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左思与书圣王羲之
建安之后,太康文学兴旺一时,作家作品众
多。其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齐国临淄人左思。
左思的作品留存下来的仅有赋三篇、诗十四 首,《三都赋》和《咏史诗》是其代表作。刘勰《文心 雕龙·才略》评论说:“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 于《三都》,拔萃于《咏史》。”《三都赋》是左思刻苦 努力、呕心沥血的结晶。在故乡临淄时,他就开始 构思赞颂三国都城的《三都赋》,公元272年,其妹 左芬被选入晋武帝后宫,全家随着搬入洛阳。左思 不顾当时社会名流的非难和讥笑,利用任秘书郎 的有利条件,继续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尽可能大量 搜集关于三国都城繁盛的材料,然后闭门谢客,进 行构思和创作。经过十年努力,终于完成了《三都 赋》。他又去拜访西北名士皇甫谧,皇甫谧为之写 了序言,当时的名人张载、刘逵为之作注,卫瓘作 略解。由于《三都赋》文字精彩,轰动一时,出现了 “豪贵之家,竟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晋书·左 思传》)的盛况。
《三都赋》的成功,使左思跻身于太康文坛,而 使他从太康文坛中脱颖而出的却是他的八首《咏 史诗》。左思出身寒门,又不善言谈和交游,他虽立 下“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的壮志,但门阀制度 却使他的良图难以实现。心志高傲、地位卑微的左 思只好把深受压抑和排挤的不平凝聚到他的诗作 里。他对咏史诗进行发展创造,将咏史变为述怀的 “咏怀诗”,如“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 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 之然,由来非一朝。”这里,他把自己比作涧底郁郁 挺拔的青松,士族子弟好比是柔弱的小苗,像青松 一样高大的人才却受到如小苗一般柔弱的人的遮 蔽,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地势使之然”,即由士族 制度造成的。他还抨击了当时重门第不重德才的 社会制度,如“铅刀贵一割,梦想聘良图。左眄澄江 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捐归回庐。”铅刀 虽然不锋利,但有一割之用也好;自己虽然才能不 高,却有一展抱负的愿望。诗中不仅抒发了作者建 功立业的壮志和不慕权贵、功成身退的崇高理想, 也表现了对怀才不遇的愤慨。
左思的《咏史诗》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在诗坛 偏重词藻的时期是难能可贵的。由于他的《咏史 诗》感情激烈,格调高亢,笔力矫健,独树一帜,形 成了与“汉魏风骨”一脉相承的“左思风力”(钟嵘 《诗品》),因而被清人沈德潜《古诗源》称为“千秋 绝唱”,体现了左思在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地 位。
两晋时期,随着儒学的动摇和玄学的产生,建 安时期的慷慨豪爽之风转变为玄学的崇自然、好 清谈。当时,“人各有一种风骨,不拘泥于一格也”, 这便是有名的魏晋风度。玄学的兴起被认为“是中 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哲学和美学 的重大突破,必然引发文化艺术的大繁荣、大发 展,因此,书法艺术中出现了神韵异常、风度翩翩 的行书字体,出现了王羲之这样人品字品极妙的 “书圣”。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后定居会稽山阴 (今浙江绍兴)。王氏为当时的最大世族之一,王羲 之本人亦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为“王右 军”。他入仕不迷仕,后称病辞官,着意于书法、诗 赋和散文。王羲之幼承家学,七岁学书,十二岁看 “笔论”,经父亲指点,大有长进。初拜师于卫夫人, 后学张芝草书、钟繇正书。他博采众家之长,而又 最大限度地突破和完善诸家,使之脱胎换骨,清新 入体,开辟新的意境。终于使他的行书达到了出神 入化的境界。
