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韵
唐诗赓和,有次韵 (先后无易),有依韵 (同在一韵),有 用韵 (用彼韵而不必次),吏部和皇甫 《陆浑山火》是也,今 人多不晓。(刘攽《中山诗话》)
前人作诗,未始和韵。自唐白乐天为杭州刺史,元微之为 浙东观察,往来置邮筒唱和,始依韵,而多至千言,少百数十 言,篇章甚富。(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
和韵最害人诗。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 皮、陆。(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
陆务观《跋吕成叔和东坡尖叉韵诗》云:“古诗有倡有和, 有杂拟追和之类,而无和韵者。唐始有用韵,谓同用此韵; 后 有依韵,然不以次; 最后有次韵,自元、白至皮、陆,其体乃 成。” (王应麟 《困学纪闻》)
赓和之诗,当观元诗之意如何。以其意和之,则更新奇。 要造一两句雄健壮丽之语,方能压倒元、白。若又随元诗脚下 走,则无光彩,不足观。其结句当归著其人方得体。有就中联 归著者,亦可。(杨载 《诗法家数·赓和》)
自次韵出,而唐风益绝。豪者俚,腴者质,情性自别,皆 规规然禅人韵偈为宗,益不复有唐之遗音矣。(袁桷《清 容居士集》卷四九《书番阳生诗》)
夫次韵唱酬,其法不古,元和以前,未之见也。暨令狐 楚,薛能、元稹、白乐天集中,稍稍开端,以意相和之法,渐 废间作。逮日休、龟蒙,则飚流顿盛,犹空谷有声,随响即 答。韩偓、吴融以后,守之愈笃,汗漫而无禁也。于是天下翕 然,顺下风而趍,至数十反而不已,莫知非焉。(辛文房 《唐才子传》 卷八)
古人诗有唱和者,盖彼唱而我和之,初不拘体制兼袭其韵 也。后乃有用人韵以答之者,观老杜、严武诗可见,然亦不一 一次其韵也。至元、白、皮、陆诸公,始尚次韵,争奇斗险, 多至数百言,往来至数十首。而其流弊至于今极矣,非沛然有 余之才,鲜不为窘束。所谓性情者,果可得而见邪? (都 濠 《南濠诗话》)
许敬宗拟江令《九日》三首,皆次韵,初唐殆不多见。 (谢榛 《四溟诗话》 卷一)
赓歌始于虞廷,唱和见于郑风,所由来旧矣。王、裴、 岑、杜、元、白之徒,同时歌咏,各抒丽词,初不拘韵; 亦有 后世追和古人者,更以次韵见奇,如东坡和陶、和李之类是 也。(归庄《归庄集·汇刻江南春词序》卷三)
和韵联句,皆易为诗害而无大益,偶一为之,可也。然和 韵在于押字浑成,联句在于才力均敌,声华情实中不露本等面 目,乃为贵耳。(王世贞 《艺苑卮言》 卷一)
按和韵诗有三体: 一曰依韵,谓同在一韵中而不必用其字 也。二曰次韵,谓和其原韵而先后次第皆因之也。三曰用韵, 谓用其韵而先后不必次也,如唐韩愈《昌黎集》有《陆浑山火 和皇甫湜用其韵》是已。古人赓和,答其来意而已,初不为韵 所缚。如高适赠杜甫云:“草《玄》今已毕,此外更何言?”甫和 之则云:“草 《玄》吾岂敢? 赋或似相如。”又如韦迢《早发湘潭 寄杜甫》 云:“相忆无南雁,何时有报章?”甫和云:“虽无南过 雁,看取北来鱼。”又如高适《人日寄杜甫》云:“龙钟远属二千 石 (时适为蜀州刺史),愧尔东西南北人。”(甫尝有诗云:“甫 也东西南北人。”) 甫和云:“东西南北更堪论,白首扁舟病独 存。”又如杜甫 《和裴迪逢梅相忆见寄》云:“幸不折来伤岁暮, 若为看去乱乡愁。”迪诗今不传,意其中必有“欲折来”及“不得 同看”之语,故采其意而答之,不闻其和韵也。