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

2022-06-29 可可诗词网-诗词论评 https://www.kekeshici.com

叙事议论,绝非诗家所需,以叙事则伤体,议论则费词 也。然总贵不烦而至,如《棠棣》不废议论,《公刘》不无叙 事。如后人以文体行之,则非也。戎昱“社稷依明主,安危托 妇人”、“过因谗后重,恩合死前酬”,此亦议论之佳者矣。 (陆时雍 《诗境总论》)

诗人议论,不宜太露。使意在词中,讽咏有余味,方是能 作。(《瀛奎律髓》 卷二八王安石《狄梁公、陶渊明俱为 彭泽令,至今有庙在焉,刁景纯作诗继以一篇》冯舒评语)

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着意见、声色、故事、议论 者为最上。义山剌杨妃事之“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 醒”是也。稍着意见者,子美《玄元庙》之“世家遗旧史,道德 付今王”是也。稍着声色者,子美之“落日留王母,微风倚少 儿”是也。稍用故事者,子美之“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 萧曹”是也,着议论而不大露圭角者,罗昭谏之“静怜贵族谋身 易,危觉文皇创业难”是也。露圭角者,杜牧之《题乌江亭》 诗之“胜负兵家未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也,然已开宋人门径矣。宋人更有不伦 处。(宋杨诚斋《题武惠妃传》之“寿王不忍金宫冷,独献君王 一玉环”,词虽工,意未婉。惟义山之“薛王沉醉寿王醒”,其 词微而意显,得风人之体。) (吴乔《围炉诗话》卷一)

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试思二 《雅》 中何处无议论? 杜老古诗中,《奉先》、《咏怀》、《北 征》、《八哀》诸作,近体中 《蜀相》、《咏怀》、《诸葛》诸作, 纯乎议论。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戎昱《和 蕃》 云:“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亦议论之佳者。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

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 知归”、“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邵子则云:“一 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以理语成诗矣。王右丞诗不用禅 语,时得禅理; 东坡则云:“两手欲遮瓶里雀,四条深怕井中 蛇”。言外有余味耶? (同上)

诗有议论者,有含意者,只在其诗之当与否。以谓诗必不 可着议论,则便有坏堑造作之伪。(阙名 《静居绪言》)

文章名理,世鲜兼长。诗非不要理,只是人不能于诗中见 理耳。理无不包,语无不韵者,《三百篇》之《雅》,《颂》是 也。不必以理为名,诗妙而理无不通者,《离骚》以讫汉魏是 也。但求同佳不堕理窠者,两晋、六朝以讫三唐是也。只求理 胜不暇修词者,程、朱、邵子辈是也。风气日下,得一层必失 一层,若天限之,生古人以后者,何处下手? 诗中谈理,肇自 三《颂》。宋人则直泄道秘,近于钞疏,将古法婉妙处,尽变 平浅, 反觉腐而可厌。 (张谦宜 《斋诗谈》卷一)

自宋人好以议论为诗,发泄无余,神味索然,遂招后人史 论之讥,谓其以文为诗,乃有韵之文,非诗体也。此论诚然。 然竟以议议为戒,欲尽捐之,则因噎废食,胶固不通矣。大篇 长章,必不可少叙事议论,即短篇小诗,亦有不可无议论者。 但长篇须尽而不尽,短章须不尽而尽耳。叙事即伏议论之根, 论议必顾叙事之母。或叙事而含议论,议论而兼叙事。或以议 论为叙事,叙事为议论。错综变幻,使奇正相生,疏密相间, 开阖抑扬,各极其妙,斯能事矣。人但知叙事中之叙事,议论 中之议论,与夹叙夹议之妙,而抑知叙事外之叙事,议论外之 议论,与夫不叙之叙,不议之议,其笔外有笔,味外有味,尤 为玄之又玄,更臻微妙乎!夫不尽而尽者,情深于中,韵溢于 外,言简意赅,词近旨远。如画家缩本,咫尺具万里之势,则 不尽而已深尽之。尽而不尽者,包罗万有,众妙毕臻。如岱宗 之长五岳,以大山宫小山,中包无数峰峦溪涧。如武侯之列八 阵,以大阵藏小阵,中变无数门户方圆。任登峰造极,钩深致 远,终不能穷其曲折义蕴,则无所不尽,而实多有余不尽也。 学者知此诣,则得大家秘传矣。(朱庭珍《筱园诗话》卷 一)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