王羲之生性坦率,不拘礼节。他年轻时,太尉 郗鉴想与王氏大族联姻,派门生到王导家挑选女 婿,王导子侄都集中到东厢房让来人挑选。门生回 去后告诉郗鉴,说王家子弟都不错,听说要相女 婿,都表现出端庄严肃的样子。只有一个人在东床 上坦腹吃东西,好像什么事也没听到。郗鉴一听, 高兴地说此人正是要选的好女婿。后来查实,那人 正是王羲之。晋人崇尚自然,不喜欢矫柔造作,王 羲之也是典型之一,《金陵王氏族谱》上有一段王 羲之的画像赞语,便显示了他的奕奕神采、翩翩风 度,《世说新语·容止》篇称他“飘如游云,矫若惊 龙”,更是晋人品评人物的最高境界。他的外表与 心灵和谐统一,在书法上体现得比较充分。他既工 草、楷,又把“行笔放体,雨疾风驰;绮靡婉婉,纵横 流离”的行书发挥得淋漓尽致。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上巳日(三月三日),王 羲之又一次与同志好友爱子等四十二人宴集会稽 山阴之兰亭,行传统的修禊之礼。良辰佳节,山水 美景,拨动了他们的心弦,纯朴静远的大自然同智 者心灵融为一体,他们惊叹留连,饮酒赋诗,尽情 欢娱,最后公推王羲之为诗集作序。羲之乘兴,思 逸突发,腕底似有神助,蚕茧纸,鼠须笔,一挥而 就,写下了文书俱绝的《兰亭序》。《兰亭序》被后人 誉为“神品”,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了王氏的家 传法书,受到后人喜爱。
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倍受珍视。相传山阴有 一道士极想得到王羲之墨迹,又怕遭到拒绝。他打 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费尽心思养了一群。一 次,王羲之路过,看到这群鹅羽毛洁白,体态轻盈, 神情悠然地在水中嬉戏,非常喜欢,很想买下来。 道士说只要王羲之写本《道德经》就可换这群白 鹅。羲之写后换回白鹅,这就是“以书换鹅”的故 事。又有一次,王羲之遇见一位卖竹扇的老妇人, 那妇人好久也没卖出去一把扇子。王羲之在她的 每把扇子上写了五个字,老妇人声张开去,结果每 把卖百文钱,一会儿就被抢购一空。
王羲之以后,他的儿子王献之又把书法推上 一个高峰。献之在书法上继承父风,而能超越创 新,别树一帜。他工草、隶,在英俊豪迈之中,又有 秀媚之气,对后世也影响很大。后世把王羲之、王 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
左思的作品留存下来的仅有赋三篇、诗十四 首,《三都赋》和《咏史诗》是其代表作。刘勰《文心 雕龙·才略》评论说:“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 于《三都》,拔萃于《咏史》。”《三都赋》是左思刻苦 努力、呕心沥血的结晶。在故乡临淄时,他就开始 构思赞颂三国都城的《三都赋》,公元272年,其妹 左芬被选入晋武帝后宫,全家随着搬入洛阳。左思 不顾当时社会名流的非难和讥笑,利用任秘书郎 的有利条件,继续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尽可能大量 搜集关于三国都城繁盛的材料,然后闭门谢客,进 行构思和创作。经过十年努力,终于完成了《三都 赋》。他又去拜访西北名士皇甫谧,皇甫谧为之写 了序言,当时的名人张载、刘逵为之作注,卫瓘作 略解。由于《三都赋》文字精彩,轰动一时,出现了 “豪贵之家,竟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晋书·左 思传》)的盛况。
《三都赋》的成功,使左思跻身于太康文坛,而 使他从太康文坛中脱颖而出的却是他的八首《咏 史诗》。左思出身寒门,又不善言谈和交游,他虽立 下“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的壮志,但门阀制度 却使他的良图难以实现。心志高傲、地位卑微的左 思只好把深受压抑和排挤的不平凝聚到他的诗作 里。他对咏史诗进行发展创造,将咏史变为述怀的 “咏怀诗”,如“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 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 之然,由来非一朝。”这里,他把自己比作涧底郁郁 挺拔的青松,士族子弟好比是柔弱的小苗,像青松 一样高大的人才却受到如小苗一般柔弱的人的遮 蔽,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地势使之然”,即由士族 制度造成的。他还抨击了当时重门第不重德才的 社会制度,如“铅刀贵一割,梦想聘良图。左眄澄江 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捐归回庐。”铅刀 虽然不锋利,但有一割之用也好;自己虽然才能不 高,却有一展抱负的愿望。诗中不仅抒发了作者建 功立业的壮志和不慕权贵、功成身退的崇高理想, 也表现了对怀才不遇的愤慨。
