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文学
(1) 先秦、秦汉时期的诗歌与散文。自古以
来,居住在中原大地的勤劳而智慧的人们就在不
断地创作优美动人的诗歌。《诗经》是我国现存最
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基本上属于乐歌。全部作品都
是由周王室派出的叫做“行人”(“遒人”)的采诗官
采集所得。《汉书·食货志》记载:“孟春之月,群居
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太师,比其
音律,以闻于天子。”可知《诗经》是采自各诸侯国
的民间歌谣的总集。
《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 即十五国风,系采自十五个诸侯国的诗歌,共一百 六十篇。在这一百六十篇中,有一百零九篇是采自 中州,即今河南境内诸侯国的诗篇。包括《周南》十 一篇、《召南》十四篇、《邶风》十九篇、《鄘风》十篇、 《桧风》四篇。“颂”中之《商颂》四篇采自中州宋国 (今河南省商丘市)。“雅”中的《小雅》亦有部分诗 歌产生于中原。保守地说,《诗经》三百零五篇,将 近一半出自中州大地。可以说,中州大地自古就是 诗歌的故乡。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为了争霸或兼并 战争的需要,广泛争取和利用读书人为其服务。于 是很多读书人纷纷登场,代表某个阶级或阶层的 利益,四处游说演讲、撰写文章,利用散文、议论文 的形式去表明观点,于是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百 家争鸣”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很多优秀 散文和议论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 中州大地当时正是散文作家和议论文作家荟萃之 地。
老子,今河南省鹿邑县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 史(相当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他撰写的《道德 经》八十一篇,首创了散文的语录体形式。庄子,宋 国蒙人(今河南省民权县)著《庄子》三十三篇,语 言生动形象、优美和谐,节奏明快清新,既充满浪 漫主义的情调,又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庄子的散文 如诗如画,引人入胜,是先秦浪漫主义的杰作,在 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韩非所著的五十五篇 议论文,说理透彻,论证精密,令人不得不服,有一 种不可阻挡、不可抗拒的力量,堪称我国说理文、 论说文的杰作。李斯,今河南省上蔡县人,他的《谏 逐客书》也是传世之作。
西汉时期的贾谊,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是当时 一位才华横溢的辞赋家、文学家和政论家。他著有 《新论》十卷,代表作品《过秦论》《吊屈原赋》,皆为 我国论说文的名篇。《过秦论》运用了渲染、夸张、 排比、衬托等写作手法,文章脉络分明、首尾呼应、 气势峥嵘、语言铿锵,在散文史上影响深远。西汉 时期另一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晁错,乃颖川(今河 南省禹州市)人。他的《论贵粟疏》,是向汉文帝所 上的奏疏。疏文在陈述重农贵粟的重要性时,用对 比的手法,层层深入、论述严密、说理透彻、语言流 畅,中心突出,亦是论说文的名篇。
先秦、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产生了大批诗歌、 散文的名家名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具重要地位。
(2) 诗圣杜甫及其故居。杜甫,字子美,今河 南省巩县人。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与唐代另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齐名,并称 “李杜”。唐代文学家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 丈长。”元稹说:“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千百 年来,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是晋朝史学家、军事家杜预的裔孙。杜预是京 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人,故杜甫称自己 是“杜陵诸生”,“杜陵野老”;又因他曾做过“检校 工部员外郎”,故人称“杜工部”。杜甫的八世祖曾 随晋元帝迁至襄阳定居。唐朝武则天时,杜甫的曾 祖父杜依艺任巩县县令,故杜氏全家随之迁往巩 县。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的著名诗人, 深得女皇的敬重,授以著作郎、膳部员外郎等官 职。女皇死后,中宗继位,杜审言因与女皇庞臣张 易之勾结罪而被流放峰州(今越南境内)。杜甫的 父亲杜闲是一个下级官吏。杜甫出生在今河南省 巩县县城东门南窑湾村。五岁时丧母。因父亲远在 奉天县任上,故被寄养在姑母家中。