又如杜甫、王 维、岑参《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各自成篇,甫第云:“诗成 珠玉在挥毫。”参云:“《阳春》一曲和皆难”,并其意不用,况 于韵乎? 中唐以还,元、白、皮、陆更相唱和,由是此体始 盛,然皆不及他作,严羽所谓“和韵最害人诗”者此也。此外又 有因韵而增为之者,如唐柳宗元《河东集》有《同刘二十八院 长述旧言怀盛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因 其韵增至八十是也。又有拾其余韵,凡为所用者置不取,如 《河东集》载《酬韶州裴曹长使君寄道州吕八大使因以见示二 十韵》,自序云:“韶州幸以诗见及,往复奇丽,邈不可慕,用 韵尤为高绝,余因拾其余韵酬焉,凡为韶州所用者置不取,其 声律言数如之”,是也。(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和韵 诗》)
和诗用来诗之韵,曰用韵,依来诗之韵尽押之不必以次曰 依韵,并依其先后而次之曰次韵。盛唐人和诗不和韵,晚唐人 至有次韵者。洪迈曰: 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非如今人为 次韵所局也。如高适寄杜云:“草《玄》今已毕,此外更何求?” 杜和云:“草《玄》吾岂敢? 赋或似相如。”韦迢寄杜云:“相忆无 南雁,何时有报章?”杜和云:“虽无南去雁,看取北来鱼。”只 以其来意往复,趣味自深,何尝和韵? 至大历中,李端、卢纶 《野寺病居》酬答,始有次韵。后元、白二公次韵益多,皮、 陆则更盛矣。今人仿效,至往返数四不止。诗以道性情,一拘 韵脚,性情果可得而见耶? (胡震亨 《唐音癸签》卷三)
按唐元稹《上令狐相公启》 曰:“稹与同门生白居易友善, 居易雅能为诗,就中爱驱驾文字,穷极声韵,或为千言,或为 五百言律诗以相投寄。小生自审不能有以过之,往往戏排旧 韵,别创新词,名为次韵,盖欲以难相排耳。江湖者为诗者或 相仿效,或力不足,则至于颠倒语言,重复首尾,韵同意等不 异前篇,亦目为元和诗体。而司文者考变雅之由,往往归咎于 稹。”是知元、白作诗次韵之初,本自以为戏,而当时即已取讥 于人,今人乃为之而不厌,又元、白之所鄙而不屑者矣。 (顾炎武 《日知录》 卷二一)
唐元和间,元、白、刘角立于诗林,和韵之作,自兹而 始,雄挑强战,屡交不休,亦一时之盛也。夫诗家和韵,必得 体制相当,妍媸相等,如盐梅之共济,方堪献酬,其胜负相轧 乃在毫厘间耳。若以筳撞钟,狐腋而续之以黄犬,则翩其反 矣。(冯班 《钝吟文稿·隐湖倡和诗序》)
又问: 和诗必步韵乎? 答曰: 和诗之体不一。意如答问而 不同韵者,谓之和诗; 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谓之和韵; 同其 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 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步韵最 困人,如相殴而自絷手足也。盖心思为韵所束,于命意布局, 最难照顾。……而或谓步韵思路易行,则陷溺其心者然也。此 体元、白不多,皮、陆多矣。至明人而极。(吴乔《答万 季野诗问》)
古人和意不和韵,故篇什多佳。始于元、白作俑,极于 苏、黄助澜,遂成艺林业海。(贺裳《载酒园诗话》)
