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麓
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岂弟君子,干禄岂弟。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
关于《旱麓》一首的诗旨,后人颇有歧义,莫衷一是。《毛诗正 义》谓咏歌周文王能承受、发展“其祖之功业”,或谓系咏武王。姚际恒 《诗经通论》谓: 此篇“大抵咏其祭祀而获福,因祭祀及其助祭者,以见 其作人之盛,则谓文王为近也”。从内容上看,这篇诗歌主要是歌咏祭 祀大典之作。所以收入《文王之什》,可能由于后人之失误,或者是诗 歌隐含有歌颂文王之功绩的意味,详细情况今天已无法仔细考证。
这首诗较富于文学性的所在大致在其中“兴”的广泛运用及音韵上的 复沓,因而造成一种悦耳铿锵,回旋婉啭的音乐效果。全诗可分为六 章。第一章以自然景物为起兴,引发出对和蔼近人的君子的颂美。也许 那榛树、楛树密密丛丛的旱山山麓与君子求福于天没有必然的联系,但 它能引发起欣赏者丰富的想象: 这山高树茂的旱山不是可以象征着社会 的兴旺吗? 而这又归功于群子的功德。第二、三、五、六节也是以“兴” 开头。“瑟彼玉瓒,黄流在中”; 盛酒的玉瓒色彩鲜明,金黄的琼浆玉液 在内中荡漾。显示出一派富贵景象,这与整个祭祀场面的基调完全相 符: 庄严肃穆,珍馐交错,富丽堂皇。“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老鹰翱 翔,搏击云宵; 鱼儿潜游,舒适目得,又是一种乐易和平的景象。这是 以动物的自由自在象征着在仁人君子的治下有识之士有一个宽松环境, 能“输肝剖胆效英才”“瑟彼柞棫,民所燎矣”,“莫莫葛藟,施于条枚”: 那枝繁叶茂的柞树、楛树,人们用它们来烧火祭天; 那绵绵密密的葛 藤,蔓延四方,缠绕着山楸树干。这两句与后面的诗句之间的联系也是 不确定的: 前者可能使人想到神灵之所以来慰劳君子,与人民祭祀的虔 诚不无关系; 后者则很容易引发起这样一种联想: 即人民与君王之间互 相拥戴。这与“求福不回” (光明正大地求取福禄) 又是紧紧关联在一起 的。
“兴”的手法在 《诗经》的许多诗篇中都有运用。第一篇“关关睢 鸠,在河之洲”就是典型的“兴”的写法。刘勰《文心雕龙》认为“比显而 兴隐”,确实有见地。诗中用起兴开头,而用所起兴的那部分又与诗歌 的主要内容处于不确定的模糊关系之中,这就使得欣赏者可以在广阔的 时空环境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进一步地赋予诗歌以更为丰富的意味。 《旱麓》一诗这样的特点就较明显。全诗除第四节写祭祀的具体情况时 用了铺述的“赋”法,其余全用“兴”,因而我们读这首诗时觉得能广阔连 类,内蕴无穷,不似《大雅》中其它歌功颂德之作那样典重凝滞,枯燥 泛味。
这首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注重诗歌的音韵效果。全诗反复运用 “岂弟君子”一句,造成复沓回环的音乐气氛,自然爽口,回肠荡气,同 时还使诗歌充满着亲近和易的味道,似乎有一长者、尊者在反复咏叹君 子的宽厚爱人,希望着神灵早日降福于世,这与整个祭祀场面的气氛是 合拍的,充分显示出作者的艺术技巧。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
关于《旱麓》一首的诗旨,后人颇有歧义,莫衷一是。《毛诗正 义》谓咏歌周文王能承受、发展“其祖之功业”,或谓系咏武王。姚际恒 《诗经通论》谓: 此篇“大抵咏其祭祀而获福,因祭祀及其助祭者,以见 其作人之盛,则谓文王为近也”。从内容上看,这篇诗歌主要是歌咏祭 祀大典之作。所以收入《文王之什》,可能由于后人之失误,或者是诗 歌隐含有歌颂文王之功绩的意味,详细情况今天已无法仔细考证。
这首诗较富于文学性的所在大致在其中“兴”的广泛运用及音韵上的 复沓,因而造成一种悦耳铿锵,回旋婉啭的音乐效果。全诗可分为六 章。第一章以自然景物为起兴,引发出对和蔼近人的君子的颂美。也许 那榛树、楛树密密丛丛的旱山山麓与君子求福于天没有必然的联系,但 它能引发起欣赏者丰富的想象: 这山高树茂的旱山不是可以象征着社会 的兴旺吗? 而这又归功于群子的功德。第二、三、五、六节也是以“兴” 开头。“瑟彼玉瓒,黄流在中”; 盛酒的玉瓒色彩鲜明,金黄的琼浆玉液 在内中荡漾。显示出一派富贵景象,这与整个祭祀场面的基调完全相 符: 庄严肃穆,珍馐交错,富丽堂皇。“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老鹰翱 翔,搏击云宵; 鱼儿潜游,舒适目得,又是一种乐易和平的景象。这是 以动物的自由自在象征着在仁人君子的治下有识之士有一个宽松环境, 能“输肝剖胆效英才”“瑟彼柞棫,民所燎矣”,“莫莫葛藟,施于条枚”: 那枝繁叶茂的柞树、楛树,人们用它们来烧火祭天; 那绵绵密密的葛 藤,蔓延四方,缠绕着山楸树干。这两句与后面的诗句之间的联系也是 不确定的: 前者可能使人想到神灵之所以来慰劳君子,与人民祭祀的虔 诚不无关系; 后者则很容易引发起这样一种联想: 即人民与君王之间互 相拥戴。这与“求福不回” (光明正大地求取福禄) 又是紧紧关联在一起 的。
“兴”的手法在 《诗经》的许多诗篇中都有运用。第一篇“关关睢 鸠,在河之洲”就是典型的“兴”的写法。刘勰《文心雕龙》认为“比显而 兴隐”,确实有见地。诗中用起兴开头,而用所起兴的那部分又与诗歌 的主要内容处于不确定的模糊关系之中,这就使得欣赏者可以在广阔的 时空环境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进一步地赋予诗歌以更为丰富的意味。 《旱麓》一诗这样的特点就较明显。全诗除第四节写祭祀的具体情况时 用了铺述的“赋”法,其余全用“兴”,因而我们读这首诗时觉得能广阔连 类,内蕴无穷,不似《大雅》中其它歌功颂德之作那样典重凝滞,枯燥 泛味。
这首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注重诗歌的音韵效果。全诗反复运用 “岂弟君子”一句,造成复沓回环的音乐气氛,自然爽口,回肠荡气,同 时还使诗歌充满着亲近和易的味道,似乎有一长者、尊者在反复咏叹君 子的宽厚爱人,希望着神灵早日降福于世,这与整个祭祀场面的气氛是 合拍的,充分显示出作者的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