杜甫自幼好学,在青年时代,怀着远大的政治 抱负,开始参加科举,但屡试不第,又加家境贫寒 常处于穷困无奈之中,以卖药和朋友接济为生。为 求发展,他寓居长安十年,但未能施为。杜甫一生 正是大唐王朝由盛变衰的时期,他经历了唐玄宗 时的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他又目睹了唐朝“朱 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象,写下了著名 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真实地反映了动 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他靠献赋得官,曾官至左拾 遗。然不久又弃官。唐肃宗乾元三年(759),将近五 十岁的杜甫移家成都,在故友高适和表弟王司马 的帮助下,于成都城西三十里的浣花溪建草堂一 所。他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成为千古名句,反映了诗人无 私、高尚的思想境界。唐代宗时,五十三岁的杜甫 听说官军收复了黄河南北,自己的家乡已从安史 叛军手中收复时,他高兴地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一诗。诗云:
正当杜甫准备回故乡时,他的好友严武被任 命剑南东、西川节度使。严武要杜甫做节度使署中 的参谋,又表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但严武在四川 一年多即死去,而杜甫也早在此前因过不惯节度 使幕府的生活而弃职,这样杜甫的生活又失去依 靠。公元765年,杜甫54岁时,携家离开成都,沿 长江乘船东下,投奔潭州刺史韦之晋,不料到达潭 州时,韦之晋却病死了。杜甫走投无路,只得以船 为家,经常吃不上饭,贫病交加。次年,这位伟大的 诗人便在湘江的舟中长逝人间。
杜甫死后四十三年,他的孙子杜嗣业遵照先 人的遗嘱,将杜甫的尸骨归葬故乡。杜嗣业扶灵柩 路过荆州时,即拜请荆州刺史、著名的诗人元稹为 其先祖撰写墓志。元稹命笔云:“嗣子曰克武,病不 克葬,殁。命其子嗣业,嗣业贫,无以给丧,收拾乞 丐,焦劳昼夜。去子美殁四十余年,然后卒先人之 志,亦足为难矣。”从墓志上可以看出,杜甫后人的 家境依然贫困不能自给。《来阳县志》云:“元和中, 其孙嗣业迁葬巩县,元微之为志。”
杜甫终于归葬故土了,他的陵墓坐落在巩县 西康店村的邙山脚下。墓高十一米,宽十五米,呈 方形。他两个儿子宗文、宗武的墓也拱立在近旁。 宋代人周序凭吊杜甫墓有诗云:
清乾隆年间,后人在杜甫墓前立了一块“唐少陵先 生之墓”的墓碑,康熙十九年复立“杜少陵墓碑”。 如今墓前植有青松翠柏和花卉,风景秀丽,庄严静 穆,表达了中州人民对伟大诗人的敬仰。
出巩县旧城北门向东约百余米,有一笔架山, 山脚下平台地上的小院,就是杜甫故居。院落座北 朝南,依山傍水,紧靠笔架山有一孔座东朝西的砖 砌窑洞约十一米深,杜甫就诞生在这里。如今这里 已经整修完好,供人参观瞻仰。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在贫穷和苦难中挣扎。国 家不幸诗家幸,正是苦难的生活使他更接近下层 人民,使他的诗反映出人民的疾苦和唐代的社会 矛盾,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感情。他的诗反映了唐朝 由盛到衰的历史,故人们称为“诗史”。杜甫的诗, 笔底波澜,气壮山河,句句珠玑,笔笔有神,故又被 尊为“诗圣”。他的诗承继了我国优良的文学传统, 达到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 作用。杜甫在我国文学史上立下了一块丰碑。
(3)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及故里。韩愈,字退 之,今河南省孟县人。唐时,昌黎(今辽宁大、小凌 河流域)韩氏为一时著姓,韩愈亦每以昌黎自称, 故后世又称之为韩昌黎。韩愈三岁就失去父亲,跟 随被贬官的堂兄韩会到岭南。堂兄死后,堂嫂将其 抚养成人。韩愈自知学习不易,因而发愤读书,每 天写数千字的笔记,精通六经及诸子百家之学后, 一举考中进士。
唐德宗时,因韩愈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诏 为监察御史。他见宫市扰民(“宫市”即百余名宦官 充任宫市使,到街上为宫廷采购的活动。宫市使横 行不法,以势欺人,低价购买,甚至抢掠),便上疏 弹劾,要求罢除。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令。