左思的《咏史诗》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在诗坛 偏重词藻的时期是难能可贵的。由于他的《咏史 诗》感情激烈,格调高亢,笔力矫健,独树一帜,形 成了与“汉魏风骨”一脉相承的“左思风力”(钟嵘 《诗品》),因而被清人沈德潜《古诗源》称为“千秋 绝唱”,体现了左思在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地 位。
两晋时期,随着儒学的动摇和玄学的产生,建 安时期的慷慨豪爽之风转变为玄学的崇自然、好 清谈。当时,“人各有一种风骨,不拘泥于一格也”, 这便是有名的魏晋风度。玄学的兴起被认为“是中 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哲学和美学 的重大突破,必然引发文化艺术的大繁荣、大发 展,因此,书法艺术中出现了神韵异常、风度翩翩 的行书字体,出现了王羲之这样人品字品极妙的 “书圣”。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后定居会稽山阴 (今浙江绍兴)。王氏为当时的最大世族之一,王羲 之本人亦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为“王右 军”。他入仕不迷仕,后称病辞官,着意于书法、诗 赋和散文。王羲之幼承家学,七岁学书,十二岁看 “笔论”,经父亲指点,大有长进。初拜师于卫夫人, 后学张芝草书、钟繇正书。他博采众家之长,而又 最大限度地突破和完善诸家,使之脱胎换骨,清新 入体,开辟新的意境。终于使他的行书达到了出神 入化的境界。
王羲之生性坦率,不拘礼节。他年轻时,太尉 郗鉴想与王氏大族联姻,派门生到王导家挑选女 婿,王导子侄都集中到东厢房让来人挑选。门生回 去后告诉郗鉴,说王家子弟都不错,听说要相女 婿,都表现出端庄严肃的样子。只有一个人在东床 上坦腹吃东西,好像什么事也没听到。郗鉴一听, 高兴地说此人正是要选的好女婿。后来查实,那人 正是王羲之。晋人崇尚自然,不喜欢矫柔造作,王 羲之也是典型之一,《金陵王氏族谱》上有一段王 羲之的画像赞语,便显示了他的奕奕神采、翩翩风 度,《世说新语·容止》篇称他“飘如游云,矫若惊 龙”,更是晋人品评人物的最高境界。他的外表与 心灵和谐统一,在书法上体现得比较充分。他既工 草、楷,又把“行笔放体,雨疾风驰;绮靡婉婉,纵横 流离”的行书发挥得淋漓尽致。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上巳日(三月三日),王 羲之又一次与同志好友爱子等四十二人宴集会稽 山阴之兰亭,行传统的修禊之礼。良辰佳节,山水 美景,拨动了他们的心弦,纯朴静远的大自然同智 者心灵融为一体,他们惊叹留连,饮酒赋诗,尽情 欢娱,最后公推王羲之为诗集作序。羲之乘兴,思 逸突发,腕底似有神助,蚕茧纸,鼠须笔,一挥而 就,写下了文书俱绝的《兰亭序》。《兰亭序》被后人 誉为“神品”,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了王氏的家 传法书,受到后人喜爱。
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倍受珍视。相传山阴有 一道士极想得到王羲之墨迹,又怕遭到拒绝。他打 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费尽心思养了一群。一 次,王羲之路过,看到这群鹅羽毛洁白,体态轻盈, 神情悠然地在水中嬉戏,非常喜欢,很想买下来。 道士说只要王羲之写本《道德经》就可换这群白 鹅。羲之写后换回白鹅,这就是“以书换鹅”的故 事。又有一次,王羲之遇见一位卖竹扇的老妇人, 那妇人好久也没卖出去一把扇子。王羲之在她的 每把扇子上写了五个字,老妇人声张开去,结果每 把卖百文钱,一会儿就被抢购一空。
王羲之以后,他的儿子王献之又把书法推上 一个高峰。献之在书法上继承父风,而能超越创 新,别树一帜。他工草、隶,在英俊豪迈之中,又有 秀媚之气,对后世也影响很大。后世把王羲之、王 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
今日更新
-
历代行政建置沿革
[2020-04-06]
-
两种文化概念
[2020-04-06]
-
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与风俗信仰
[2020-04-06]
-
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
[2020-04-06]
-
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遗存
[2020-04-0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