤群山之祖的美誉” 。罗浮山中奇峰怪石, 幽泉飞瀑,不计其数。道教称为 “第七洞天,第三十二福地” 。

罗浮山南麓朱明洞前,有一座岭南著 名道教宫观,叫冲虚古观。

冲虚古观相传建于东晋咸和年间 (326—334年) ,是东晋著名道士葛洪 结庐炼丹处,也是他所建四庵中的南庵。 晋安帝义熙初(405年)建葛拱祠,唐时 扩建。宋元祐二年 (1087)赐“冲虚观” 额。历经兵燹灾变,几度修葺。现今建筑 为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重修。有 “三清大殿” 碧瓦朱栋,画梁彩壁,金碧 辉煌。

罗浮山

冲虚古观黄大仙祠供奉的大仙,指葛洪的弟子黄野人,一说是葛洪的随从。据传, 黄野人随葛洪一起栖山炼丹。某日黄野人外出归来,葛洪已羽化升仙。黄找到一颗葛洪 留于柱石之间的丹药,“服之为地行仙,今肉身常在世间” ,有缘的人可以遇见,黄大 仙削树木补人的缺憾,捏土丸医人的疮瘘。有人见到大仙体无衣,以毛复体,长笑数 声,响振林木,歌曰: “云来万岭动,云去天一色。长笑两三声,空山秋月白。” 故称 黄野人为黄大仙。奉祀黄大仙的香火十分旺盛,在广东一带影响深广。香港九龙的黄大 仙观,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黄龙庙都是供奉黄大仙的著名庙观。

稚川丹灶——罗浮山的葛洪遗迹

葛洪是东晋著名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和医学家。咸和初(326年) ,辞官不就,南 行止于广州,后携妻及子侄居于罗浮山,炼丹修道。因此,罗浮山上留有不少葛洪的遗 迹。

冲虚古观,原是葛洪所建南庵,初名都虚观,于此修道炼丹,采药济世,著书讲 学。后又增建东、西、北三庵(东庵九天观、西庵黄龙观、北庵酥醪观) ,又在白鹤峰 建白鹤观。晋安帝义熙初(405年) ,南庵改为 “葛洪祠” ,唐玄宗时扩建,宋元祐二 年(1087年)哲宗赐 “冲虚观”额。历经十余朝的变迁,冲虚古观盛名不衰,为华南道 教全真派的十方丛林。葛洪遗踪处处可寻:

长生井,在三清宝殿左侧斋堂内。深7~8米,井口直径0.45米,井底宽0.9米,长年 不涸。相传葛洪炼丹时取水于此。有诗称: “传闻地献宝,灵液出凤草。每日汲三升, 何必安期枣? ”

炼丹灶,葛洪建造,在葛洪祠 后。“丹灶” 旁曾有苏东坡书 “葛 洪丹灶” 四个大字,现存 “稚川丹 灶” 四字是清乾隆二十年 (1755 年)广东督学吴鸿补题。丹灶高 3.6米,底座边长2.25米,基座八 角形,由花岗岩砌成,上雕有八卦 符号及瑞鹤、麒麟等灵禽异兽的图 案。丹灶之上有一三足鼎,名 “未 济炉” 。

洗药池,为八角形,在冲虚古 观旁。相传葛洪在此冼制采集来的 中草药。池畔巨石上,镌刻着近代民族英雄邱逢甲忆葛洪的诗: “仙人洗药池,时闻药 香发,洗药仙人去不还,古池冷浸梅花月。”