唐宪宗时,韩愈因平淮西有功,升迁知制诰、 刑部侍郎。宪宗信佛,欲迎佛骨于禁中。韩愈上疏 谏阻说:佛本夷狄之人,佛骨本朽秽之物,应“以此 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前代之 惑。”(《新唐书·韩愈传》)治天下须以儒学为本。 宪宗大怒,贬韩愈为潮州刺史,后移袁州刺史。唐 穆宗时,复召韩愈为国子祭酒、京兆尹、兵部侍郎、 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韩愈五十七岁时去世, 谥“文”,世称韩文公。
韩愈是我国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他学问渊 博,才华盖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早春呈 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 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全 诗清新别致,观察细腻,精炼准确地表达了早春的 景色。
韩愈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文,为 古文运动倡导者之一。他写的《师说》《进学解》《原 道》《原毁》等文章,笔力遒劲,气势雄伟,语言铿锵 有力,立意高远,寓意深长。韩愈被认为是自司马 迁以来最优秀的散文家。
韩愈一生,文学盖世,政绩卓著。他对晚学极 尽提拔,为之指授文章。当时许多人,如贾岛、刘义 皆称为“韩门弟子”。他常排难䘏孤,得到时人的好 评。他一生反对释、老,提倡儒学,针砭时弊。由于 他爱恶分明,故所写文章雄劲有力,堪称散文中的 杰作。
韩愈去世虽历千载,但他家乡的人民不忘这 位文学巨子,立祠修陵纪念他的政绩和对文学的 贡献。韩愈墓祠在河南省孟县城西六公里的韩庄 村北半岭坡上。祠有门房三间,山门前有凉亭和台 阶。走过山门,有碑楼一座,嵌着巨碑一通,碑上详 述韩愈的生平事迹。碑楼北边,有清式飨食堂三 间,堂内立有韩愈石像。韩愈的墓冢封土高约七 米,墓四周古松翠柏,荫盖遮日。韩愈墓为省级文 物保护单位。(《河南旅游大观》)
《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 即十五国风,系采自十五个诸侯国的诗歌,共一百 六十篇。在这一百六十篇中,有一百零九篇是采自 中州,即今河南境内诸侯国的诗篇。包括《周南》十 一篇、《召南》十四篇、《邶风》十九篇、《鄘风》十篇、 《桧风》四篇。“颂”中之《商颂》四篇采自中州宋国 (今河南省商丘市)。“雅”中的《小雅》亦有部分诗 歌产生于中原。保守地说,《诗经》三百零五篇,将 近一半出自中州大地。可以说,中州大地自古就是 诗歌的故乡。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为了争霸或兼并 战争的需要,广泛争取和利用读书人为其服务。于 是很多读书人纷纷登场,代表某个阶级或阶层的 利益,四处游说演讲、撰写文章,利用散文、议论文 的形式去表明观点,于是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百 家争鸣”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很多优秀 散文和议论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 中州大地当时正是散文作家和议论文作家荟萃之 地。
老子,今河南省鹿邑县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 史(相当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他撰写的《道德 经》八十一篇,首创了散文的语录体形式。庄子,宋 国蒙人(今河南省民权县)著《庄子》三十三篇,语 言生动形象、优美和谐,节奏明快清新,既充满浪 漫主义的情调,又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庄子的散文 如诗如画,引人入胜,是先秦浪漫主义的杰作,在 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韩非所著的五十五篇 议论文,说理透彻,论证精密,令人不得不服,有一 种不可阻挡、不可抗拒的力量,堪称我国说理文、 论说文的杰作。李斯,今河南省上蔡县人,他的《谏 逐客书》也是传世之作。
