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中心

2024-12-02 可可诗词网-地域文化 https://www.kekeshici.com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学说 自春秋时期产生,历经秦汉到明清,一直是封建王 朝治国安邦的统治思想和理论基础。在中国历史 上,儒家思想的影响之大、之深、之广都是空前的。
        (1) 孔子祖籍在夏邑。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 奠基人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鲁 国(今山东曲阜)人,但孔子的祖籍却在今河南省 夏邑县。孔子一生主要的政治活动就是周游列国, 向各国诸侯宣传他的政治主张,而他周游的这些 诸侯国又大多在河南。《史记·孔子世家》云:“孔 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孔子祖籍在宋 国,这是没有疑义的。夏邑是先秦宋国的领地,孔 子先祖的采邑在夏邑,故孔子祖籍就是夏邑。《孔 子家语》说:“孔子,宋微子之后。宋湣王生弗父何, 以让弟厉公。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 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 氏。”孔子的祖父弗父何是宋湣公的长子,本当继 承国君之位,但让位予弟。其弟立为宋厉公,弗父 何则为宋卿,受封于栗(今河南省夏邑)。五世之 后,别为公族,即由卿的地位降为大夫的地位;同 时更改姓氏,以“孔”为姓,从此后世用“孔”字为族 姓。
        《孔子世家》和《左传》都记载了孔子先祖在宋 受迫害的情况。宋殇公时,孔父嘉为宋国大司马。 孔父嘉的妻子有一次出门,在路上遇见宋太宰华 督。华督见她美貌,便设计攻杀了孔父嘉而夺取了 她。宋殇公怒,华督就又杀宋殇公而另拥立庄公。 孔氏从此在宋国失势,华氏成为宋国的望族。孔氏 在宋国时受华氏的威逼,故防叔奔鲁定居,为鲁大 夫。防叔即孔子四世祖。
        1920年编写的《夏邑县志》记载:孔子周游列 国期间曾还乡祭祖。宋朝为了纪念孔子还乡祭祖, 在夏邑修建了还乡祠。县志亦载,清道光二十年夏 邑知县孔繁洁说:“夏邑县有还乡祠,祀我祖至圣 先师。祀之所自始,前碑尽之矣。余自幼读书,时考 其世系,知我祖发祥于鲁,实肇基于宋。夏邑在宋 地,此处墓还乡之所由来欤?故后人建祠以祀之。” 道光二十一年的夏邑知县陈治枢在《重修还乡四 代祠》中说:“夏邑古宋地,而孔氏之采邑在焉,食 采于斯,亦卜兆于斯,孔子还乡省墓,盖数数矣。” 还乡祠历代增修,而在“文革”中被破坏。如今在还 乡祠旧址,夏邑县王公楼村还有几块清朝的石碑, 记载着夏邑县即孔子祖籍的事实。目前,夏邑县政 府正准备修复还乡祠。
        (2) 先秦、秦汉时代儒学研究中心。孔子在鲁 国受到排挤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报负,便带着数 十个弟子,以边讲学、边游历的方式在列国间宣传 自己的政治主张,历时十四年。他到的第一个诸侯 国是卫国(今河南省濮阳县),此后孔子一直把卫 国当做据点。接着,他访问了陈(今河南省淮阳 县)、曹(今山东省曹县)、宋(今河南省商丘市)、郑 (今河南省新郑县)、蔡(今河南省上蔡县)、楚(楚 国很大,所指可能在今河南省信阳市一带)。孔子 曾在匡(今河南省长垣县境)受厄,在陈蔡绝粮。孔 子所过之地,除曹国与今河南相临外,皆在今河南 省境内。可以说,中州大地是孔子最早传播儒学的 地方。
        西汉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学说。作为政治文化中 心的河南很快成为儒学研究的中心。
        东汉一代,提倡儒学。光武帝刘秀自青年时期 就学习《尚书》《论语》等儒家经典,深知儒学是治 国安邦的学问,故即位以后大力提倡儒学。经过光 武帝、明帝、章帝等几代皇帝的推崇,儒学迅速发 展。汉明帝刘庄甚至率皇亲国戚,自京师洛阳,亲 到曲阜阙里祭孔。
        建初四年(公元79年),汉章帝召集群儒,在 白虎观议论研究儒家经典,写成奏议,用皇帝的名 义制成定论,题名为《白虎议奏》。以后,班固撰写 《后汉书》时,又名《白虎通议》,自晋以来称为《白 虎通》。在河南洛阳召开的这次御前白虎观会议, 是自西汉武帝把儒学定为正统以后,儒学发展的 又一个重要阶段。儒家学说是东汉王朝安身立命 的理论基础。以京师洛阳为中心的河南是儒学研 究的中心。
        (3) 玄学兴起在中州。曹魏正始年间,我国一 个调和儒、道的新的学派——玄学在中州大地兴 起了。魏晋玄学家们试图以道家学说解释儒,以儒 家学说解释道,把儒家学说中的人事伦理政治与 道家的哲理勾通,使易学向义理方向发展,走上玄 学化的道路。曹魏末年,门阀制度已经形成,并日 益暴露出其腐朽性。曹魏的统治岌岌可危,司马氏 集团正伺机而取。这时期,一些与曹魏集团关系密 切的知识分子对前途充满忧虑,便以道家的“无 为”作为精神寄托。他们虽尊孔子为圣人,以儒学 为本,但在思想的深层次追求上已倾向道家。这就 导致了儒、道的合流。