遗履轩,传是葛洪与其师鲍靓彻夜谈经之地。一日,两人谈至拂晓,忽见双燕飞 来,待将双燕网得,却是一双靴子。后传神仙遗履在此,故名 “遗履轩” 。

朱明洞,在冲虚观后。传是葛洪修仙成道之处。洞北有遗衣坛,传为藏葛洪遗衣 处。后人说蝴蝶洞的彩蝶,也是葛洪遗衣变化而成。

罗浮山的洗药池

白云胜境——陕西佳县黄土高坡上的白云观

白云山白云观,座落在陕西省佳县城南5公里的黄河边上,是西北黄土高原上最大的 道教圣地。这里山峦起伏,重岩叠嶂。白云观依山而建,苍松翠柏,掩映着楼台殿阁, 夏秋两季,常有白云缭绕,若隐若现,白云观则似飘浮于白云之中,因此素有“白云胜 景”之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观

白云山白云观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 (1605年) ,后经历代增补修葺,总建 殿堂五十三座,因山傍势,规模宏伟。主 要有神路、木牌坊、五龙宫、头天门、二 天门、三天门、四天门、真武大殿、三宫 殿、藏经殿、玉皇楼、三清殿、魁星阁 等,依次布列在山道上,东侧配以真入 祠、七圣楼、三圣楼、碧霞宫、东岳殿、 关帝庙等。建筑面积达81万平方米。是西 北地区最大的古建筑群。

真人洞也称三圣祠。三圣祠供奉的三 圣,都同白云观的创建有关。相传白云山原名对龙岭,一日山上来了一个蓬头赤脚道人, 自称玉凤真人。他在山上结了个草庵,采药、诵经、弹奏古琴,不吃人间烟火,每天只是 喝点净水。他医术高明,百姓敬之若神。其时,榆林张总兵听说,以为他妖法惑众,将玉 凤真人捉至榆林。玉凤真人在牢静坐七天七夜,依然如故。总兵就拜为上宾,结为知己, 每日纵谈古今至夜深。一日谈及宋时岳飞,道人不禁失声痛哭,总兵正欲问其故,真人忽 不知去向。总兵十分惊异,四处环视,一抬头见空中飘来一张纸,上书“周三畏拜谢”。 总兵这才明白,原来这玉凤真人正是宋朝大理寺卿周三畏。当年岳飞被秦桧诬害下狱,命 周三畏审讯,周不肯残害忠良,挂冠而逃, 隐居山野。总兵对空长拜,愧恨至极。

后来玉凤真人又回对龙岭,在山上修建 道观。山主牛登弟慷慨地献出山上全部土 地,总兵也鼎力相助。时正盛夏,工匠们头 顶烈日,酷热难忍。突然,天空出现一片白 云,正好将烈日遮掩,此后日日如此。玉凤 真人感而慨之,遂将对龙岭改名白云山。 后人为纪念三人(玉凤真人、张总兵、牛山 主)的功德,建了三圣祠,也称真人洞,供 奉祭祀。

白云观

北山烟雨——青海西宁北山的九窟十八洞

“北山烟雨”是湟中古八景之一。湟,是河的名字,即湟水,西宁河。青海省的东 北部,湟水流经其中,所以叫湟中。北山,指的是西宁市城北、湟水河滨的土楼山, 俗称北山。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称: “湟水又东,经土楼南,楼北依山原,峰高 三百尺,有若削成,楼下有神祠,雕墙故壁存焉。” 这就是古湟中八景之一的 “北山烟 雨” ,也就是西宁道观——土楼观的景色,现在是青海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在1800年前,当地百姓为河湟名人——汉护羌校尉邓训在北山修建了 “贤圣 之祠” ,初名 “土楼山寺” ,俗称北山寺,后改称 “永兴寺” ,又因与城南的南禅寺遥 遥相对,也叫北禅寺。

在东晋与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 曾因战火而阻塞,赴西域的商旅、使臣和虔诚 拜佛、取经心切的高僧们曾绕道青海,沿湟水流域至西宁。在西宁休整后,再沿大通河 谷至甘肃张掖,然后循“丝绸之路” 原道西行。他们在西宁北山层叠的自然岩洞上,建 造了 “九窟十八洞” 。后经历代兴修,规模逐渐整齐,成为一种由土崖、窟洞、阁楼和 殿宇融为一体的庙观建筑。