西汉时期的贾谊,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是当时 一位才华横溢的辞赋家、文学家和政论家。他著有 《新论》十卷,代表作品《过秦论》《吊屈原赋》,皆为 我国论说文的名篇。《过秦论》运用了渲染、夸张、 排比、衬托等写作手法,文章脉络分明、首尾呼应、 气势峥嵘、语言铿锵,在散文史上影响深远。西汉 时期另一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晁错,乃颖川(今河 南省禹州市)人。他的《论贵粟疏》,是向汉文帝所 上的奏疏。疏文在陈述重农贵粟的重要性时,用对 比的手法,层层深入、论述严密、说理透彻、语言流 畅,中心突出,亦是论说文的名篇。
先秦、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产生了大批诗歌、 散文的名家名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具重要地位。
(2) 诗圣杜甫及其故居。杜甫,字子美,今河 南省巩县人。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与唐代另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齐名,并称 “李杜”。唐代文学家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 丈长。”元稹说:“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千百 年来,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是晋朝史学家、军事家杜预的裔孙。杜预是京 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人,故杜甫称自己 是“杜陵诸生”,“杜陵野老”;又因他曾做过“检校 工部员外郎”,故人称“杜工部”。杜甫的八世祖曾 随晋元帝迁至襄阳定居。唐朝武则天时,杜甫的曾 祖父杜依艺任巩县县令,故杜氏全家随之迁往巩 县。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的著名诗人, 深得女皇的敬重,授以著作郎、膳部员外郎等官 职。女皇死后,中宗继位,杜审言因与女皇庞臣张 易之勾结罪而被流放峰州(今越南境内)。杜甫的 父亲杜闲是一个下级官吏。杜甫出生在今河南省 巩县县城东门南窑湾村。五岁时丧母。因父亲远在 奉天县任上,故被寄养在姑母家中。
杜甫自幼好学,在青年时代,怀着远大的政治 抱负,开始参加科举,但屡试不第,又加家境贫寒 常处于穷困无奈之中,以卖药和朋友接济为生。为 求发展,他寓居长安十年,但未能施为。杜甫一生 正是大唐王朝由盛变衰的时期,他经历了唐玄宗 时的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他又目睹了唐朝“朱 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象,写下了著名 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真实地反映了动 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他靠献赋得官,曾官至左拾 遗。然不久又弃官。唐肃宗乾元三年(759),将近五 十岁的杜甫移家成都,在故友高适和表弟王司马 的帮助下,于成都城西三十里的浣花溪建草堂一 所。他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成为千古名句,反映了诗人无 私、高尚的思想境界。唐代宗时,五十三岁的杜甫 听说官军收复了黄河南北,自己的家乡已从安史 叛军手中收复时,他高兴地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一诗。诗云: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正当杜甫准备回故乡时,他的好友严武被任 命剑南东、西川节度使。严武要杜甫做节度使署中 的参谋,又表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但严武在四川 一年多即死去,而杜甫也早在此前因过不惯节度 使幕府的生活而弃职,这样杜甫的生活又失去依 靠。公元765年,杜甫54岁时,携家离开成都,沿 长江乘船东下,投奔潭州刺史韦之晋,不料到达潭 州时,韦之晋却病死了。杜甫走投无路,只得以船 为家,经常吃不上饭,贫病交加。次年,这位伟大的 诗人便在湘江的舟中长逝人间。
杜甫死后四十三年,他的孙子杜嗣业遵照先 人的遗嘱,将杜甫的尸骨归葬故乡。杜嗣业扶灵柩 路过荆州时,即拜请荆州刺史、著名的诗人元稹为 其先祖撰写墓志。元稹命笔云:“嗣子曰克武,病不 克葬,殁。命其子嗣业,嗣业贫,无以给丧,收拾乞 丐,焦劳昼夜。去子美殁四十余年,然后卒先人之 志,亦足为难矣。”从墓志上可以看出,杜甫后人的 家境依然贫困不能自给。《来阳县志》云:“元和中, 其孙嗣业迁葬巩县,元微之为志。”
杜甫终于归葬故土了,他的陵墓坐落在巩县 西康店村的邙山脚下。墓高十一米,宽十五米,呈 方形。他两个儿子宗文、宗武的墓也拱立在近旁。 宋代人周序凭吊杜甫墓有诗云:
杜陵诗客墓,遥倚北邙巅。
断碣居人识,高名信史传。