        ①玄学的创始人何晏和王弼。玄学是儒、道合 一的产物。魏晋玄学的创始人是何晏和王弼。他们 都是既习儒学,又研道教的学者。何晏,字平叔,今 河南南阳人。他是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的孙子。何 晏的母亲被曹操纳为妾,故何晏得随之长于宫中。 何晏长成后,娶金乡公主为妻,封侯,官至尚书。著 有《论语集解》《周易解》,又注释《老子》等。《列 子·仲尼》注引何晏的《无名论》曰:“自然者,道 也。道本无名,故志氏曰:‘强为之名’。仲尼称尧 ‘荡荡无能名焉。’”在这里,何晏把孔子与老子等 同看待,并说“道”就是“自然”,将儒家学说与道教 学说混而为一,表现了玄学的儒道合一的倾向。何 晏是曹魏统治集团的宗亲,在司马氏集团发动政 变时被杀。
        王弼,字辅嗣,魏山阳(今河南修武)人。王弼 自幼年始,就聪明善于观察,十多岁时便喜读《老 子》,并通辩能言。《三国志·钟会传》注引何劭所 撰的《王弼》载:何晏为吏部尚书时,王弼尚年幼。 一次何晏见到王弼,交谈之后叹服说:“仲尼称后 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王弼对儒 家经典进行注释,《周易注》和《周易略例》,为其主 要著述。他以老子之义去解释儒家经典,体现出 “易”老结合,儒道合流的倾向。《周易》的六十四卦 中,每卦都有六爻,但全卦的意义主要由一爻的义 理所决定,即“一爻为主”。王弼以此理去解人间的 现象。他认为在众多纷纭的人事中,必须有一个能 够起统帅作用的人或物,而且“众不能治众”,只有 “寡”才能治众。这与儒家所解释“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的君主至尊,以及道家的“天下万物生于 有,有生于无”的思想是一致的。王弼的《老子注》 四十二章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 于无也。……百姓有心,异国殊风,而得一者王侯 主焉。”王弼把《周易》中“一爻为主”和《老子》中 “以无为本”的思想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为帝王 治国、君主专制找到了理论根据。王弼在《论语释 疑》中以儒学的形式、道家的精神去释疑。他认为 治世必须用孔子的礼乐仁义,而礼乐仁义又必须 以自然为宗旨。这就把儒家现实主义的伦理纲常 之道解释为道家的自然无为之道。王弼是被何晏 赏识的年轻学者,与曹魏统治集团关系密切,曾任 尚书郎之职。公元249年司马氏发动政变,王弼被 免职。同年秋因疠疾而死,时年二十四岁。
        何晏、王弼是玄学的创始人,都是河南人,又 都在曹魏京师洛阳研究玄学,第一次把儒、道学说 结合起来。即保留了儒家治国治民、君主一统的政 治思想,又用道家的哲理去解释它。以道家学说释 儒,促进了儒道融合。当然,这一时期玄学家对儒、 道合一的理解全由个人的际遇而发,故其理论极 不完整,但对宋朝理学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
        ②竹林七贤。竹林七贤,又称竹林名士,是魏 晋时期七位玄学家的总称。他们不满当时的社会 状况,陷入苦闷徬徨、甚至愤恨绝望之中,于是离 开朝廷宫庙,隐居在山阳(今河南省修武县西北三 十五里)竹林之中,灌园种田、读书著文。他们是: 阮籍,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人。嵇康,谯国 铚(今安徽省宿县西南四十六里)人。山涛,河内怀 (今河南省武陟县)人。向秀,河内怀(今河南省武 陟县)人。阮咸,阮籍的侄子,陈留尉氏人。刘伶,沛 国(今安徽省宿县西北)人。王戎,琅琊临沂(今山 东省临沂县北十五里)人。
        “竹林七贤”中有四人是中州人,他们均生于 儒学世家,“俱世儒学,善居室,内足于财。”由于政 治上的不得志,便不拘礼法,愤世嫉俗,以至放浪 形骸。他们认为儒家所提倡的名教礼法违背了人 的天性自然,故强调“贵无”和“自然”。阮籍、嵇康 都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崇尚道家的 自然无为,反对儒家的纲常名教。这主张在很大程 度上固然是为了对抗司马氏统治集团,但也明显 地表露出崇尚道家、与儒家对立的倾向。阮籍、嵇 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也反映了竹林名士 的苦闷。阮籍以饮酒为常事,一醉竟达六十日;又 常驾车外出,任马信步而行,至无路可走处,则恸 哭而返。嵇康为曹魏宗亲。他在竹林隐居了二十多 年,或游山泽采药,或锻铁自赡,轻慢显贵而不堪 流俗。