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 [奥地利]瓦尔特
                        “在草原里面,
 菩提树下,
 那里是我俩的卧床,
 你可以看见
 采的草和花,
 在那里铺得多漂亮。
 森林外的幽谷里,
 汤达拉达,
 夜莺唱得多甜蜜。
 
 我走到了
 草地上溜达,
 我的恋人已先我莅临。
 他欢迎我叫道: 
 ‘高贵的女主人啊,’
 一想起,我总是感到高兴。
 他吻过我?真数不清,
 汤达拉达,
 瞧,我这红红的嘴唇。
 
 他于是采来
 无数鲜花,
 把富丽的卧床铺好。
 要是有谁
 经过时看到我俩,
 他一定捧腹大笑。
 他将会看到,我,
 ——汤达拉达——
 枕着蔷薇花儿酣卧。
 
 要是有人看清
 我身边躺着他,
 (这可不行!)真叫我羞答答。
 但愿没有任何人
 会知道我俩
 所干的事情,除了我和他
 以及一只小鸟,
 汤达拉达,
 小鸟不会说给人知道。”
(钱春绮译)
【赏析】
瓦尔特·封·德尔·福格威德是中世纪奥地利伟大的抒情诗人。有人根据文献记载,认为被称作他出生地的福格威德,可能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地名。瓦尔特创作于漫游时期的《菩提树下》是其许多歌颂自然和爱情的诗歌中最著名的一篇。他当时作为骑士和行吟诗人到过许多地方,也曾在一些宫廷中做客。他在漫游中增长了知识,接触了各阶层人民的生活。这使他的诗歌趋向朴素,增强了生活气息。该诗采用民歌体,语言简洁朴素,贯穿诗歌的“汤达拉达”不仅是夜莺鸣叫声的拟音词,也是古代德国民歌中的一种音调,读来让人有一种轻松愉快的节奏感,富有民歌风味。
爱情是古今中外文学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尤其在诗歌中,爱情往往是诗人们津津乐道的题材。然而不同诗人笔下的爱情也不尽相同,有的平淡中见真情,有的则轰轰烈烈,有的缱绻缠绵,有的果断浓烈。瓦尔特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骑士文学的繁荣时期,当时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有所谓高级与低级之分,前者是咏唱贵妇人的骑士抒情诗,而后者描写的是民间女子的爱情。《菩提树下》描写的正是一个普通少女和恋人幽会的情景,于是成了描写非贵族妇女“低级爱情”的代表作。然而正是这种质朴纯良的爱情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在这首诗中,诗人花了不少笔墨描写大自然的景色,但是其写景的真正意图是为了突显少女和情郎两情相悦的欢愉。诗人采用比兴和象征的手法,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爱情的甜蜜以及民间女子对爱情的渴望。诗中充满爱的意象,首先是作为爱情象征的菩提树。菩提树属阔叶乔木,树干挺拔,枝叶茂密,在德国相当普遍,柏林的勃兰登堡门下就是著名的“菩提树下大街”。而郊外菩提树下的芳草地更加理所当然成了年轻男女幽会的首选地。无数诗人曾热情吟诵过菩提树,同是德语国家诗人的威廉·弥勒也写过一首题为《菩提树》的诗歌,并以其清新隽永的笔调和恬淡悠扬的音韵成为千古绝唱。其次是作为爱情象征的夜莺。每节倒数第二句的“汤达拉达”相互呼应,夜莺美妙的鸣叫声不绝于耳,构成了爱情的主旋律,使全诗浑然一体。有了爱情之树,爱情之鸟,诗人还描绘了用鲜花铺成的爱情之床,从而营造了欢合的浪漫气氛,并使其经久不衰地萦绕在读者的思绪之中。
从结构上来看,全诗共分为四节。第一节以全景式的角度展现了少女与情郎幽会的地点和氛围。第二节起,诗人笔锋一转回过头描写少女具体赴约的场景。当少女来到约会的菩提树下,发现心上人早已在等候,并热情地称自己为“高贵的女主人”。这圣母般的待遇显然是恋爱中的女子最引以为豪的,于是快乐幸福的表情满溢,嫣红的双唇渴望更热烈的爱的传递。第三、四节中,两位恋人酣卧于鲜花的温床,享受私密的两人世界。甜蜜的同时,不乏担心万一被人看见的忧虑与羞涩。然而少女的得意一定是超过了羞涩,脑海中怕人知晓的担忧反而表达了她想让人目睹并羡慕自己的矛盾心理。于是诗人有意刻画了在一旁婉转歌唱的夜莺。幸好有一只小鸟可以见证并分享他们的柔情蜜意,一句“小鸟不会说给人知道”将全诗结束,留下了一切尽在不言中的遐想。
(洪峥)
-  
             夜莺 [英国]阿诺德[2019-12-18]
-  
             题乔尔乔内的威尼斯牧歌(卢浮宫藏画) [英国]但·罗塞[2019-12-18]
-  
             白日梦 [英国]但·罗塞蒂[2019-12-18]
-  
             顿悟 [英国]但·罗塞蒂[2019-12-18]
-  
             短暂的时光 [英国]但·罗塞蒂[2019-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