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教学, 诗歌生态教学的灵魂
诗歌教学一直困扰着教学者, 感觉执教者是灵性的扼杀者。学生满怀激情的朗诵着, 等老师分析完, 一个个蔫了。很多时候, 我们看不清问题, 不是因为我们站得太低而是站得太高。我们总喜欢站在万物的对立面, 或者把自己独立于万物, 这使得我们看不到现象的整体, 迷恋于意识。现象不一定就是表象, 有时现象就是本质, 抓住了现象就是抓住了本质。
在明确了诗歌的生态属性后, 在教学中就要抓住现象, 才能还原诗歌。那么抓住现象, 应该用什么方法呢?我觉得最适合的莫过于吟诵法和想象法。古人是深得诗歌之妙趣的, 他们的经验也是如此。清代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题辞》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 可见吟诵在诗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诗歌的音乐美是看不出来的, 它是声音艺术, 你只有把它还原成声音, 才能体会它的美。古人写诗是一定要吟诵的, 其实现代诗同样朗读出来, 读出声的诗歌才是真正的诗歌。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 自由读、集体读、范读, 形式不拘。但不能蜻蜓点水, 一定要读到有感觉。老师不要把它作为教学手段, 而是作为教学内容, 充分重视起来。我们设想《将进酒》两个教学课时, 你准备用多少时间来让学生读?10分钟、20分钟, 还是是一节课?有人认为用一节课来朗读, 是不是过了。但谁又能说出个准确的数字来呢?时间并不是衡量一节课之路的标准, 好的课是学生有得。如果花一节课时间, 读出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来了, 与诗人产生了共鸣, 这节课就是成功的。反之, 草草了事, 那又何必去读呢?做人做学问都是如此, 做了就要做好。
诗歌要读, 还要会读。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里说“正确的朗读须使音调节奏暗示出想象和情趣的变化发展。这就必然要引起呼吸、循环、发音等器官乃至全身的筋肉的活动。”这就是抓住了诗歌的生态性, 让学生用身体去体会这种美, 让身体的每个细胞参与在其中。这样的课必然是全新的, 它唤醒了沉睡的身体, 让身心获得成长。当你的感官与诗歌发生呼应时, 那种感觉是美妙无比的。
欣赏一首诗歌还需要把握诗歌的意象。诗人创作的过程是心———象———言的过程, 读者欣赏则是由言———象———心得过程。意象是个极有张力的词, 这种张力的大小取决于想象力的再创造, 所以对于“意象”我们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想象是一种基于生理而又超越生理的精神体验。我们没有办法经历人世间的一切, 但我们的精神给了我们一切的可能。请在孩子们认识技巧前, 给他们一点的空间, 让他们自己独立完成一首诗的阅读。也许他不能用理论来解释他感受到的, 但他想象创造的意境一定是独特的。综观我们的课堂技巧多于美本身。当美被硬生生的转化为艺术技巧时, 我们不得不对着一道道的诗歌鉴赏题, 麻木地写到诗人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图, 这是怎样一种文化的悲哀!我们的课堂被太多的概念裹胁, 使其失去了本真, 成为一个奇装异服的怪物。庄子说“大象无形”, 说最大的象是看不见的, 但并不代表它不存在。诗歌中有“大象”, 是诗人用意象创造的意境, 我们看不到, 但通过想象我们一定能到达。
现象教学尊重了诗歌的生态属性, 使诗歌教学不再纠缠于概念之间, 让美变得触手可得, 它让我们感受诗歌的声和色, 进入诗歌的境, 与我们的身体融合, 和我们的生命交汇, 达到自然的和谐, 是生态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
今日更新
-
断代诗史研究走向现代化的标志——浅论苏雪林先生的《
[2020-02-29]
-
找好古诗教学的切入点
[2020-02-29]
-
古诗苑漫步
[2018-07-12]
-
浅谈古诗词的有效教学研究
[2018-04-21]
-
将古诗文诵读进行到底——浅谈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培养
[2018-04-21]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