猿声悲落照,树色翳寒烟。
惟有文章在,辉光夜烛天。
清乾隆年间,后人在杜甫墓前立了一块“唐少陵先 生之墓”的墓碑,康熙十九年复立“杜少陵墓碑”。 如今墓前植有青松翠柏和花卉,风景秀丽,庄严静 穆,表达了中州人民对伟大诗人的敬仰。
出巩县旧城北门向东约百余米,有一笔架山, 山脚下平台地上的小院,就是杜甫故居。院落座北 朝南,依山傍水,紧靠笔架山有一孔座东朝西的砖 砌窑洞约十一米深,杜甫就诞生在这里。如今这里 已经整修完好,供人参观瞻仰。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在贫穷和苦难中挣扎。国 家不幸诗家幸,正是苦难的生活使他更接近下层 人民,使他的诗反映出人民的疾苦和唐代的社会 矛盾,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感情。他的诗反映了唐朝 由盛到衰的历史,故人们称为“诗史”。杜甫的诗, 笔底波澜,气壮山河,句句珠玑,笔笔有神,故又被 尊为“诗圣”。他的诗承继了我国优良的文学传统, 达到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 作用。杜甫在我国文学史上立下了一块丰碑。
(3)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及故里。韩愈,字退 之,今河南省孟县人。唐时,昌黎(今辽宁大、小凌 河流域)韩氏为一时著姓,韩愈亦每以昌黎自称, 故后世又称之为韩昌黎。韩愈三岁就失去父亲,跟 随被贬官的堂兄韩会到岭南。堂兄死后,堂嫂将其 抚养成人。韩愈自知学习不易,因而发愤读书,每 天写数千字的笔记,精通六经及诸子百家之学后, 一举考中进士。
唐德宗时,因韩愈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诏 为监察御史。他见宫市扰民(“宫市”即百余名宦官 充任宫市使,到街上为宫廷采购的活动。宫市使横 行不法,以势欺人,低价购买,甚至抢掠),便上疏 弹劾,要求罢除。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令。
唐宪宗时,韩愈因平淮西有功,升迁知制诰、 刑部侍郎。宪宗信佛,欲迎佛骨于禁中。韩愈上疏 谏阻说:佛本夷狄之人,佛骨本朽秽之物,应“以此 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前代之 惑。”(《新唐书·韩愈传》)治天下须以儒学为本。 宪宗大怒,贬韩愈为潮州刺史,后移袁州刺史。唐 穆宗时,复召韩愈为国子祭酒、京兆尹、兵部侍郎、 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韩愈五十七岁时去世, 谥“文”,世称韩文公。
韩愈是我国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他学问渊 博,才华盖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早春呈 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 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全 诗清新别致,观察细腻,精炼准确地表达了早春的 景色。
韩愈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文,为 古文运动倡导者之一。他写的《师说》《进学解》《原 道》《原毁》等文章,笔力遒劲,气势雄伟,语言铿锵 有力,立意高远,寓意深长。韩愈被认为是自司马 迁以来最优秀的散文家。
韩愈一生,文学盖世,政绩卓著。他对晚学极 尽提拔,为之指授文章。当时许多人,如贾岛、刘义 皆称为“韩门弟子”。他常排难䘏孤,得到时人的好 评。他一生反对释、老,提倡儒学,针砭时弊。由于 他爱恶分明,故所写文章雄劲有力,堪称散文中的 杰作。
韩愈去世虽历千载,但他家乡的人民不忘这 位文学巨子,立祠修陵纪念他的政绩和对文学的 贡献。韩愈墓祠在河南省孟县城西六公里的韩庄 村北半岭坡上。祠有门房三间,山门前有凉亭和台 阶。走过山门,有碑楼一座,嵌着巨碑一通,碑上详 述韩愈的生平事迹。碑楼北边,有清式飨食堂三 间,堂内立有韩愈石像。韩愈的墓冢封土高约七 米,墓四周古松翠柏,荫盖遮日。韩愈墓为省级文 物保护单位。(《河南旅游大观》)
今日更新
-
历代行政建置沿革
[2020-04-06]
-
两种文化概念
[2020-04-06]
-
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与风俗信仰
[2020-04-06]
-
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
[2020-04-06]
-
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遗存
[2020-04-0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