阮籍、嵇康等人的言行为西晋统治者所不 容,他们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是对西晋 王朝统治的严重威胁。大臣钟会上疏说:嵇康“诚 以害时乱教,……康(指嵇康)、安(指吕安)等言论 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之,以淳 风俗。”(《晋书·嵇康传》)晋文帝即令捕杀嵇康。 为消解名教和自然的对立,“竹林七贤”中的向秀 和郭象还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观点。向秀、郭 象在《庄子注》中把儒家的礼乐仁义解释为人性所 固有,“夫仁义者,人之性也”(《天运》注)即儒家所 提倡的“礼”(贵贱等级之差、君臣父子之别)就是 天理自然。向秀、郭象以儒释道,以儒家思想为主 旨解释道家著作《庄子》,把道家的学说纳入了儒 家的轨道之上。
        综上,魏晋玄学的三个时期清晰可见:曹魏正 始年间,何晏、王弼以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魏 晋之际,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 张;与阮、嵇基本同时或稍晚,向秀、郭象提出“名 教”即“自然”的论点,以儒家思想解释道家学说。
        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百家争 鸣”以后,学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之一。魏晋玄学 家们对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关系进行着探索而 “振起玄风”,中州大地正是玄学和玄风的中心策 源地。
        “竹杯七贤”当年隐居的山阳,即在今河南省 修武县和武陟县境内,如今这里还有遍野的竹林。 竹林掩映处,有向秀故里和向秀墓,有山涛故里和 山涛墓。
        (4) 中州——理学的故乡。儒学,由于历代帝 王的推崇,又经过自身的完善和提高,至宋代,新 儒学——理学产生了。宋代理学的特点是援引佛、 道的理论入儒,学以致用。宋代理学研究盛况空 前,河南是理学研究的故乡和发源地。北宋时期, 一些学者云集洛阳,如周敦颐、邵雍、二程(程颢、 程颐兄弟)等,他们在儒学研究中吸收诸家之长, 大大丰富了儒学的内容。人们便把他们提出的儒 学观点称为宋代新儒学或理学,由于研究者集中 在洛阳,故又称为洛学。学者中,张载、邵雍皆河南 人,二程就是洛阳人,故洛阳成了理学研究的中 心。
        我国自汉代以后,儒家学说成为封建国家的 统治思想。儒学的政治思想是丰富的,有完整国家 的理论。然而儒家长于伦理,而疏于哲理,与佛、道 学说相较则更显出其致命的弱点。孔子虽然多次 提天、天命、天道,却从未深入地解释过。孔子的学 生子贡曾说:“夫子之言性与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儒家学说“不求知天”唯求知 人,是一种治国治政的理论,但在与佛、道学的抗 衡中显示出其哲理的贫乏。基于此,宋代理学家在 发展儒学的过程中,吸收佛、道之长处,从而建立 起儒学完整的宇宙观。二程提出的“天理”是宋代 理学的核心。程颢说:“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 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外书》卷十二)他们认 为“天理”是一种不可更易的自然存在,任何事物 都有其“理”,“天下万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 一物须有一理。”(《遗书》卷十八)如慈爱是做父亲 的理,孝顺是做儿子的理,仁是君的理,忠是臣的 理,事物得其理则安,失其理则乱。圣人之所以能 治万物,在于能使物物各得其理。程颐说:“天下之 理,原其所有,未有不善。”
        为了让人理解什么是“天理”,二程重新阐释 格物致知的命题。格,就是对事物进行探究;物,即 理。格物就是探求事物的道理,格的物多了,自然 融会贯通,从而达到了对共同天理的真知。程颐 说:“今人欲致知,须要格物。”(《遗书》卷十七)“随 事观理,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然后可以 至于圣人。”(《遗书》卷二十五)真正知道了天理, 便能付诸行动,就义理、弃富贵,达到圣人的境界。
        宋代理学发展到南宋朱熹时,达到鼎盛。朱熹 集理学思想之大成,是继孔孟、董仲舒、二程以来 影响最大,学术成就最高的儒学家。他是二程的四 传弟子,承继和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 建立了完整的理学体系。河南洛阳作为理学的故 乡,为我国儒学的发展是做出了贡献的。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