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的发祥地与道教的洞天福地

2024-08-29 可可诗词网-地域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1) 道家文化的发祥地——老、庄故里皆在 河南。河南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道家学说的创始 人老子、庄子的故里皆在河南。《史记·老子列传》 云:“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 耳,字聃。”《集解》引《地理志》云:“苦县属陈国。” 苦县属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太史公所记的“楚 苦县”,是按西汉人的地理观念而写的,正如他在 《货殖列传》中所记的“东楚”、“西楚”、“南楚”一 样。春秋时期,陈国一度被楚国所灭,旋即复国,仍 为一独立的诸侯国。老子应为陈国苦县人。陈国地 域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陈国苦县自元代以后 并入鹿邑,故老子为河南省鹿邑人。老子故里在春 秋时曰相,汉晋时期称苦县。北魏至隋,苦县更名 为谷阳。唐朝,谷阳改称真源、仙源诸名。宋朝,真 源改名卫真,与鹿邑县相临。元初,北地发生大水, 卫真民户稀少,并入鹿邑。今鹿邑县城东有老子 庙,又名太清宫。历代曾增修有紫极、广灵、太清三 宫以祀老子。紫极宫为元末韩林儿所毁,内有老子 石像。清乾隆年间所修的《鹿邑县志》云:“太清宫, 县东十里为老子所生之地。”
        另一位与老子齐名的道家学派的奠基人庄子 亦为河南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庄子者, 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 同时。 其学无所不,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史记索隐》引《地理志》云:“蒙县属梁国”。刘向 《别录》云:“宋之蒙人也。”又《正义》引郭缘生《述 征记》云:“蒙县,庄周之本邑也。”蒙在哪里?《国名 记》“蒙”下注云:“蒙,泽也,生庄子,为漆园吏,今 宗之考城。”《水经注》亦云:“庄子生于蒙,亦考城 人。”1954年,考城与兰封二县合并为兰考县, 1956年又将原考城东南部的顺河、老颜集、北关、 褚庙等乡划归民权县,而蒙正位于考城的东南部, 与顺河等乡一起划归民权。因此,庄周故里在今河 南省民权县顺河乡清莲寺村。在清莲寺村里有庄 周胡同和庄子井。井深数丈,井壁坚固如石、光似 黑玉,井水清而味甘。传说此为庄周炼丹汲水处。 庄周故里南六里唐庄村有一古墓冢,冢前立碑,碑 文曰:“庄周之墓”系乾隆五十四年邑人所立。总 之,庄子与老子一样皆系河南人。
        老子、庄子是我国先秦时代著名的哲学家和 思想家,道家学派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人。西汉初 期,黄老思想是汉王朝的统治思想,并由此产生了 黄老道教。以后,老子也被尊崇为道教的开山祖师 ——太山老君。唐朝皇帝姓李,与老子认亲,老子 又被尊为玄元圣祖。宋真宗皇帝崇尚道教,亲到鹿 邑县朝拜,并将鹿邑县改为归真县。
        老子、庄子都提倡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坚决 反对战争,反对礼制,要求贫富均平,人人平等。 老、庄的这种要求平等的社会理想在人民中间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自东汉末年,张陵、张鲁以“五斗 米道”、张角以“太平道”发动农民起义以来,历代 农民战争多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以道教号召 人民反抗。道教的均平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 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
        道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之大、之广,仅次 于儒家。每当大的战乱甫定,统治阶级总是以黄老 思想的“无为”政策作为国策,以使民生息,如经战 国时期激烈的兼并战争和秦末农民战争、楚汉战 争的破坏,人民极端贫困,为恢复生产,西汉初年 统治者便采用黄老之术来进行统治。又如南北朝 过后的唐朝统治者、唐末五代战争过后的北宋统 治者皆以黄老思想治理国家。
        (2) 河南境内道教的洞天福地。道教是我国 土生土长的宗教,系由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结合 而成,以《道德经》《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其理想是 修炼成仙。他们选择风景秀丽的名山作为修炼之 地,称做洞天福地。《道藏》载,道教有“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今河南境内道教 主要的洞天福地有王屋山、嵩山、桐柏山和北邙 山。
