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的发祥地
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之间,中州大地上
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夏王
朝共历十四代、十七王。其活动范围据《史记·吴
起列传》云:“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
南,羊肠在其北。”《国语·周语上》云:“昔伊洛竭
而夏亡。”《逸周书·度邑解》曰:“自洛汭延于伊
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从这些记载看,夏王
朝的活动范围当在今河南洛阳周围,伊、洛二水间
一带。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就在豫 西一带进行考查。1976年在河南登封告成镇东北 发现了一座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古城遗址。从城址 内出土的陶豆等器物上多有“阳城”、“阳城仓器” 字样,证实此城系春秋、战国时乃至汉代的阳城。 而古本《竹书纪年》所载之“夏后氏,禹都阳城”,可 能就在附近。不久考古工作者又在告成镇西北的 王城岗发现一个龙山文化古城址,系由东西两座 小城组成。该城址是否就是“禹都阳城”还有待进 一步研究,但其确为龙山晚期至夏代初年的城址, 又在夏人的活动范围之内。“禹都阳城”似应在这 一带。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亦是一处都邑的遗址,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称为二里头文化。对二里头 文化的时期归属,目前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①二里头文化在豫西,即夏人的活动区域之内。经 C14测定,早期为公元前1920±150年和2010± 145年,第四期的年代为1625±130年。其存在时 期完全处于夏代纪年之中。故二里头文化一至四 期遗存极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当然也不排除 河南龙山文化和先商文化对它的影响。②二里头 文化的一、二期属于夏文化,而三、四期与郑州二 里岗期商文化有相同之处,应属于商代文化。③二 里头文化的一至四期都是商文化。
我们以为,二里头文化在考古学上应属同一 种文化,先后四期的文化遗存是一脉相承、持续发 展的。它的变化是时间造成的,并不是两种文化的 更替。二里头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 的商文化有明显的区别。二里头文化在夏人的活 动范围内,其年代又在夏代的纪年之内,当然应是 夏王朝的遗存。
二里头遗址面积为2.5×15公里,有很厚的 文化堆积。遗址中一号宫殿基址是旧夯土台基、殿 堂、廊庑、庭院、殿门组成的宫殿建筑。夯土台基呈 正方形,总面积为一万多平方米,高出当时的地面 约八十厘米。殿堂坐落在台基中部偏北处,呈长方 形,东西长三十点四米,南北宽十一点四米。四周 还留存有一圈殿堂檐柱的大型柱洞及柱础石,分 南北两行排列,南北两面各九个,东西两面各四 个。檐柱外侧还留存有一圈挑檐柱洞。据柱洞的位 置分析,这座殿堂应为一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双 开间建筑。屋顶可能为四坡出檐式。这座殿堂四坡 出檐式结构与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四阿重屋”基 本相符。宫殿墙壁为木骨泥墙,殿堂南部为一个广 阔的庭院,宫殿大门坐落在庭院的南边,门边发现 九个排成东西向的柱洞,东西两端与廊庑相连,估 计为一座面阔八间的牌坊式建筑。(《河南偃师二 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年第 四期)
二里头遗址的中部坐落着二号宫殿基址,它 包括围墙,廊庑、大门、庭院、中心殿堂和大墓的一 组建筑。这也可能是属于宗庙之类的建筑。
二里头遗址还发现二十多座墓葬。其中一座 大墓在二号宫殿中心殿堂北面略偏东处,墓中有 棺室,坑底铺有一至一点五厘米的朱砂,并出土有 铜爵、铜戈、铜戚、圆泡形铜器和玉钺、玉戈、铲形 玉器、玉柄饰以及玉磬、绿松石饰、骨串珠、贝、陶 器等大量随葬品。宫殿基址的周围,还发现有相当 数量的房基、窑穴、灰坑、水井、窑址、陶范、坩锅碎 片、铜渣、石料、骨料。推测此处是制铜、制陶、制骨 等手工业作坊的聚集区。
