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无正
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旻天疾威,
弗虑弗图。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无罪,沦胥以铺。
周宗既灭, 靡所止戾。 正大夫离居, 莫知我勚。 三事大 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庶曰式臧,覆出为恶。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如彼行迈,则靡所臻。凡百君子, 各敬尔身。胡不相畏,不畏于天。
戎成不退, 饥成不遂。 曾我御, 惨惨日瘁。 凡百君子, 莫肯用讯。听言则答,谮言则退。
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维躬是瘁。哿矣能言,巧言如 流,俾躬处休。
维曰于仕,孔棘且殆。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亦云可 使,怨及朋友。
谓尔迁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鼠思泣血,无言不疾。昔 尔出居,谁从作尔室。
这首诗的题名历来聚讼纷纭,因为《诗经》的篇名一般都是取自诗 的第一句,但这首诗并未出现诗题中的“两无正”三字。子夏序曰:“《雨 无正》,大夫刺幽王也。雨自上下者也。众多如雨,而非所以为政也。” 郑玄笺曰:“亦当为刺厉王。王之所下教令甚多,而无止也。”即认为雨无 正的意思是说王所颁下的教令象雨一样众多,但都不循正道。这样作不 是为政的好办法。宋儒们提出了不少反对的意见,但也找不到更好的解 释。阮元认为这首诗与《十月之交》的为同时之作,说见《揅经堂集》 卷四《诗》《十月之交四篇属幽王说》,并认为诗作者即诗中的蛰御, 就是《十月之交》作者大夫,为在幽王宫中提任宿卫的亲随大臣。方东 澍根据诗中“周宗既灭”而推测在平王东迁以前,周室就可能有过离开镐 京而颠沛播迁的事。阮元则说“周宗既灭”是“豫决其必灭”,就象《小 雅》《正月》所说“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一样,是大夫目睹褒姒的恶 行,断定长此以往周朝必将灭亡,诗中的王都仍是镐京。
作诗的这位蛰御之臣恪勤公事,宁护在王都,目睹天灾,担心国家 的命运,而诸位在位的大臣都苟且度日,不畏天诫,诗人在朝孤立无 援,极为苦恼。诗的意义与《十月之交》有些近似,言语亦较接近。所 以阮元疑二诗为同一人所作。诗人也象《十月之交》一样,以天受来讽 喻君王,这样作既合于作者的身分,又不违背君臣之礼。诗的大意是 说:
浩浩广大的夏天原本是使万物成长的,现在却不再继续它的仁厚的 品德。昊天即夏天,古人有所谓“春生夏长秋杀冬藏”的话。德是事物的 恒性。骏是大的意思,在这里作使动用法,不骏其德就是说不再使本来 的恒性发扬光大。夏天本该使万物成长,现在竟降下了死丧和饥馑之 灾,使四方诸国蒙受斩伐。秋天又更加凶残地威恐天下人,杀伐一切, 毫不考虑要有所留情。旻天即秋天,汉刘熙《释名》卷一《释天》曰: “秋曰旻天。旻,闵也。物就枯落,可闵伤也。”秋天这样杀伐一切,不 分好坏。下民中那些有罪的死于天灾,固然是得到了惩罚。而无罪的百 姓,也相与接踵而死于天灾。这一章叙述天灾,实际上也就是讽刺君 王,因为天之所以降灾,正是由于君王不施善政,天才降灾以示告诫。 