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好古诗教学的切入点

2020-02-29 可可诗词网-教学设计 https://www.kekeshici.com

找好古诗教学的切入
 
马碧红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第一职中!四川达州635000
 
作者简介: 马碧红, 女,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第一职业中学教师;
 
收稿日期:1999-12-25
 
Received: 1999-12-25
 
中国的古代诗歌浩如繁星。因其思想感情的不同, 题材内容的不同, 风格的不同, 我们对它的鉴赏也不应千篇一律, 老师的教法也就因而各异。不同的诗作应根据每首诗歌的不同特点, 找到最能反映该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艺术风格的视点, 以此为切入点, 就能迅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我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几首诗为例, 谈谈如何找好诗歌教学中的切入点。
 
1、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与诗的含义紧密相联
如杜牧的《江南春》 (见初中语文第三册) 。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廓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于这首诗的教学, 应从历史背景这一点来切入。如果不讲清诗歌有关的历史背景, 那么这首诗的理解就会误入歧途, 使人很容易认为这纯粹是首颂春之诗。同时, 难点在诗歌的末两句, 而要想弄清这两句的真正含义, 这里就必须交代两处历史背景。一是南朝当时的状况, 二是杜牧生活的晚唐。这两处历史背景具有相似之处:都是大兴佛法, 搜刮民脂民膏修建寺院。而南朝终究落得佛法误国的下场, 那么晚唐会重蹈覆辙吗?所以, 这两句表象上是描写穿插于山村水廓之间的寺院楼台在烟雨的笼罩中呈现出迷之美, 在深层次上, 则是诗人借对“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感慨, 抒发了兴亡之感。既委婉又深刻, 嘲讽了晚唐统治者求庇于神的愚蠢行为, 这样在交待清楚了历史背景的基础上, 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整首诗的内涵, 就显得不难了。
 
2、同类题材的诗歌, 通过比较鉴别, 让学生领悟到不同诗歌的妙处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者均见初中语文第三册) , 同是离别诗, 然而感情基调却不一致。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首诗, 同在一篇课文中, 这也为老师进行对比教学提供了方便。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比较。通过对比, 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许多诗歌的妙处, 懂得文章合为时而作, 诗歌合为事而发的写作规律, 掌握切时、切地、切人的诗歌鉴赏原则。
 
(1) 作者的个人经历对作者的个性及创作风格的影响。
王维的仕途生活几起几落, 这对他的性格及创作风格有较大影响, 以致于他“晚年惟好静, 万事不关心”, 他流连于“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的生活境界, 擅长写山水田园诗, 他后期的很多诗写得清幽孤寂, 诗风和李白相比迥然不同。由于二者个性、诗风的差异, 同为朋友送别, 却表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所以, 王维的《送》诗的离别之情让人黯然神伤, 而李白的《黄》的离别之情, 写得明媚利爽, 不觉为累, 让人不由得不憧憬美好的未来。
 
(2) 送别的朋友去处不一样。
王维的朋友元二到荒凉遥远的边塞。西安与长安相隔万里, 古时交通不便, 这一别朋友之间有可能不会再见, 所以离愁别绪揪人心怀。而李白的友人孟浩然是到繁华的扬州, 所以他们的分别只是略带忧伤, 更多的则是充满诗情画意。
 
(3) 送别的时间不同。
王、元二人分别是在初春的早晨, 又恰遇微雨霏霏, 天气清冷, 柳色凝碧, 在这样的环境中分别不由得让人情绪低沉。李、孟二人分别却是在草长莺飞的明丽三月, “烟花三月”让人感到春光不限, 前途光明无比, 精神十分爽朗。
 
(4) 送别的地点不一样。
王维与元二是在旅舍旁分别, 唐代以柳象征离别, 柳者留也, 加之微雨纷纷, 柳色愈加逼人, 更加重了离情别绪, 而李白孟浩然分别是在长江之畔, 是在文人骚客爱吟诗作赋的黄鹤楼边, 分手在即, 一对洒脱豪放、志同道合的朋友对新生活充满了憧憬, 诗情尚且抒发不尽, 哪里又有离别的凄凉哀伤之情?
 
通过以上四点为切入点, 在比较之中, 两首送别诗各自表露的思想、感情、风格则泾渭分明。
 
3、从名句入手, 剖析诗歌内涵
千古名句, 让人反复诵读不厌, 如王昌龄的《出塞》 (见初中语文第一册) 。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中“秦时明月汉时关”就具有千古绝唱的魅力。诗人在“明月”、“关”这两个边塞乐府诗中常见的词语前加上了“秦”、“汉”的限制词, 这样诗人就从千年以前, 万里之外下笔, 把眼前明月的边关同秦汉时代筑关御胡, 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巧妙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 创设出雄深苍茫的意境。所以下文“万里长征人未还”, 就不仅是当代征夫的不幸, 也是秦汉以来世世代代征夫的共同悲剧, 这样从“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入手, 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诗的兴趣, 其他诗句也会迎刃而解。
 
不同的诗歌, 时代背景、作者、内容、风格乃至诗眼、语言等均有不同, 在教学中, 我们总能找到一个最好的切入点。找到好的切入点, 就好比找到了攻堡垒的突破口, 学生愿学, 教师愿教, 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