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的玉、石、陶器均有其特 色。玉器有柄形玉饰、玉戈、玉钺、梯形玉刀、琮、玉 柱、玉筒等,分别为乳白,淡青、嫩绿、灰褐诸色。玉 器和绿松石的镶嵌工艺,是我国工艺美术优秀传 统的实物见证。玉制兵器是作为贵重珍品而随葬 的。
石磬是二里头墓葬中形体最大的器物,它是 我国目前所见到最早的石磬,是音乐史上重要的 实物资料。
二里头墓葬出土的陶器有鼎、豆、角、爵、平底 盆、盘、罐、簋、瓮、鬶、杯等。陶器中占比例最大的 是酒器,其次是炊器、盛器和食器。陶觚、陶角、陶 爵、陶盉等大量酒器的出土是二里头文化的一个 显著特点,表明当时酿酒业的发达。《淮南子·说
林训》曰:“清之美,始于耒耜。”酒器的大量出现 反映了当时粮食产量的增多及农业生产水平的提 高。
夏王朝自大禹建立国家,启开始传子制的家 天下后,又经历了中衰、复兴、灭亡的过程。《左 传·襄公四年》载:“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迁 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浞因羿室,生浇及 豷,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使浇用师,灭斟灌 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 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 豷于戈。有穷由是遂亡。”
这段记载说的是,夏朝在太康时期德衰,东方 部族首领后羿自(或说在今河南滑县)迁于穷石 (约今洛阳市南),一举灭夏。但因后羿不理政事, 被部下寒浞所杀。寒浞的两个儿子浇和豷灭了夏 的两个同盟部落斟寻氏和斟灌氏(斟寻、斟灌皆在 河洛之间)。夏王朝的一个贤臣靡聚集力量自有鬲 氏(今山东德州附近)兴兵灭寒浞,拥立太康的后 代少康为王,由是恢复夏朝。
关于少康复国的过程,《史记·吴世家》记述 说:寒浞的儿子浇灭了斟寻、斟灌以后,又杀了太 康的儿子相。相怀孕的妻子逃到有仍氏,生下少 康。浇又追杀少康,少康又逃到有虞氏(今河南虞 城)部落。有虞氏给少康二妻,并在纶地(在河南虞 城)作一个邑给少康。少康“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并收夏之余民,重整兵师,灭浇复夏。即旧史籍上 之“少康中兴”。
综上所述,夏王朝的建国、中衰、复国活动始 终未脱离中州大地。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州就是夏 王朝的发祥地。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就在豫 西一带进行考查。1976年在河南登封告成镇东北 发现了一座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古城遗址。从城址 内出土的陶豆等器物上多有“阳城”、“阳城仓器” 字样,证实此城系春秋、战国时乃至汉代的阳城。 而古本《竹书纪年》所载之“夏后氏,禹都阳城”,可 能就在附近。不久考古工作者又在告成镇西北的 王城岗发现一个龙山文化古城址,系由东西两座 小城组成。该城址是否就是“禹都阳城”还有待进 一步研究,但其确为龙山晚期至夏代初年的城址, 又在夏人的活动范围之内。“禹都阳城”似应在这 一带。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亦是一处都邑的遗址,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称为二里头文化。对二里头 文化的时期归属,目前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①二里头文化在豫西,即夏人的活动区域之内。经 C14测定,早期为公元前1920±150年和2010± 145年,第四期的年代为1625±130年。其存在时 期完全处于夏代纪年之中。故二里头文化一至四 期遗存极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当然也不排除 河南龙山文化和先商文化对它的影响。②二里头 文化的一、二期属于夏文化,而三、四期与郑州二 里岗期商文化有相同之处,应属于商代文化。③二 里头文化的一至四期都是商文化。
我们以为,二里头文化在考古学上应属同一 种文化,先后四期的文化遗存是一脉相承、持续发 展的。它的变化是时间造成的,并不是两种文化的 更替。二里头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 的商文化有明显的区别。二里头文化在夏人的活 动范围内,其年代又在夏代的纪年之内,当然应是 夏王朝的遗存。