此外,这叙述天灾的文字还有一层暗喻的意思,即将天的降灾比作君王 的昏暴: 君王本应该对臣民仁厚,象夏天应该使万物成长一样。现在却 一反其常,施行暴政,使百姓蒙受死丧之灾。可见君王的行为偏离了正 道。天下人民处在暴政之下,就象万物遇到深秋,无不枯落凋丧一样, 接踵而死。长此以往,镐京必然要灭亡,而灾难永无止境。周宗即宗 周,周人称王都镐京为宗周,这里以镐京灭亡来代指周朝的灭亡。戾是 停着之意,靡所止戾意为没有可以休止停着的境地。目睹这种情况,朝 廷的大臣们各为自己谋退路。正大夫即执政当官的大夫离开王都而居 住,再也无人知道和关心我的苦辛。那些三公大臣和邦君诸侯们也都不 愿意早晚之间朝见君王。夙夜和朝夕为同意词,即早晚的意思,朝廷政 事到了如此地步,按理说君王要反省悔改,施行善政,不想他仍然为 恶。旻天为什么不肯听信法度之言。辟言,法度之言,即合于治国正道 的言语。昊天一意孤行,就象要永无止境地一直走下去一样。各位在朝 的大臣,你们应当各自修饰自身,忠于职守。为什么竟毫无畏惧之心, 不怕上天的告诫。现在起了兵乱,不去沮弭; 百姓饥饿,不去安抚,大 家若无其事,唯有我这侍御之臣在忧心惨惨,日益困病。诸位大臣苟且 偷生,不肯听取下言,别人说了可听入耳的话,就欣然而答; 而一听到 谗毁自己的语,便立即退避。在这种情况下,忠直之士不敢说话,因为 言语不是从口舌一发出就完了,自己的身体还要以此而遭困病。而能言 的人可真了不起,言语巧妙象流水一般顺从人主的心意,于是自己也就 得到安定,休休然无事。哿矣是可矣的意思,用于句首以表示慨叹。即 说起出仕,实在太窘蹙危险了。于仕是往仕,即去作官的意思。棘是 急、迫蹙的意思。我若不顺从君王的不善,君王便说我不可使,于是我 要被天子罪罚。而我要是顺从了君王的不善,君王认为我可使,我便要 被正直的朋友怨憎。说诗人在王都孤立无援,便劝他们那些朋友迁到王 都居住,而朋友们见天下大势不好,不愿迁入王都,便推辞说我没有屋 室在王都可资居住。诗人在朝中整天忧思泣血,说任何话都被他人憎 恶,急需朋友帮助,而朋友却藉口没有屋室,所以诗人生气地诘难朋友 说,你当初离开王都时,在都外也没有屋室,有谁为你筑室,还不是你 自己建筑的。现在反而以无室家来拒绝我。鼠思即忧思,郑玄认为鼠思 二句也是诗人的朋友说的话,但据毛公的训诂来看,似是诗人叙述自己 的境遇。
这首诗是侍御大夫以朴素言语叙述自己在乱世昏君之时,忧虑国家 命运,苦恼悲哀,君王昏暴不纳忠言,执事大臣各自偷安,诗人独自勤 于王事,处境孤危。诗写得极有条理,首章叙述天灾,同时暗喻君王的 虐政; 第二章由天灾和虐政推断周室必将破亡,大臣和诸侯见大势不 好,纷纷离居不朝,而君王仍然为恶; 第三章接着说君王为恶不听善 言,群臣不尽职责,不畏天诫; 第四章便对比群臣和诗人自已的态度: 群臣不畏天诫,兵饥相踵,他们也不思安辑,唯有我这侍御之臣在耽 忧,而他们则只求自身安宁无事; 第五章紧接上章而述说在朝廷言语之 难; 言语之难导致了第六章中出仕的困境; 诗人左右为难,所以在第七 章中召呼朋友来帮助自己。在风格上,这首诗与《十月之交》 比较相 近,主要表现为言语的质朴和自然流畅,诗人所用的是顺序的叙述法, 有时还夹有一些议论,在第七章中甚至引入对话。另外,每章的字数、 各句的字数也不很整饬。若是参照《国风》和《尚书》来看,我们就会 发现这首诗很象上古的散文,呈现出贵族文学的特点。在《国风》中, 比兴手法用得极多,诗句反复叠唱、重沓,言语近似于当时人民的口 语,而这首诗,则没有叠唱重沓,通篇用赋的手法,言语精炼谨严有似 于典诰。从这首诗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典雅庆重之美,这是与《国风》大 不相同的。古人评论《诗经》时,认为《小雅》“怨悱而不乱”,这种精 神在十月之交和雨无正二首中的表现是相当明显的。