        王屋山道教修炼地,位于今河南省济源县城 西北四十五公里处,为“十大洞天”之首,传说这里 是天遣群仙统治之所。主峰天坛山海拔一千七百 多米,上有轩辕皇帝祈天求雨的祭坛。天坛山之北 有灵山峰,灵山之腰有一天然洞穴,称为“王屋 山”。洞内高大宽敞,洞中套洞,八面透光,有七个 洞口。传说此洞与天母洞相通。阳台宫是明代所 建,亦是一道观,现存三清殿、玉皇阁等建筑。阳台 宫二点五公里处有迎恩宫,是唐初紫薇宫道士为 迎接皇帝所建。灵山山中还有很多道教遗迹,如轩 辕庙、虚皇观、真君祠、八仙台、八仙庙、一天门、南 北天门等。相传唐宋时司马承桢、玉真公主、孙思 邈、吕洞宾、贺兰栖真,金朝丘处机,马丹阳、郝大 通、刘处玄等都曾在这里修炼。
        嵩山道教修炼地,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县西北, 是道教的“三十六小洞天”之六。《云笈七签》载: “三十六小洞天,在诸名山之中,……第六中岳嵩 山洞,周迥三千里,名曰司马洞天。”北魏著名的道 士寇谦之曾在此山修道七年,创立了与庐山道士 陆修静的南天师道派相对立的北天师道派。唐代 道士潘师正在山中修道二十余年。
        桐柏山道教修炼地,位于今河南省桐柏县西 南十五公里处,是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四十四。 桐柏山古代又名脱簪山,上有玉女、卧龙、翠微、莲 花诸峰,淮水就从这里发源。相传西汉张良曾在此 修炼。
        北邙山道教修炼地,位于今洛阳市北五公里, 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七十。相传老子曾在此山 中炼丹。
        (3) 道教宫观与中岳庙。道教宫观是道士供 养教祖、清修及传道的地方。河南境内的道教宫观 有四五百座。比较著名的有老子故里鹿邑太清宫、 洛阳上清宫、济源阳台宫、南阳玄庙观、开封延庆 观等。另外,祭祀山川的登封中岳庙、济源济渎庙, 桐柏淮渎庙,也是道教的宫观。这些道教宫观以嵩 山中岳庙为最古老、著名。嵩山,古代称为中岳。由 太室山、少室山等组成,位于登封县北。先秦时就 已开始在嵩山上立祠致祭。《山海经·中山经》载: “少室、太室祠之大牢之具,婴以吉玉。”西汉武帝 曾经登嵩山,增修太室祠,建万岁宫。东汉安帝在 太室祠之前建石阙。北魏时期,将太室祠称为“嵩 岳中天王庙”,把祭祀太室山的祠改为道教庙宇, 并将其迁至山顶。唐朝武则天登嵩山,将“中岳”改 为“神岳”,将嵩山所在的县称登封县,封天中王为 “神岳天中黄帝”,天灵妃为“天中黄后。”唐玄宗 时,将中岳庙迁到山下。北宋时,改称“神岳”为“中 岳”。
        现在的中岳庙庙院南北长六百五十米,东西 宽一百六十六米,总面积十万多平方米。中岳庙南 五百米处,有汉代所建的太室阙。在嵩山汉代三阙 (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中,太室阙最高、最古, 且保存最为完整。中岳庙的大门又名天中阁。天中 阁内有配天作镇坊,因岳神是土神,以地配天,故 名。另有一名为东朝亭的小亭。过天中阁、崇圣门、 化三门,可见四个土台。土台上原有殿堂,分别象 征着东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称为四岳殿 台。四岳加上中岳,共为五岳,取“五行俱全”之义。 四岳殿台的建制,在五岳中唯中岳独有。四岳殿台 向北,经过峻极门,就是中岳大殿,此为中岳殿的 正殿,供奉着天中王神像。大殿后方是天中王与其 配偶天灵妃休息的寝殿。内有天中王泥塑睡像,天 灵妃像身穿便服,陪坐榻旁。人称“睡爷爷、坐奶 奶”。中岳庙内有自汉至清历代所植古柏二百余 株,是我国五岳之中保存最好、古柏最多的庙宇。 中岳庙附近还有神州宫、小楼宫、乾隆行宫、祖师 宫、火神宫等。
        中岳庙是一座以祭祀山川为主的道教宫观, 如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4) 道教的庙会。庙会,亦称庙市。河南境内 各地小型庙会逐渐消失,只有几个大型庙会保留 了下来。
        淮阳太昊陵庙会 太昊陵位于淮阳县城北四 公里处。相传淮阳为“太昊之墟”。太昊是原始社会 东夷部族的首领,死后葬在此地。同时,淮阳又被 认为是伏羲氏之都,伏羲氏是我国传说中的“三 皇”之一。淮阳庙会的意义是祭祀“人祖”伏羲氏, 在太昊陵周围举行。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 初三,长达一个月。庙会始于何时已无可考。每年 的庙会期间,有些人自动联合,数十人结为一会, 推一人为会首,余人称斋公,然后一起携带供品、 香资赶会,进香敬祖。根据传统,进香群众都要买 名为“泥泥狗”的泥塑玩偶,玩偶样式古拙,反映了 人类繁衍的情况。庙会上还有搭台唱戏、耍龙灯、 踩高跷、划旱船等活动,热闹非凡。太昊陵庙会范 围很大,山东曹县,江苏及县,安徽界首、临泉、太 和,河南信阳、洛阳以及开封等地的群众都来此参 加庙会,进行农贸交易。近年来不断有北京及各地 文学、历史、艺术方面的专家学者到此采风。
        浚县浮丘山庙会 浮丘山位于浚县县城东南 一公里处。这里佛、道两教的建筑很多。浮丘山每 年有两次庙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日,称为 正月庙会;七月十五至三十日,称为七月庙会。正 月庙会始于明万历八年(1580),七月庙会始于清 乾隆五十年(1785)。每年庙会,香客们从四方来浮 丘山碧霞宫进香。每人胸前系红绳,手提枣馍和香 资供品。他们把红绳系在大树、石山上,以祈福消 灾。道士们列队出行,作飞钹表演。另外还有耍龙 灯、旱船等活动,同时进行民间贸易。浮丘山庙会 规模也很大,庙会人数最多时可达三十万之众,少 时亦在十万人以上。
        登封中岳庙庙会 登封中岳庙庙会始自宋代 以前,于每年的三月和十月举行,每次会期十天。 庙会期间,香客们进香祈福,道士们做道场。(参看 《河南省志·宗教志》)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