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武勇,“隆技击”
齐国崇尚武勇有悠久的历史渊源。齐建国之
前,这里的夷人很早便以尚武善射而有名。“夷”字
从“大”从“弓”,像一位正面伸臂的人身上挎着弓
箭的形象,神话传说中东方夷人的英雄后羿、蚩尤
等也都以勇武善射著称于世。齐建国后,对夷人的
勇武风俗有所承继。此外,一方面,太公封齐时得
有专伐特权,另一方面,太公本人就善于谋略,是
一位军事名家,这对齐尚武之风的形成都有重要
影响。
姜太公以后的历代齐国君臣大都对“尚武任 勇”十分重视。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失去 了控驭天下的能力,各个诸侯国竞强斗雄,烽火四 起,强者得以生存壮大,而弱者则遭吞食兼并。《韩 非子·五蠹》说“当今争于气力”,《管子·君臣》也 承认“武勇者长”,各国诸侯为了在列国争斗中站 稳脚跟,都希望通过武技来提高兵战素质,因而都 注意加紧训练兵士,提高争战技能。在这种情况 下,崇武尚力遂成为时代风气。
与各诸侯国相比,齐国更加重视武功,从国君 到士民,莫不以武勇为荣。就国君来说,像齐桓公、 齐威王这样的有为君主自不待言,连一些平庸之 君也颇能鼓励勇武之风。据《晏子春秋》记载,齐庄 公就表现得比较典型,他本人喜好勇武,“奋乎勇 力”,“任勇力之士而轻臣仆之死”;齐景公也曾说 “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公孙龙子·迹府》中 也记载了齐闵王喜欢勇武的事情,说他选臣用士 的标准是看其敢不敢在大庭广众间与人搏斗,如 果怯懦便弃而不用。国君所好,臣民仿效,士民们 遂争强斗勇,以此相尚。《管子·五辅》说齐国百姓 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把武勇看得比利还重。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说“齐人甚好毂击,相犯以 为乐,禁之不止。”毂击,指以车轮的轴头相撞。齐 国人在道路上驾车行驶,相遇时故意撞击对方车 轮轴头,互不相让,以此取乐,并且禁之不衰。《吕 氏春秋·当务》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国两个好 勇的人,一个居住在东郭,一个居住在西郭,有一 次二人在途中相遇,便相约饮酒。酒过数寻,一人 说:“姑求肉乎?”另一个人说:“子,肉也;我,肉也。 尚胡革求肉而为? 于是具染而已。”二人便抽刀割 对方的肉吃,直到死去为止。当然,“勇若此不若无 勇”,但由此亦足见齐人的争强好勇之心。
因为崇尚武勇,齐国勇力之士大批涌现。他们 有的行侠仗义,热衷格斗;有的暗杀行刺,鸡鸣狗 盗。至于剑士、武夫、力士、刺客、拳勇之类,更是充 溢于邑野。孟尝君以好客著称,门下养士数千人, 有不少人便识剑善斗,具有鸡鸣狗盗之技。他在薛 地时,“招致天下任侠”,“闾里率多暴桀子弟”(《史 记·孟尝君列传》)。像能够“生拔牛勇”的力士孟 贲,敢于行刺秦王的剑客荆轲,都是齐国勇武之士 的典型代表。至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中记载 的“手剑击杀两蛟”的菑丘诉、“一搏特而再搏乳 虎”的公孙接、“仗兵而却三军者再”的田开疆等 等。虽然故事记载本身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但也在 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齐国士民的勇武。
由于崇尚武勇,齐人十分留意搏斗的技巧,故 《荀子·议兵》篇有“齐人隆技击”之说。技击是齐 地尚武风俗的重要表现,也是齐国武技的精华。先 秦以前,武学尚处于萌芽状态,人与天之间的格斗 主要靠自身力量的大小,而对搏斗的技巧重视不 够。齐国的技击则是以技巧胜勇力,即改以力御敌 为以术制敌,从此,灵活多变的搏击技巧在军事斗 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鼓励百姓尊尚攻击技巧, 齐国规定:“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荀 子·议兵》)。就是说,能杀敌一人,可得赏金四分 之一两。据载,齐闵王就是依靠了齐人技击的高 超,发挥单兵作战、以巧取胜的武技优势大败敌军 而成为诸侯中的强者。这就是《汉书·刑法志》所 说的“齐闵以技击强”。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齐国的军事家也都 十分注重技击。在临沂银雀山汉墓里发现的《孙膑 兵法》残简中,就有一条珍贵的技击资料:“左右旁 伐以相趋,此谓钩击。”意思是先用左、右手从侧 面横击,紧接着向前猛烈冲击,这就是“钩击”。
齐国的尚勇好武、尊隆技击,使齐国保持了强 以攻敌,守能护城的优势。所以《史记·张仪列传》 称齐国“地广民众,兵强士勇”,“天下强国无过于 齐者”。齐人的“尚武”不仅造就了齐国当时的强 盛,还给后世带来了重要影响。