周宗既灭, 靡所止戾。 正大夫离居, 莫知我勚。 三事大 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庶曰式臧,覆出为恶。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如彼行迈,则靡所臻。凡百君子, 各敬尔身。胡不相畏,不畏于天。
戎成不退, 饥成不遂。 曾我御, 惨惨日瘁。 凡百君子, 莫肯用讯。听言则答,谮言则退。
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维躬是瘁。哿矣能言,巧言如 流,俾躬处休。
维曰于仕,孔棘且殆。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亦云可 使,怨及朋友。
谓尔迁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鼠思泣血,无言不疾。昔 尔出居,谁从作尔室。
这首诗的题名历来聚讼纷纭,因为《诗经》的篇名一般都是取自诗 的第一句,但这首诗并未出现诗题中的“两无正”三字。子夏序曰:“《雨 无正》,大夫刺幽王也。雨自上下者也。众多如雨,而非所以为政也。” 郑玄笺曰:“亦当为刺厉王。王之所下教令甚多,而无止也。”即认为雨无 正的意思是说王所颁下的教令象雨一样众多,但都不循正道。这样作不 是为政的好办法。宋儒们提出了不少反对的意见,但也找不到更好的解 释。阮元认为这首诗与《十月之交》的为同时之作,说见《揅经堂集》 卷四《诗》《十月之交四篇属幽王说》,并认为诗作者即诗中的蛰御, 就是《十月之交》作者大夫,为在幽王宫中提任宿卫的亲随大臣。方东 澍根据诗中“周宗既灭”而推测在平王东迁以前,周室就可能有过离开镐 京而颠沛播迁的事。阮元则说“周宗既灭”是“豫决其必灭”,就象《小 雅》《正月》所说“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一样,是大夫目睹褒姒的恶 行,断定长此以往周朝必将灭亡,诗中的王都仍是镐京。
作诗的这位蛰御之臣恪勤公事,宁护在王都,目睹天灾,担心国家 的命运,而诸位在位的大臣都苟且度日,不畏天诫,诗人在朝孤立无 援,极为苦恼。诗的意义与《十月之交》有些近似,言语亦较接近。所 以阮元疑二诗为同一人所作。诗人也象《十月之交》一样,以天受来讽 喻君王,这样作既合于作者的身分,又不违背君臣之礼。诗的大意是 说:
浩浩广大的夏天原本是使万物成长的,现在却不再继续它的仁厚的 品德。昊天即夏天,古人有所谓“春生夏长秋杀冬藏”的话。德是事物的 恒性。骏是大的意思,在这里作使动用法,不骏其德就是说不再使本来 的恒性发扬光大。夏天本该使万物成长,现在竟降下了死丧和饥馑之 灾,使四方诸国蒙受斩伐。秋天又更加凶残地威恐天下人,杀伐一切, 毫不考虑要有所留情。旻天即秋天,汉刘熙《释名》卷一《释天》曰: “秋曰旻天。旻,闵也。物就枯落,可闵伤也。”秋天这样杀伐一切,不 分好坏。下民中那些有罪的死于天灾,固然是得到了惩罚。而无罪的百 姓,也相与接踵而死于天灾。这一章叙述天灾,实际上也就是讽刺君 王,因为天之所以降灾,正是由于君王不施善政,天才降灾以示告诫。 此外,这叙述天灾的文字还有一层暗喻的意思,即将天的降灾比作君王 的昏暴: 君王本应该对臣民仁厚,象夏天应该使万物成长一样。现在却 一反其常,施行暴政,使百姓蒙受死丧之灾。可见君王的行为偏离了正 道。天下人民处在暴政之下,就象万物遇到深秋,无不枯落凋丧一样, 接踵而死。