土楼山山腰间,是一排绛红色的楼阁、殿宇,由长达300多米的长廊栏杆,将其连 为一体,主要殿宇有: 玉皇阁,无量洞、七真洞、三师洞、吕祖洞、圣母洞、三清洞、 关帝洞等。近年新建的玉皇阁、斗姆殿、引鹤桥、三清殿等,依山而建,雕梁画栋,彩 绘精致。洞窟内是壁画连片,雕塑林立。历史上土楼观曾经是道士和僧人混杂居住,因 此,观名长期被称为北山寺或土楼神祠。大约在清代,道教全真龙门派传入,各殿宇所 供的神灵逐渐统一为道教,北山寺也就成为道教宫观,名称也正式改为土楼观。

九窟十八洞

千朵莲花——辽宁千山无量观的由来

千山,是东北三大名山之一,地处辽宁鞍山市东20公里,海拔708米,方圆约300平 方公里。原名千华山,又称积翠山、千朵莲花山。有峰峦九百九十九座,以其近千,故 名 “千山” ,有 “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寺不古”之誉。隋唐以来,逐渐成为我国的 宗教圣地,素以 “九宫” 、“八观” 、“十二 茅庵” 等著称。宫观始建于隋唐,而以明清为 极盛,其中,首推道教 “无量观” 。

据传,康熙初年,有本溪铁刹山全真道教 龙门派第八代祖师郭守真之徒刘大琳、王太祥 两人至千山,客居在罗汉洞内修真养性。后 募购灵山寺一带土地四十顷,换得罗汉洞址, 兴建 “无梁观” 。罗汉洞为天然石洞,无砖石 土木之赘,因此 “无梁” 。又因刘太琳筹建此 观,曾断粮四十天,所以也有 “无粮” 的意思 在内。盾改今名 “无量观” 。刘、王二人遂 成无量观的开山祖师。无量观依山因景而造,各处殿堂成阶梯状层层高升。观内地势起 伏,高下交错。总体布局紧凑、严整; 正殿、配房等,两相对称,组成多进院落。主要 建筑有老君殿、三宫殿、慈航殿等。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三宫殿供奉天、地、水等三 官大帝,殿屋之脊塑有六龙盘旋,十分精美。慈航殿供奉慈航大士(即佛教的观世音菩 萨)。无量观下,山路曲折。其中有一台、二洞、三塔等道教遗迹。

一台,即聚仙台。位于观门前下方山腰的平地处。台为一块大的黑石,上有石圆桌 一张,石墩六个,周围环以石柱及石板,皆雕琢而成。传有仙人羽客常栖集于此,因名 “聚仙台” 。路旁有一巨石,踞另一石之上,令人有飞来之感。刻有 “聚仙台” 三字, 径各二尺许,系当时沈阳太清宫方丈葛月 潭手书。

二洞,一指罗汉洞,一指遁颐庵。罗 汉洞为天然古石洞,今尚有当时的火坑暖 阁旧迹。出三宫殿西角门,拾级北上,可 见一洞,曰: 遁颐庵。此系河间名土、千 山慈祥观创始者、慈祥道人吴教滋于咸丰 十年(1860年)所建。吴教滋曾赋诗称: “翠岩高筑小山房,隔断红尘入渺茫。到 此便为仙世界,何人老住白云乡。”

三塔,即八仙塔、祖师塔和葛公塔。

八仙塔,位于聚仙台之东,建于清康 熙初年。因塔四边雕有 “八仙”而得名,清盛京将军乌库礼为刘玉琳静坐修真而建。

祖师塔,位于八仙塔之后,六棱形石塔,高约丈许。此塔系无量观开山祖师刘太琳 之遗蜕墓塔,道俗弟子尊称此塔为 “祖师塔” 。

无量观

无量观

葛公塔,近聚仙台,为七级六棱形石塔,高约两丈。石质坚硬细腻洁白,雕琢精 细,系张学良将军捐资兴建。葛公,即葛月潭,字明新,号震庚道人、枕流道者,善书 画,工诗词,道学渊博,曾为沈阳太清宫方丈,羽化后葬于塔下。塔身壁嵌葛公本人所 绘竹兰和题字,有字称: “我有青青亦一丛,与蕙为伍正当风。莫笑临池着墨少,已扫 烟云咫尺中。”