颜延年、谢元晖有《和优武昌登孙权故城》等篇,此和诗 之始。梁武帝《同王筠和太子忏悔》诗,云仍取筠韵,盖同用 “改”字十韵,此和韵之始。筠后又取所余未用者十韵,别为一 篇,所谓“圣智比之明,帝德光四表”。故史于诸文士中,独言 筠善押强韵。逮及唐人,和意而不和韵。至元、白而此风一 变,至皮、陆而为之再变。自宋以还,夸奇斗险,毋论元气索 然,即腠理之间,亦觉不相连缀。刻楮雕冰,几何而不唐丧 耶! (宋长白 《柳亭诗话》卷二八)
和韵人皆为难,我独为易。就韵构思,先有倚籍,小弄新 巧,即可压众。然究不能成大器,聊一为之可也。严沧浪云: “和韵最害人诗。”信然。此风盛于元、白、皮、陆。(黄 子云 《野鸿诗的》)
唐人和诗不和韵,如《早朝》 诸篇是已。降及中叶,始有 和韵者。洎乎元、白,则次韵矣。至于皮、陆,则愈甚矣。宋 及元明,无不崇尚。然诗之工拙,殊不在此。本朝以来能卓然 不惑者,唯王渔洋、赵秋谷二人。秋谷《谈龙录》云: 次韵诗 阮翁绝意不为,可法也。今之自诩获衣钵于渔洋者,于其诗句 挦字扯,如绘西施,务求逼肖,而独于此偏不肯学。噫! 亦可 喟也。(雷松舟《龙山诗话》 卷三)
古人唱和,自生感激。若 《早朝大明宫》 之作,并出壮 丽; 《慈恩寺塔》之咏,并见雄岩,率由兴象互相感发。至于 裴蜀州之才诣,未遽齐武右丞,而辋川唱和之作,超诣不减于 王。此亦可见。(翁方纲 《石洲诗话》卷一)
依韵倡和,始于北魏王肃夫妇。至唐代,盛于元、白,而 极于皮、陆。盖其时崔璞以谏议大夫为苏州刺史,辟日休为从 事,而龟蒙适以所业谒璞,因得与日休相赠答。( 《四库 全书总目》卷一八六《〈松陵集〉提要》)
古人同作一诗,不必同韵,即同韵亦在一韵中,不必句句 次韵也。自元、白创始,而皮、陆倡和,又加甚焉。以韵为 主,而以意相从,中有欲言,不能通达矣。近代专以此见长, 名曰和韵,实则趁韵,宜血脉横互,句联意断也。有志之士, 当不囿于俗。(沈德潜《说诗晬语》)
梁武帝《同王筠和太子忏悔》诗押韵,晚唐效之。严沧浪 以为和韵始于元、白,非也。和韵最害诗,古人唱酬不次韵, 后人乃以此斗工,往复有八九和者,叠出既多,遂至牵率鄙俚 不成语。(厐垲《诗义固说》卷上)
次韵非古,古诗次韵非也。(乔亿 《剑溪说诗》卷 下)
次韵始于元、白,盛于皮、陆,再盛于坡、谷,后来记丑 而博者,专用此擅场。按戴叔伦诗有次韵者,此又在元、白 前,然只小诗偶次己韵耳。(同上)
吴子华、韩致尧次韵,复倒次前韵,此又一格也,亦不 难。(同上)
次韵一道,唐代极盛时殊未及之。至元、白、皮、陆始因 难见巧,虽亦多勉强凑合处。宋则眉山最擅其能,至有七古长 篇押至数十韵者,特以示才气过人可耳。若李、杜二公当此, 纵才气绰能为之,亦不屑以百万锐师,置之无用之地。盖次韵 随人起倒,其遣词运意,终非一一自然,较平时自出机轴者, 工拙正自判然也。(李重华《贞一斋诗说》)
《刘贡父诗话》: 唐诗赓和有次韵 (先后无易)、有依韵 (同在一韵),如张文潜《离黄州诗》而和老杜《玉华宫诗》是 也。有用韵 (用彼韵不必和),如韩吏部用皇甫《陆浑山火》 之类是也。又有和诗不和韵者,如贾至《早朝》、《大明宫》之 作,王维、岑参、杜甫皆有和章,而不用其韵也。次韵实始于 元、白。微之《上令狐相国书》云:“稹与同门生白居易友善, 居易能为诗,穷极声韵,或千言,或五百言律诗,以相投寄。 小生自审不能过之,往往戏排旧韵,别谐新调,名为次韵,盖 欲以难相挑耳。”《困学纪闻》亦谓: 古诗有倡有和,有杂拟追 和之类,而无和韵者。唐始有用韵,谓同此韵中也。后有依 韵,然不以次。最后有次韵,自元和始,至皮陆而其体乃成。 《珊瑚钩诗话》亦谓: 前人作诗,未始和韵。自元、白为二浙 观察,往来置邮筒相倡和,始依韵而多至千言,篇章甚富。