长此以往,镐京必然要灭亡,而灾难永无止境。周宗即宗 周,周人称王都镐京为宗周,这里以镐京灭亡来代指周朝的灭亡。戾是 停着之意,靡所止戾意为没有可以休止停着的境地。目睹这种情况,朝 廷的大臣们各为自己谋退路。正大夫即执政当官的大夫离开王都而居 住,再也无人知道和关心我的苦辛。那些三公大臣和邦君诸侯们也都不 愿意早晚之间朝见君王。夙夜和朝夕为同意词,即早晚的意思,朝廷政 事到了如此地步,按理说君王要反省悔改,施行善政,不想他仍然为 恶。旻天为什么不肯听信法度之言。辟言,法度之言,即合于治国正道 的言语。昊天一意孤行,就象要永无止境地一直走下去一样。各位在朝 的大臣,你们应当各自修饰自身,忠于职守。为什么竟毫无畏惧之心, 不怕上天的告诫。现在起了兵乱,不去沮弭; 百姓饥饿,不去安抚,大 家若无其事,唯有我这侍御之臣在忧心惨惨,日益困病。诸位大臣苟且 偷生,不肯听取下言,别人说了可听入耳的话,就欣然而答; 而一听到 谗毁自己的语,便立即退避。在这种情况下,忠直之士不敢说话,因为 言语不是从口舌一发出就完了,自己的身体还要以此而遭困病。而能言 的人可真了不起,言语巧妙象流水一般顺从人主的心意,于是自己也就 得到安定,休休然无事。哿矣是可矣的意思,用于句首以表示慨叹。即 说起出仕,实在太窘蹙危险了。于仕是往仕,即去作官的意思。棘是 急、迫蹙的意思。我若不顺从君王的不善,君王便说我不可使,于是我 要被天子罪罚。而我要是顺从了君王的不善,君王认为我可使,我便要 被正直的朋友怨憎。说诗人在王都孤立无援,便劝他们那些朋友迁到王 都居住,而朋友们见天下大势不好,不愿迁入王都,便推辞说我没有屋 室在王都可资居住。诗人在朝中整天忧思泣血,说任何话都被他人憎 恶,急需朋友帮助,而朋友却藉口没有屋室,所以诗人生气地诘难朋友 说,你当初离开王都时,在都外也没有屋室,有谁为你筑室,还不是你 自己建筑的。现在反而以无室家来拒绝我。鼠思即忧思,郑玄认为鼠思 二句也是诗人的朋友说的话,但据毛公的训诂来看,似是诗人叙述自己 的境遇。
这首诗是侍御大夫以朴素言语叙述自己在乱世昏君之时,忧虑国家 命运,苦恼悲哀,君王昏暴不纳忠言,执事大臣各自偷安,诗人独自勤 于王事,处境孤危。诗写得极有条理,首章叙述天灾,同时暗喻君王的 虐政; 第二章由天灾和虐政推断周室必将破亡,大臣和诸侯见大势不 好,纷纷离居不朝,而君王仍然为恶; 第三章接着说君王为恶不听善 言,群臣不尽职责,不畏天诫; 第四章便对比群臣和诗人自已的态度: 群臣不畏天诫,兵饥相踵,他们也不思安辑,唯有我这侍御之臣在耽 忧,而他们则只求自身安宁无事; 第五章紧接上章而述说在朝廷言语之 难; 言语之难导致了第六章中出仕的困境; 诗人左右为难,所以在第七 章中召呼朋友来帮助自己。在风格上,这首诗与《十月之交》 比较相 近,主要表现为言语的质朴和自然流畅,诗人所用的是顺序的叙述法, 有时还夹有一些议论,在第七章中甚至引入对话。另外,每章的字数、 各句的字数也不很整饬。若是参照《国风》和《尚书》来看,我们就会 发现这首诗很象上古的散文,呈现出贵族文学的特点。在《国风》中, 比兴手法用得极多,诗句反复叠唱、重沓,言语近似于当时人民的口 语,而这首诗,则没有叠唱重沓,通篇用赋的手法,言语精炼谨严有似 于典诰。从这首诗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典雅庆重之美,这是与《国风》大 不相同的。古人评论《诗经》时,认为《小雅》“怨悱而不乱”,这种精 神在十月之交和雨无正二首中的表现是相当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