二里头遗址面积为2.5×15公里,有很厚的 文化堆积。遗址中一号宫殿基址是旧夯土台基、殿 堂、廊庑、庭院、殿门组成的宫殿建筑。夯土台基呈 正方形,总面积为一万多平方米,高出当时的地面 约八十厘米。殿堂坐落在台基中部偏北处,呈长方 形,东西长三十点四米,南北宽十一点四米。四周 还留存有一圈殿堂檐柱的大型柱洞及柱础石,分 南北两行排列,南北两面各九个,东西两面各四 个。檐柱外侧还留存有一圈挑檐柱洞。据柱洞的位 置分析,这座殿堂应为一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双 开间建筑。屋顶可能为四坡出檐式。这座殿堂四坡 出檐式结构与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四阿重屋”基 本相符。宫殿墙壁为木骨泥墙,殿堂南部为一个广 阔的庭院,宫殿大门坐落在庭院的南边,门边发现 九个排成东西向的柱洞,东西两端与廊庑相连,估 计为一座面阔八间的牌坊式建筑。(《河南偃师二 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年第 四期)
二里头遗址的中部坐落着二号宫殿基址,它 包括围墙,廊庑、大门、庭院、中心殿堂和大墓的一 组建筑。这也可能是属于宗庙之类的建筑。
二里头遗址还发现二十多座墓葬。其中一座 大墓在二号宫殿中心殿堂北面略偏东处,墓中有 棺室,坑底铺有一至一点五厘米的朱砂,并出土有 铜爵、铜戈、铜戚、圆泡形铜器和玉钺、玉戈、铲形 玉器、玉柄饰以及玉磬、绿松石饰、骨串珠、贝、陶 器等大量随葬品。宫殿基址的周围,还发现有相当 数量的房基、窑穴、灰坑、水井、窑址、陶范、坩锅碎 片、铜渣、石料、骨料。推测此处是制铜、制陶、制骨 等手工业作坊的聚集区。
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的玉、石、陶器均有其特 色。玉器有柄形玉饰、玉戈、玉钺、梯形玉刀、琮、玉 柱、玉筒等,分别为乳白,淡青、嫩绿、灰褐诸色。玉 器和绿松石的镶嵌工艺,是我国工艺美术优秀传 统的实物见证。玉制兵器是作为贵重珍品而随葬 的。
石磬是二里头墓葬中形体最大的器物,它是 我国目前所见到最早的石磬,是音乐史上重要的 实物资料。
二里头墓葬出土的陶器有鼎、豆、角、爵、平底 盆、盘、罐、簋、瓮、鬶、杯等。陶器中占比例最大的 是酒器,其次是炊器、盛器和食器。陶觚、陶角、陶 爵、陶盉等大量酒器的出土是二里头文化的一个 显著特点,表明当时酿酒业的发达。《淮南子·说
林训》曰:“清之美,始于耒耜。”酒器的大量出现 反映了当时粮食产量的增多及农业生产水平的提 高。
夏王朝自大禹建立国家,启开始传子制的家 天下后,又经历了中衰、复兴、灭亡的过程。《左 传·襄公四年》载:“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迁 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浞因羿室,生浇及 豷,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使浇用师,灭斟灌 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 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 豷于戈。有穷由是遂亡。”
这段记载说的是,夏朝在太康时期德衰,东方 部族首领后羿自(或说在今河南滑县)迁于穷石 (约今洛阳市南),一举灭夏。但因后羿不理政事, 被部下寒浞所杀。寒浞的两个儿子浇和豷灭了夏 的两个同盟部落斟寻氏和斟灌氏(斟寻、斟灌皆在 河洛之间)。夏王朝的一个贤臣靡聚集力量自有鬲 氏(今山东德州附近)兴兵灭寒浞,拥立太康的后 代少康为王,由是恢复夏朝。
关于少康复国的过程,《史记·吴世家》记述 说:寒浞的儿子浇灭了斟寻、斟灌以后,又杀了太 康的儿子相。相怀孕的妻子逃到有仍氏,生下少 康。浇又追杀少康,少康又逃到有虞氏(今河南虞 城)部落。有虞氏给少康二妻,并在纶地(在河南虞 城)作一个邑给少康。少康“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并收夏之余民,重整兵师,灭浇复夏。即旧史籍上 之“少康中兴”。
综上所述,夏王朝的建国、中衰、复国活动始 终未脱离中州大地。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州就是夏 王朝的发祥地。
今日更新
-
历代行政建置沿革
[2020-04-06]
-
两种文化概念
[2020-04-06]
-
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与风俗信仰
[2020-04-06]
-
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
[2020-04-06]
-
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遗存
[2020-04-0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