道教源头——四川大邑县的鹤鸣山

鹤鸣山,一名鹄鸣山,在四川省大邑县鹤鸣乡三丰村境内,距大邑县城约10余公 里,属于邛崃山脉,青城山南侧的支峰。史载张道陵在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学道 于鹤鸣山,自称太上老君授以道法,命为天师,造作道书二十四篇,创五斗米道。张道 陵死后,子张衡传其业,衡死,孙张鲁传其业。因之,鹤鸣山被尊为道教的发源地。唐 末道士杜光庭,宋初道士陈希夷都曾至此寻访仙踪,明代道士张三丰亦曾遁隐此山。

鹤鸣山之创建宫观,相传始于汉晋之际。最早的建筑是上清宫,即老君殿。据明代 的《鹤鸣山记》,上清宫是张陵结茅筑室而建。历经隋唐,至宋太祖开宝三年,复重建 立碑。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成祖朱棣为迎请张三丰真人,遂兴建迎仙阁。明世宗嘉 靖年间(1546—1554年)曾捐资修葺古观左右殿角及天师殿。清时,又修建文昌宫、待 鹤楼等楼观。至此,鹤鸣山便有太清、天师、紫阳、迎仙、文昌、三官等殿宇亭阁,共 百余间。经近代动荡的摧毁,特别是“文革” 的浩劫,今剩三官庙、解元亭、招鹤亭和 迎仙阁等残迹。

鹤鸣山

鹤鸣山的山形似鹤,有顶有颈,有翼有尾,头顶微圆,前嘴长拖,东西两水,出于 两腋,东西北三面环水,古木葱笼,参天蔽日,明代杨慎称此地是“仙人都宅” 。原上 清官即建于鹤顶。顶侧山下,有今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傅玄天大师所立的 “汉天师道发 祥地” 碑。迎仙阁后山,是郁郁葱葱的古柏林。宋代诗人陆游有《夜宿鹤鸣山》诗称: “西游万里已关天,采药名山亦宿缘。老柏干霄如许寿,幽花泣露为谁研。苔粘石磴扪 萝上,灯耿云房扫榻眠。安得仙翁索米术,一生留此弄寒泉。”极赞鹤鸣山幽邃静寒的 仙都景色。鹤鸣山据说自古便有千年玄鹤栖息于此。又传鹤鸣山中有一石鹤,受天地精 英滋育而成,不鸣则已,鸣则必有仙人于此飞升。因此唐五代道土杜光庭《题鹤鸣山》 诗有句称: “鹿裘高士如相遇,不待岩前鹤有声。”

青城名联——青城山建福宫、天师洞和著名楹联

人们漫步在青城山的殿字楼阁之中,随处可见佳联妙句。像山口牌坊上的“云作玉 峰时北起; 山如翠浪尽东倾” ,牌坊后建福宫门上颜楷撰写的“一楼和气看山笑; 半榻 禅心印月明” ,这些对联,有的应景而作,写尽极目所见的诗情画意,有的抒怀而作, 畅述人在此时此地的恬淡胸襟。

青城山楹联最有代表性的有 两联。一是建福宫后殿殿柱上长 联,清宣统二年(1910年)通江 李善济撰书,据说是全国第三长 联,每联197字,全联394字。上 联描绘青城胜景,称: “溯禹迹 奠岷阜以还,南接衡湘,北连秦 陇,西通藏卫,东峙夔巫,葱葱 郁郁,纵横八百里舆图,试蹑屐 登上清绝顶,看雪岭光腾,红吞 沧海,锦江春涨,绿到瀛洲,历 井扪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