首先,齐国尚武,注重谋略,造就了一大批军 事名家。他们中有著名的将领,在当时的战争舞台 上潇洒风流,威武雄壮,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创造 了赫赫战绩,为中国的军事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有的还是军事理论家,如姜太公的《六韬》、管仲的 《管子》、司马穰苴的《司马法》、孙武的《孙子兵 法》、孙膑的《孙膑兵法》以及稷下兵家的有关著 述,其中都有精辟的军事理论阐述。特别是《孙子 兵法》,其中对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对战争全 局的战略分析,对战略原则与战术原则的提出,及 对战争之与“天时”、“地利”的关系等等都作了精 到的论述,还提出战争中之官兵关系、将帅指挥、 敌情判断都有其自身规律可循的见解。孙武的这 些论述不仅在当时称誉天下,就是在20世纪90 年代的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官兵也还在学习、运 用。孙武不愧“兵家鼻祖”“武圣”的美称。
第二,齐国尚武,不但注重攻战也十分注意战 争守备,注重防御设施的建设。城池是春秋战国时 期的有效防御手段,齐人便在城市建设中因时因 地,精思巧变,使齐都临淄真正起到“筑城以卫君, 造郭以守民”的作用。齐国边界的长城更是一道有 效御敌的屏障。它从春秋时将挡水的堤防加高加 厚成为“钜防”,从开始修建,到宣王时期止,经过 几代的努力,终成一条西起黄河之畔,东到东海之 滨,绵延一千余里屹立在国之南境的“备楚”长城。 在先秦各国,甚至世界各国,齐国是第一个修筑长 城的国家,充分而具体地体现了“国备”(《墨子》) 思想。
第三,齐国“隆技击”对后世影响极大。齐人首 创技击,开辟了以技击胜勇力的武事新领域,人们 开始利用技击的灵活多变在军事活动中大显神 威。两千多年来,技击更新变衍、增多补益,最终汇 成现代蔚为大观的中华武术。据说,历史上的山东 武艺与武术,无不本齐国武技为始源,并大承其风 尚。魏晋之际的泰山习武团体,隋唐时期的山东剑 术,宋金之间的梁山拳、梨花枪,以至明代的四大 武宗,均与先秦之齐国武技有着某些关联。明人王 士性在《广志绎》卷三中就说:“青州人易习乱,御 倭长枪手皆出其地,盖是太公尊贤尚功,桓公、管 仲首霸之地也。”明代青州武技称著天下,长枪手 们出省巡战,屡挫倭寇,时人仍然认为这是齐国的 武技传统而致。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姜太公以后的历代齐国君臣大都对“尚武任 勇”十分重视。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失去 了控驭天下的能力,各个诸侯国竞强斗雄,烽火四 起,强者得以生存壮大,而弱者则遭吞食兼并。《韩 非子·五蠹》说“当今争于气力”,《管子·君臣》也 承认“武勇者长”,各国诸侯为了在列国争斗中站 稳脚跟,都希望通过武技来提高兵战素质,因而都 注意加紧训练兵士,提高争战技能。在这种情况 下,崇武尚力遂成为时代风气。
与各诸侯国相比,齐国更加重视武功,从国君 到士民,莫不以武勇为荣。就国君来说,像齐桓公、 齐威王这样的有为君主自不待言,连一些平庸之 君也颇能鼓励勇武之风。据《晏子春秋》记载,齐庄 公就表现得比较典型,他本人喜好勇武,“奋乎勇 力”,“任勇力之士而轻臣仆之死”;齐景公也曾说 “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公孙龙子·迹府》中 也记载了齐闵王喜欢勇武的事情,说他选臣用士 的标准是看其敢不敢在大庭广众间与人搏斗,如 果怯懦便弃而不用。国君所好,臣民仿效,士民们 遂争强斗勇,以此相尚。《管子·五辅》说齐国百姓 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把武勇看得比利还重。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说“齐人甚好毂击,相犯以 为乐,禁之不止。”毂击,指以车轮的轴头相撞。齐 国人在道路上驾车行驶,相遇时故意撞击对方车 轮轴头,互不相让,以此取乐,并且禁之不衰。《吕 氏春秋·当务》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国两个好 勇的人,一个居住在东郭,一个居住在西郭,有一 次二人在途中相遇,便相约饮酒。酒过数寻,一人 说:“姑求肉乎?”另一个人说:“子,肉也;我,肉也。 尚胡革求肉而为? 于是具染而已。”二人便抽刀割 对方的肉吃,直到死去为止。当然,“勇若此不若无 勇”,但由此亦足见齐人的争强好勇之心。
因为崇尚武勇,齐国勇力之士大批涌现。他们 有的行侠仗义,热衷格斗;有的暗杀行刺,鸡鸣狗 盗。至于剑士、武夫、力士、刺客、拳勇之类,更是充 溢于邑野。孟尝君以好客著称,门下养士数千人, 有不少人便识剑善斗,具有鸡鸣狗盗之技。他在薛 地时,“招致天下任侠”,“闾里率多暴桀子弟”(《史 记·孟尝君列传》)。像能够“生拔牛勇”的力士孟 贲,敢于行刺秦王的剑客荆轲,都是齐国勇武之士 的典型代表。至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中记载 的“手剑击杀两蛟”的菑丘诉、“一搏特而再搏乳 虎”的公孙接、“仗兵而却三军者再”的田开疆等 等。虽然故事记载本身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但也在 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齐国士民的勇武。
