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历史上的官学

2022-12-31 可可诗词网-地域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中国自西周起就开始有学校了,《礼制·王 制》曰:“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 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中州为 诸侯国卫、宋、郑、周王室都城的所在地,故在中州 的学校很多。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郑国有 乡校。“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 ‘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 夫人朝夕退而游 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 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乡校,郑 玄注曰:“乡之学校。”这里所说的学校是国人学习 的场所,既学习,也议论朝政。东周洛阳王城中的 学校也分为国学(周王室的官学)和乡学(地方官 学)两种。国学又分为大学和小学。
        东汉时期,京都洛阳设有太学,各州、郡亦设 立地方学校。东汉顺帝皇后梁妠临朝执政时期,令 各州、郡官员送子弟到京师读书,每岁考试,按成 绩优劣授以官职,并进行封赏。东汉士风大盛。京 师太学的学生最多达三万人。这种以考核成绩而 晋官的制度,虽然没有代替过去的推荐制,但也是 一个进步。梁妠建立国学,以考试成绩优劣任官, 应视为科举制度的先导。
        唐玄宗李隆基在洛阳设立丽正书院,著名学 者韩愈曾在这里从事教学。
        宋代东京开封设立国子监。国子监中设置教 授儒家经典的国子学、太学,还有武学、算学、医 学、画学等。
        北宋国子学主要收京朝七品官以上的弟子, 即宋王朝的高、中级贵族的子弟才能就学。而八品 官以下的子弟或庶人的优秀子弟只可在太学学 习。《宋史·选举志》记载:当时的太学学生“以八 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由于北宋太 学学生多是下级官员和庶人子弟,故学习刻苦用 功,在科举考试时,中进士者远远超过国子学,所 以太学大大发展,太学学生达三千多人。一些国子 学学生也到太学就读,太学实际成了全国的最高 学府。
        北宋时期,除京师开封设国子监外,宋王朝还 在西京洛阳、南京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设立国 子监学校。河南成为全国教育的中心。
        清朝,河南的各地方行政区设有府、州、县等 各级官学。省学院直辖的大梁书院和明道书院及 各府、州、县书院也都具有官学的性质。1840年 前,河南各府、州、县共有官学一百一十八所。各官 学有河南提督学政、配置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 学官。
        生员进学前无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童生 考试合格,即为“儒学生员”,又称“秀才”。生员每 三年通过科考后可参加一次乡试。河南的乡试在 省城开封的河南贡院(即现河南大学院内)举行。 贡院有号房万余间,供各府、州、县儒学生员及贡 生居住答卷。乡试取中者为举人。
        清代书院以官办为主,私立为辅,如开封城中 的大梁书院、明道书院皆为官办。戊戌变法后,废 科举、兴新学。1901年,慈禧太后又派出载泽、鸿 慈、端方、徐世昌、绍英五大臣出国考察各国教育, 实行教育改革,下谕:“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 改为大学堂。”1902年始,河南的各级书院相继改 名,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创办的大梁书院改名 河南大学堂,明道书院改名为中州公学,河朔书院 改名河朔中学堂,开封信陵书院改为河南豫河客 籍高等学堂。各县的书院均改为中学堂或小学堂。 是时,河南有河南大学堂、优级师范学堂、政法学 堂、河南体育专科学堂等,这是河南近代高等学校 的开端。1909年,河南创办焦作路矿学堂,是为全 国第一所矿冶高等学校。
        1912年,河南在开封创办留学欧美预备学 校,1923年该校改为中州大学,这是河南第一所 综合性大学,1927年,改称中山大学,1930年,改 称河南大学。到1936年为止,河南共有焦作工学 院、河南大学和水利工程专科学院。1946年,水利 工程学校又并入河南大学,全省只有两所高校。
        目前,河南拥有高校五十余所,其中有河南大 学,创办于1912年;郑州大学,1956年建校;郑州 工学院,创办于1963年;河南农业大学,创建于 1913年,时称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27年,并 入河南中山大学(即今之河南大学),1952年,农 学院由河南大学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院校。河南 医科大学,1928年创建于开封,属于河南中山大 学医科,1952年从河南大学独立,称为河南医学 院,1984年称河南医科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创建 于1950年,初名平原师范学院,1955年,河南大 学的数、理、化三个专业并入该校,1962年,河南 大学生物系并入该校,1985年改称为河南师范大 学。据1987年统计,全省共有专科以上学校五十 一所,四十二所中等师范学校,一百六十所中等专 业学校,中、小学多如满天繁星。河南教育事业正 在迅速发展中。(《河南省志·教育志》)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