其 自云:“曹公谓刘玄德曰: 天下英雄, 惟使君与操耳。”岂诗人 豪气,例爱矜夸耶! 此和韵始于元、白之明证也。然是时刘长 卿《余干旅舍》云:“摇落暮天迥,丹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 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 征衣?“而张籍《宿江上馆》云“楚驿南渡口,夜深来客稀。月 明见潮上,江静觉鸥飞。旅宿今已远,此行殊未归。离家久无 信,又听捣征衣。”此二诗绝似次韵,岂无心适合耶? 抑有慕于 元、白而效之耶?按《洛阳伽蓝记》载王肃入魏,舍江南故妻 谢氏,而娶魏元帝女。其故妻寄以诗曰:“本为筐下蚕,今为机 上丝。得路遂腾去,颇忆缠绵时。”其继室代答,亦用“丝”、 “时”二韵。叶石林《玉涧杂书》谓类文有梁武帝《同王筠和太 子忏悔》诗云:“仍取筠韵”,则六朝已有此体,以后罕有为之 者,至元、白始立为格耳。(赵翼 《陔余丛考》卷二三)
唐人有和韵,尚无次韵; 次韵实自元、白始。依次押韵, 前后不差,此古所未有也。而且长篇累幅,多至百韵,少亦数 十韵,争能斗巧,层出不穷。此又古所未有也。他人和韵,不 过一二首,元、白则多至十六卷,凡一千余篇,此又古所未有 也。以此另成一格,推倒一世,自不能不传。盖元、白觑此一 体,为历代所无,可以此出奇; 自量才力,又为之而有余。故 一往一来,彼此角胜,遂以之擅场。……今两家次韵诗具在, 五言排律,实属工力悉敌,不分胜负; 惟古诗往往和不及唱。 盖唱先有意而后有调; 和者,或不能别有新意,则不免稍形支 绌也。然二人创此体后,次韵者固习以为常; 而篇幅之长且 多,终莫有及之者。至今犹推独步也。(赵翼 《瓯北诗 话》卷四)
次韵创自元、白。元微之《上令狐相公诗启》云:“某与同 门生白居易友善,居易雅能为诗,或为千言,或为五百言律 诗,以相投寄。小生自审不能有以过之,往往细排旧韵,别创 新调,名为次韵,盖欲以难相挑耳。”观此,可知次韵之名由此 起矣。(汪师韩《诗学纂闻》)
严沧浪云: 和韵最害人诗。此风始于元、白,盛于皮、 陆。但鲁望殊无俊逸,袭美更乏清新,不特望元、白而倒戈, 益且遇温、李而退舍。(潘清《挹翠楼诗话》卷四)
和韵在于押得自然,无牵扯斧凿痕。(吴烶《唐诗选 胜直解·诗法》)
唐以前诗人相和同一韵者,梁武《同王筠和太子忏悔》 诗,同用“改”字,后则渐多。然同用一韵,有只在一韵中而不 拘于押韵字者,有取倡诗押韵字而不拘前后者,皆曰用原韵、 步原韵。惟依原韵次序不紊者,谓之次韵。苏眉山《咏雪》用 “尖”“叉”二韵,子由、王介甫皆次韵极妙。唐赋亦然。 (马鲁《南苑一知集·论诗》卷一)
世谓次韵始于白乐天、元微之,号“元和体”。然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载王肃入魏,舍江南故妻谢氏,而娶元魏帝 女。其故妻赠之诗曰:“本为薄上蚕,今为机上丝。得路遂腾 去,颇忆缠绵时。”其继室代答诗,亦用“丝”、“时”两韵。是次 韵非始于元、白矣。特王妻闺阁之作,未播于时,元、白则一 时名士,流播词坛,故为诗家所宗尚耳。焦弱侯《笔乘》载陈 后主集有《宣猷堂燕集》五言诗,与江总、陆瑜、孔范互相赓 唱。其诗用韵,与所得韵先后正同。但韵以钩探,非酬和先 倡,与后世次韵小异。(由云龙《定庵诗话》卷下)
次韵叠韵之诗,一盛于元、白,再盛于皮、陆,三盛于 苏、黄,四盛于乾嘉间王兰泉、吴白华、王凤喈、曹来殷、吴 企晋诸人。(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