由于崇尚武勇,齐人十分留意搏斗的技巧,故 《荀子·议兵》篇有“齐人隆技击”之说。技击是齐 地尚武风俗的重要表现,也是齐国武技的精华。先 秦以前,武学尚处于萌芽状态,人与天之间的格斗 主要靠自身力量的大小,而对搏斗的技巧重视不 够。齐国的技击则是以技巧胜勇力,即改以力御敌 为以术制敌,从此,灵活多变的搏击技巧在军事斗 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鼓励百姓尊尚攻击技巧, 齐国规定:“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荀 子·议兵》)。就是说,能杀敌一人,可得赏金四分 之一两。据载,齐闵王就是依靠了齐人技击的高 超,发挥单兵作战、以巧取胜的武技优势大败敌军 而成为诸侯中的强者。这就是《汉书·刑法志》所 说的“齐闵以技击强”。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齐国的军事家也都 十分注重技击。在临沂银雀山汉墓里发现的《孙膑 兵法》残简中,就有一条珍贵的技击资料:“左右旁 伐以相趋,此谓钩击。”意思是先用左、右手从侧 面横击,紧接着向前猛烈冲击,这就是“钩击”。
齐国的尚勇好武、尊隆技击,使齐国保持了强 以攻敌,守能护城的优势。所以《史记·张仪列传》 称齐国“地广民众,兵强士勇”,“天下强国无过于 齐者”。齐人的“尚武”不仅造就了齐国当时的强 盛,还给后世带来了重要影响。
首先,齐国尚武,注重谋略,造就了一大批军 事名家。他们中有著名的将领,在当时的战争舞台 上潇洒风流,威武雄壮,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创造 了赫赫战绩,为中国的军事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有的还是军事理论家,如姜太公的《六韬》、管仲的 《管子》、司马穰苴的《司马法》、孙武的《孙子兵 法》、孙膑的《孙膑兵法》以及稷下兵家的有关著 述,其中都有精辟的军事理论阐述。特别是《孙子 兵法》,其中对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对战争全 局的战略分析,对战略原则与战术原则的提出,及 对战争之与“天时”、“地利”的关系等等都作了精 到的论述,还提出战争中之官兵关系、将帅指挥、 敌情判断都有其自身规律可循的见解。孙武的这 些论述不仅在当时称誉天下,就是在20世纪90 年代的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官兵也还在学习、运 用。孙武不愧“兵家鼻祖”“武圣”的美称。
第二,齐国尚武,不但注重攻战也十分注意战 争守备,注重防御设施的建设。城池是春秋战国时 期的有效防御手段,齐人便在城市建设中因时因 地,精思巧变,使齐都临淄真正起到“筑城以卫君, 造郭以守民”的作用。齐国边界的长城更是一道有 效御敌的屏障。它从春秋时将挡水的堤防加高加 厚成为“钜防”,从开始修建,到宣王时期止,经过 几代的努力,终成一条西起黄河之畔,东到东海之 滨,绵延一千余里屹立在国之南境的“备楚”长城。 在先秦各国,甚至世界各国,齐国是第一个修筑长 城的国家,充分而具体地体现了“国备”(《墨子》) 思想。
第三,齐国“隆技击”对后世影响极大。齐人首 创技击,开辟了以技击胜勇力的武事新领域,人们 开始利用技击的灵活多变在军事活动中大显神 威。两千多年来,技击更新变衍、增多补益,最终汇 成现代蔚为大观的中华武术。据说,历史上的山东 武艺与武术,无不本齐国武技为始源,并大承其风 尚。魏晋之际的泰山习武团体,隋唐时期的山东剑 术,宋金之间的梁山拳、梨花枪,以至明代的四大 武宗,均与先秦之齐国武技有着某些关联。明人王 士性在《广志绎》卷三中就说:“青州人易习乱,御 倭长枪手皆出其地,盖是太公尊贤尚功,桓公、管 仲首霸之地也。”明代青州武技称著天下,长枪手 们出省巡战,屡挫倭寇,时人仍然认为这是齐国的 武技传统而致。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今日更新
-
历代行政建置沿革
[2020-04-06]
-
两种文化概念
[2020-04-06]
-
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与风俗信仰
[2020-04-06]
-
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
[2020-04-06]
-
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遗存
[2020-04-06]
今日推荐